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是不是真的靠天賦?

承德露露


我一直認為寫作的確是靠天賦的……但是這個天賦,其實並不是寫作的天賦,而在於學習的天賦寫作是一種能力,每個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來提高,這個並不是受到先天性的制約的,但是如何學習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那就是實打實的天賦了我舉個例子,一個廚師,他首先要知道菜為什麼好吃,然後才能做出來好吃的菜。同樣一個小說寫手,他首先要知道小說為什麼好看,然後才能寫出好看的小說來。一個人,他吃到好吃的食物,他會大呼過癮,而另一個人,他吃到好吃的食物,他會仔細思考……這道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酥而不脆,清爽可口……那麼我自己做類似菜品的時候,就好想辦法讓自己的食物做到酥而不脆,清爽可口!


卓越盛典—神魔入世


有一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理由,是“精通敘事藝術”。

1954年,海明威(1899~1961)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海明威精通敘事藝術是因為他天生會寫小說?顯然不是。

他是一個傳奇。

因為他父親是醫生,所以從小見識了死亡。他的小說《印第安人營地》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醫生帶著他小小的兒子出診,病人是一位印第安婦女,他丈夫目睹妻子的痛苦,竟割喉自盡。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負重傷,身中237片彈片,在暈倒之前,還把另一個傷員背到急救站。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因車禍頭上縫了57針。戰後,他還兩次遭遇飛機失事!正因為這飛機失事,加重了他舊傷復發,以致影響寫作,在獲諾獎後第七年,他用獵槍打掉了自己大半個腦袋!

庸俗的人會說,都得諾貝爾了,還寫什麼寫!

庸眾不懂英雄!

魯迅甚至說,天才與庸眾的戰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說這麼多,是要說明,寫小說首先應該有豐富的閱歷——雖然不一定傳奇。

《紅樓夢》之所以偉大,與曹雪芹的閱歷有很大關係,有多少人親歷一個鐘鳴鼎食的家族變成一片白茫茫大地的悲慘?

偉大如蒲松齡,還備好茶水和菸葉,讓人給他講故事——不然哪有豐富多彩的《聊齋志異》!

所以,寫小說,生活積累是一個前提,否則內容空洞或者低幼瘋傻胡編亂造。

第二,要寫小說,得具備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理由,往往除了因為作家對文學的傑出貢獻,還因為作家對生活獨到深刻的認識。

有了傳奇的人生或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不一定能夠寫出合格的小說。

你還得對所擁有的積累具備深刻的情感和認識。

這裡倒真是牽涉到小說家的天賦——感情豐富、敏感多思。

第三,愛幻想,具備想象力。

想象豐富既被看作優點,也被看作缺點。太實際的人會嘲笑從情感和思想出發看問題的人,視寫小說為痴人說夢,認為文學不能當飯吃。

第四,閱讀。

學習、借鑑對於任何寫作都是重要的。

最後,熱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綜上所述,寫小說需要天賦,但不是有天賦就能寫小說。

小說作家生而情感豐富,富於想象,思維敏感深入,對故事敘述興趣濃厚,但也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大量的閱讀。

閱讀在幾十年前,還有一種形式,就是到茶館聽評書,聽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古代的故事——比今天讀有聲書更享受。


大悔憶智冰


文學不同於科學。文學需要的是“真情”,天賦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真感情只有天賦,創作的文學作品只是空有一副華麗的皮囊,沒有內在的靈魂。沒有靈魂的作品,不能深入人心,引起讀者共鳴。


外獨不存


只是寫可以沒天賦,但想要靠寫書獲得“大利”或是“大名”那是真的吃天賦的。


美少女推土機


跟天賦有一定的關係

還有個人的經歷

知識的攝入量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有的人天生文字表達能力比較強,構思能力也非常的棒

當然也離不開後天的不斷學習,看更多的書,瞭解更多的知識


Ms李木子


一本小說要看自己的想象能和寫作能力,有的人寫作能力很強,是由於他們在寫作的空餘時間,閱讀過很多書籍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也能夠動手自己獨立創作,還有就是語言表達能力要強,才能寫出來好的作品。


抑鬱的小眼鏡


需要一定的天賦,即使文筆非常好的人,也未必願意執筆寫一部小說。


青鶴鳴


不是靠天賦,是靠各種情節堆積,各種場景切換,甚至是借鑑別人的套路,形成自己的特色。


星影評


天賦是其中一樣,閱歷豐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然後就是興趣,興趣有了,做什麼事都好,都會比沒有興趣的時候,理解得快,解決得快。


985直通車


天賦是錦上添花的優勢,並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徑。

古有方仲永,沒有一個天才在不經過後天的努力,仍然能夠成就一份大事業的。

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學好基本功,刻苦鑽研,也能在小說這條道路上平步青雲。


01 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

如果沒有核心故事,作品描繪的只能是在沒有明確慾望或恐懼的角色身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角色渴望和恐懼的事太多。

人物性格也處處透著矛盾,彷彿在他體內跳動的不是心臟,而是一套極不穩定、過度興奮的神經系統,整段旅程更像迷宮,而不是河流。

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列一張清單,將你想的那些熱騰騰的點子羅列出來。


伊莎貝爾·阿連德認為重要的事值得說三遍: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要不了多久繆斯女神就會現身了。


寫下去。

堅持住。

好句子總會出現。

可是,天啊!接下來該怎麼寫?


02 找到核心故事

無論你描寫的是大事還是小事,是恐懼還是希望,都要圍繞核心關注點進行,否則單純羅列幾百頁的事件卻沒有任何目標,讀者很快就會質疑自己為什麼要繼續看下去。


你可以把書中最主要的角色拉出來,看看他或她最想做些什麼(不是指角色的一生,而是在書中兩三百頁的跨度裡)。


  • 將主人公那些相關的或看似無關的恐懼和慾望寫下來。看看每項的相對強弱,哪些慾望或恐懼能夠匯入主流河道里。
  • 一旦抓住了主角最想要的東西,想想是哪些情緒、需求、失落感以及內心糾葛支撐著這個願望。
  • 最後你需要拿出解剖刀,為這位重達二百頁的病人切除掉不健康的部分。


如果你的角色沒有強烈的需求或願望,那就編一個,或者乾脆換另一個故事來講。

找到自己最想講述的核心故事。它會支撐你、陪伴你度過無數次修改和數不清的探索時光。


03 靈感枯竭或沮喪的時候,回到故事裡,答案都在裡面

“文思阻塞”是個可怕的詞,彷彿是你與作品之間砌了一堵厚實的水泥牆。而真實情況是,所謂的阻塞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不可撼動,它來源於我們腦海中細碎的嘟噥聲。


這個聲音聽起來像是“這是所有作家能想到的最愚蠢的想法”,或是“你根本沒有寫出漂亮文字的那份才華”。但聲音就是聲音,它們都不是真的。


寫作是辛苦的,但未必是痛苦的。如果你感到痛苦,向內找尋一下質疑的聲音,讓它們閉嘴。


但是想要徹底擺脫這種聲音是徒勞的,因為它永不會停止。

於是我們只剩下兩個選擇:

1. 任其擺佈。停止寫作。痛恨自己。

2. 寫自己的東西。向著這些聲音甜甜一笑:“好啦,你說的都對,但我還是會繼續寫。”


最終的結果準會讓你大吃一驚,即便是沒什麼好點子的大鼻孔傻作家,只要度過前三十分鐘自我厭棄的階段開始創作,最終也能收穫不少成果。


資深寫作教授丹提·W. 摩爾(DintyW. Moore) 在《故事處方》中這樣描述他的寫作歷程。

“至今我仍有創作不順的時候,有時會持續很多天,那感覺就像推著鉛筆在紙上來回滾動,試圖從一口枯井裡撈出能用的單詞。


但這些年來我已經說服了自己,即便不順,也要坐在桌前,在某張看不見的表格上“簽到”,等著好日子突然降臨,到那時我的想法比手指跳躍得還要快。

經過後期精心的修改,最終大約60% 的內容都有用處。”

寫作教授丹提·W. 摩爾(DintyW. Moore)


最後,在完成創作的那一刻,你並沒有真的寫完。你還會經歷反覆的琢磨、修改、潤色……但總之會越來越好。


重要的是你要停止躊躇,勇敢邁出第一步!


文章總是從一塌糊塗開始。如果你足夠幸運,最終它會變得井然有序。——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