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本文摘自-薔薇姐姐看世界)

果果在美國舊金山一家科技公司從事金融管理工作。

果果跟薔薇姐姐說,本以為2020年2月是她到美國後過得最鬱悶的一個月,沒想到3月迅速“制霸”。

短短二十來天,灣區疫情和美國股市一起風雲變幻,針對華人的故意傷害、搶劫等惡性案件直線走高。

群裡一個小夥伴說,自己特地去家附近的銀行取了許多現金,好歹在歹徒搜不到值錢財物的時候,現金也許能保命呢。

各種針對華人的歧視和故意傷害事件,開始讓整個灣區的居民非常不安,根據郵編建立了微信SOS互助群,希望在緊急時能通知鄰居,獲得幫助。

政府要求民眾與他人交流時保持6尺以上的距離,違者會被處以高額罰款。

一位阿姨出門遛彎兒,碰到老朋友閒聊了幾句,被警察抓了個正著,罰了400美金。

果果說,這次疫情讓她在華人群體中看到的最大閃光點,就是惜命。

口述:果果(美國舊金山一家科技公司員工)

硅谷高科技公司一家比一家心大:各種開會加各種聚餐

在眾多老外還對新冠肺炎一無所知,或是一笑而過的時候,灣區的囤囤們已經早早開始行動了。

1月21日下午,美國西雅圖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

加州小夥伴們開始在朋友圈奔走相告:“美國這種隨緣的態度絕對靠不住,口罩手套消毒水買起來!”

第一波搶購重點是醫療和消毒用品。

一月底,開市客的顧客明顯多了起來。

回頭看我和閨蜜在1月23日的聊天記錄:怕被歧視,不敢戴口罩去超市的我,爆發小宇宙,一邊推著巨大的購物車,一邊(自以為)靈活地閃避人群。

最後甚至屏著呼吸,從站在醫療用品區旁邊忘情地聊天的兩個大媽旁邊鑽過,成功買到了一大盒一次性手套、消毒紙巾和洗手液。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我結賬完畢回到車子旁,才發覺自己滿頭大汗且神經緊張,可以說是相當魔幻的一次開市客之旅。

2月中旬,國內疫情暴發,灣區的第二波囤貨潮來了。

各類超市的大米被一搶而空。

被恐慌情緒帶動,老公單位裡一個單身的年輕同事,在亞馬遜上一次性下單了50公斤大米,這估計是要吃到後年的節奏了。

接下來幾天,原本滿滿當當的泡麵區也被搶空一半。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令人著急的是,硅谷各大高科技公司像是在比賽看誰的心更大,集體無視西雅圖和加州日益增加的病患人數,連句“鼓勵員工勤洗手”之類的話都沒有,該上班的上班,反而會開得更勤。

真是急煞了我們這批碼農家屬!

無論在家裡怎麼好說歹說、威逼利誘,我老公就是不願意戴口罩上班,因為“老闆都不戴,同事也不戴,我戴著口罩就特別不合群啊”。

甚至在下班後,各組老闆還照常組織各種聚餐,火鍋日料燒烤輪著來,生怕傳染不上病毒。

生氣歸生氣,嚴防不行咱們死守。

下班回家的碼農們都少不了被勒令使用酒精洗手液+換全套外衣,摸過的門把手上噴過來蘇水,書桌上再用消毒紙巾擦兩遍。

2月下旬就是在緊張兮兮的氣氛中度過的。

一次疫情炸出硅谷許多惜命的小夥伴,惜命群也風起雲湧

許多華人朋友們紛紛開始稱病在家工作、甚至動用年假躲在家防疫。

而我們家這只不知轉圈的豬先生,卻天天各種會議+聚餐一個不推,回家還要嫌棄各種消毒措施太繁瑣,真讓人腦闊疼!

原本我覺得自己是個相當怕死的人,擠顆痘痘害怕自己會面癱中風,割破手指害怕破傷風去世的那種,不想一次疫情就炸出了許多更惜命的硅谷小夥伴。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硅谷各類防疫、抗疫的聊天群在2月底、3月初像雨後春筍一樣出現了:有錢的土豪“包機回國”群;中產階級的“前往其他州的別墅避風頭”群;小康家庭的“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群;更多的是咱們無產階級的“瑟瑟發抖+抱團取暖”群。

面對旅行禁令,拿到美國綠卡的家庭還能留有點選擇權。

南灣防疫群裡一個投資移民到美國的小姐姐說,雖然不愁回國避疫情的機票錢,但在衡量了全家因為出行而可能感染病毒的風險之後,還是選擇居家防疫;而另一家人則未雨綢繆,早在二月初就拖家帶口地趕回了江蘇的輕疫情區與父母同住。

持各類簽證的家庭則基本原地待命,默默囤夠各類物資加祈禱疫情趕快過去。

各類故意傷害、搶劫案件直線走高

3月初,斯坦福大學一個教授確診新冠病毒,南灣的各個中小學校正式宣佈停課。

3月5日,硅谷五大廠相繼發聲讓員工在家辦公。

我一顆懸著的心才稍稍放平點,雖然感染人數變多了讓人難過,但政府和公司能開始重視起來,比什麼都重要。

原以為這之後能安心在家避疫,新的麻煩卻來了。

很久以前追過《行屍走肉》這部美劇,一開始大家都是組隊齊心協力地保命+殺喪屍,漸漸地團隊內部出現了各種分歧和鬥爭,甚至和別的隊伍碰上了之後為了搶奪地盤和資源而互相殘殺、勾心鬥角。

看劇時完全不能Get這種劇情走向,現在卻有些理解了——過去的20來天裡,灣區針對華人的故意傷害、搶劫等惡性案件直線走高。

先是一整條街邊停著的車全部被砸窗(純粹發洩);接著出現好幾隊四至五人的團伙帶著槍支棍棒,假冒病毒檢測人員,針對華人家庭挨家挨戶敲門後入室搶劫;更有多家中餐館外牆玻璃被打砸得慘不忍睹,店內的值錢物品被搬運一空。

由於是非常時期,接到報警後趕來的警察也只是簡單做了筆錄便離開,之後需要找保險公司走索賠流程。

各種針對華人的歧視和故意傷害事件,開始讓整個灣區的居民都非常不安,根據郵編建立了微信SOS互助群,希望在緊急時能通知鄰居,獲得幫助。

更多人因為身份關係而無法申請持槍證或購買槍支,睡覺也不甚安穩,聽到一點響動就緊張兮兮到天明。

也有聰明人想出來幾招:睡覺時將車鑰匙放在床頭,有人闖入家中就按下車子警鈴,嚇跑搶劫犯,同時能招來鄰居;將家裡的電擊槍或釘槍藏在大門附近,如有白天闖入者則能迅速反應禦敵;更需要提前規劃好逃跑路線,在發現對方持槍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安全離開。

在美國住久的人家裡都不會放多少財物,而這次群裡一個小夥伴說,自己特地去家附近的銀行取了許多現金,好歹在歹徒搜不到值錢財物的時候,現金也許能保命呢。

我家呢,除了床頭的車鑰匙,還在臥室裡放上了用來砍樹的電鋸,雖說也許沒人家掏槍的動作那麼快,但好歹能稍稍讓自己心安點吧。

民眾呼籲搶購時考慮老年群體,各大超市規定了老人購物時間

第三波搶購潮在3月14日左右出現了,為買袋全麥麵包和水果,我準備趁著晚上人少時去美國超市轉轉,於是看到了此番景象,貨架全空了,內心是有點小崩潰的,我又去了一家美國超市,也是空了。

接下來的3月16日、3月17日,群裡信息爆炸,對話完全變成了:你今天搶到吃的了沒?

最可憐的是老年人群體。

美國有許多獨居的老年人,本來是最容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可在全民搶購物資的情況下,他們去了超市卻只能看著空空的貨架嘆氣。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看到這消息讓人於心不忍,我也轉發了呼籲大家謙讓老年人購物的信息。

於是第二天,各大超市紛紛規定了屬於60歲以上人群,以及殘疾人的購物時段,一般在開店之後一小時憑駕照入內購物,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和物資給這些弱勢群體。

本來咱們家也就倆人,東西完全夠吃的,可是再怎麼篤定,一段時間之後也慢慢被群裡小夥伴的恐慌氣氛給感染了。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3月17日晚上,我開始坐立不安,盤算著家裡的蔬菜還夠吃多久;把冰箱裡僅剩的一把小蔥拿出來種進花盆裡希望它爭氣點快快長大;晚餐的番茄炒蛋既捨不得多放番茄也捨不得多放雞蛋。

3月18日早上,我頂著沒睡好的黑眼圈繼續擔心。

突然想到開市客似乎有網上購物的送貨服務,點進網站一看:您好,目前沒有任何開放的時間窗口,無法購買,請見諒!

唉,帶著沉重的心情洗漱後,吃掉了我倒數第6個馬芬蛋糕作為早餐。

老公還要工作一天,早上給他加了個煎雞蛋,想到3天后估計就沒有雞蛋吃了,又嘆了口氣。

刷完盤子,打開電腦,隨手刷新了下,呀,開市客開放送貨了。我趕快瘋狂地往購物車裡丟東西,付賬時拿著信用卡的手都激動到抖索起來了!

美國女白領:針對華人的惡性案件直線走高,比起病毒更可怕!


結賬之後更像初戀似的坐立不安,生怕被“砍單”了,每隔10分鐘就刷新網頁看看進度,要是年紀再大30歲,估計我這時候血壓都快爆表了。

讓人感動又激動的是,僅僅5個小時後東西就送到了,我給了送貨小哥超多小費,同時內心也給開市客瘋狂點贊!

又拖又拽地把一大堆東西搬進家門,一樣樣清點,一樣都沒少,全部給我送過來。

現在我們兩人每天拼了老命似地吃菜吃雞蛋喝牛奶!至於冷凍室裡的肉,估計要到秋天才能吃完了(攤手)。

政府開始重視,一位老阿姨出門碰到老朋友閒聊幾句罰400美金

大概是發現了“鼓勵”政策並不能讓民眾自覺遵守抗疫期間減少接觸的要求,無奈之下,只能從最有效的罰錢政策著手了。

政府現在要求民眾與他人交流時保持6尺以上的距離,違者會被警察叔叔處以高額罰款。

總有那麼幾人不相信啊,於是某天一位阿姨出門遛彎兒,碰到老朋友閒聊了幾句,被警察抓了個正著,罰了400美金,堪稱損失慘重。

這下人人奔走相告。

現在雖然各州採取的檢測、隔離方式略有不同,但基本的流程還是固定的:

先在家自測,首先排除一些在感冒中常見但不體現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的症狀。

如果有持續性乾咳、發高熱的症狀一起出現,就需要緊急聯繫自己的家庭醫生,雖說叫做家庭醫生,但在美國只代指自己固定常去看的某一個內科醫生,與醫生通話或是約談見面,可以進一步排除非新冠肺炎的一小部分患者。

接下來讓醫生開證明去進行免費的病毒試劑檢測,通常很短時間內就可以出結果,且經過改良的試劑盒準確率非常高。

目前,美國官方已經宣佈此次新冠病毒的檢測費用,包括試劑盒,以及確診後隔離、送往當地醫院這一步都是免費的。

後續的醫療費用會根據病患嚴重程度、用藥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至於需要患者支付的部分,要根據每個人的醫保覆蓋不同來確定。

美國的醫保體系非常複雜,根據患者年齡、公司醫保福利不同甚至患者自己的醫保儲蓄賬戶不同,都會有區別。

圖片/果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