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小米半導體產業佈局:曲線補“芯”與投資人思路

起底小米半導體產業佈局:曲線補“芯”與投資人思路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楊錦

“芯片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

2017年2月28日,在小米“我心澎湃”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飽含深情地表示,“小米要成為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掌握核心技術。”當天,小米首款自主研發的芯片澎湃S1亮相,並量產在當年的中端產品小米5C上。

之後,業內一直期待著國產手機廠商中能夠再出一個“海思”,然而,時至今日,華為海思麒麟系列芯片早已與高通驍龍、蘋果A系列一較高下,澎湃的心卻只跳動了一次便無疾而終,傳聞多次流片失敗、燒掉數億元人民幣的第二代自研芯片澎湃S2至今仍未露面。

“5G手機芯片怎麼做得下去?!”一位接近小米的知情人士向搜狐科技透露,小米澎湃S2 5G大概率是不做了,但4G版本應該還會堅持,投入這麼久放棄了可惜,未來可能面向海外市場或新興市場。

他表示,“5G芯片涉及到大量的通信專利,難度幾乎是4G的5倍。澎湃S2之前流片失敗,投入太高。”

自研芯片折戟,小米的補芯之路換軌,從自研AP(應用級芯片)轉向投資國產芯片設計企業。“自主研發”鮮少再被雷軍提及,小米在芯片領域的資本佈局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曲線補“芯”

梳理發現,近幾年來,小米通過生態鏈企業以及旗下產業基金等主體參投了大量半導體企業,如紫米科技在2018年入股了上海南芯半導體,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則在2019年以來入股了十幾家芯片公司,僅2020年以來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就密集投資了多家芯片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於2017年,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合夥企業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約120億人民幣,投資涵蓋了手機及智能硬件供應鏈、電子產品核心器件、新材料、新工藝等。

2019年1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開始著手半導體企業投資,先後投出了安凱微電子、速通半導體、昂瑞微電子、靈動微電子、瀚昕微電子等國產芯片設計廠商。

最近的一次是3月10日入股瀚昕微電子,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認繳出資約30.86萬人民幣,持股比例9.92%。瀚昕微電子是電源芯片設計商,也是高通、華為、OPPO、展訊PD授權快充協議供應商。按瀚昕微官方披露的消息,此次投資額高達數千萬元人民幣。

從參投的企業來看,小米佈局的大多是藍牙、Wi-Fi、射頻、電源、FPGA等外圍芯片設計公司,相比AP芯片,技術難度與資金投入門檻更低。

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創始人兼總經理陳麗雅在接受搜狐科技採訪時表示,通過投資小米可以快速獲取綁定相關資源,提高行業中的話語權。

在她看來,小米曾經自研而進展並不順利的澎湃系列手機SoC類集成式芯片,專利與投資需求大,也更加考驗其行業整合能力,很難一蹴而就,小米現在選擇先易後難,從整合難度較低的板塊做起是明智的。

“投資人思路”

芯片燒錢眾所周知,被公認為自研比較成功的華為在2008年至2018年近十年時間裡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2019年上升至1200億元。

而通過廣撒網投資的方式補充芯片研發能力,不僅可以分散風險與成本,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從資本回報方面來說也同樣受益。

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張錦福向搜狐科技表示,小米投資芯片產業顯然是瞄準了芯片國產化趨勢,自主研發芯片成本高昂,與其自己做還不如轉為投資,這是典型的投資人邏輯。

中興、華為事件後,在中美貿易戰大背景下,“國產替代化”成為主流趨勢。從宏觀層面看,成立於2014年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近年來非常活躍,一期1387億元目前已投資完畢,規模在2000億元左右的大基金二期也已隨即啟動。

作為“國字頭”投資基金,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先後佈局了匯頂科技、兆億創新、瑞芯微等半導體企業,涵蓋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以及設備製造全產業鏈。

一位國產5G芯片設計公司負責人告訴搜狐科技,這兩年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持幾乎“不惜代價”,出手就是上億,只要你能做得出來東西。

當下,芯片國產替代概念亦是股票市場走強力量。小米投資的這些企業中,WIFI MCU芯片供應商樂鑫科技、晶晨半導體已經登陸科創板。

芯片國產化趨勢

成立於小米抓住了智能機初期的紅利,憑藉互聯網打法與“性價比”優勢一路高歌猛進,並在2014年、2015年達到頂峰,連續兩年蟬聯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第一的品牌。

之後,小米智能手機業務進入了一段低谷期,IoT卻風生水起,並完成了上市大業。如今,小米雖然沒能再回到市場第一,但依然頑強地生存了下來,與華為、OPPO、vivo這三家國產廠商以及蘋果瓜分市場超過9成的份額。

隨著智能手機行業競爭進入下半場,國產廠商紛紛加碼高端,技術實力與創新顯得更為重要,再撕不掉“組裝廠”的標籤將極大阻礙未來的發展。

去年以來,OPPO、vivo自研芯片的聲音不絕於耳,vivo選擇與三星合作,到芯片產業鏈上游與三星聯合研發深度定製了Exynos 980雙模5G芯片,OPPO也爆出了關於自主研發SoC的“馬里亞納計劃”。

近日,騰訊也傳出了“造芯”行動。騰訊旗下的騰訊雲成立了一家名為“深圳寶安灣騰訊雲計算有限公司”的企業,註冊資本2000萬元,令人意外的是,該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集成電路設計、研發等。

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張錦福表示,雖然國產手機廠商近年來取得了極大的發展,但最核心的技術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處理器除華為外幾乎都要得到高通的授權,流片得去臺積電,依賴他人終歸沒有自主權,無論小米還是OPPO、vivo,都是在順應芯片國產化的趨勢。

陳麗雅則指出,近年來,智能手機發展逐漸從核心功能轉向外圍,包括全面屏、指紋、人臉識別、多攝像頭、AIoT等,芯片數量、性能和定製化需求日益增長

除通過加深供應鏈合作的方式優先競爭對手獲取資源外,有能力的廠商會考慮掌握芯片資源,這樣一方面可以確保既有產品線供應鏈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定製開發實現差異化,提高競爭力,掌握芯片資源也有助於提高面對相關供應鏈時的議價能力,同時自研藍牙、射頻等芯片也可以減少一部分成本。

自研與投資可以說各有優劣,並不是每家廠商都有投入千億元研發SoC的實力與勇氣,而基於通過投資參股構建IoT生態鏈的成功經驗,小米選擇資本佈局並不難理解,至於效果如何不妨交給時間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