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曾经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到过,人一旦遇到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只能靠认知上的放松来解决。
换句话说,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有些人选择理性思考,有些人选择相信算命,而选择算命那多半是因为通过算命得到答案的途径简单易操作,而自己思考太费脑力,正所谓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
长春算卦一条街
在长春有这么一条非常“厉害的”街,位于般若寺附近,数百米长的人行道上,每隔数米就有一位非常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当然也有“算命女士”,有的白胡子飘飘,有的一身道士装扮,还有的一身休闲装戴着鸭舌帽。
这些算命男女人人热情似火,他们坐在小马扎上,面前的地面上铺着带有八卦图案或者人像的纸,上面写着“摆摊算卦”等字样,每当有一个行人经过时,便亲切地召唤免费算卦,男的行人叫帅哥,女的行人叫美女,他们既热情又主动,如果你在这里经过,不算一卦感觉就像亏了一样。
这条街上的“算卦先生”很厉害,什么都可以算,能不能考上大学,会不会找到好工作,财运怎么样,以后有没有机会当官,啥时候能结婚,丈夫有没有出轨……只要你想算,就没有算不出来的,你尽管提问题,回答不出来算他们输。
在“算卦先生们”卖力的吆喝声中,有不少捧场的行人,停下脚步,想要暂算一卦,或问前程,或问姻缘。当然,吆喝时说免费算卦,诱导行人坐下,但实际上算卦可不是白算的,“算卦先生们”收取的费用几十元或者上百元不等。
这些“算命先生”给人的感觉,仿佛都是“能人异士”,无论是对过往的判断还是对未来的预测,用词非常笼统,夹杂着广泛的形容词,听了他们的话,仿佛很有道理的样子,听者甚至还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只要仔细一思考,说的不过都是一些车轱辘话或者很模棱两可的句子。
巴纳姆效应与算命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巴纳姆效应,19世纪,马戏商人巴纳姆带着马戏团在美国进行巡回表演,他的马戏团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的欢迎,而巴纳姆评价马戏团的表演时说,他的马戏团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会喜欢的因素,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要求学生在得到测验结果之后与自己的契合度进行评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5分。事实上,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得到的都是相同的“个人分析”。
下面是选取的“个人分析”:
有时候你很外向,很随和,但有时候你却也特别内向,不爱说话,非常沉默。
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希望他人认可你,但你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
你本身有着非常巨大的潜能等待你去开发。
学生们给出的结果平均分是4.26分,换句话说,这些描述人格的广泛性语句适用于所有人,在看到这些“个人分析”,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并认为这些语句所说的就是自己。
街头的“算命先生”往往就是利用巴纳姆效应,对每个要算命的人说得都是差不多的、笼统性的内容,用模棱两可的语句去描述听者的心理感受,而听者则容易受到“算命先生”的暗示,更愿意去相信自己想要听的东西,其实不过是图个心理上的安慰。
算命,往往就是利用我们人类的这种“认知缺陷”以及“懒惰心理”而出现的,而美好的生活,唯有努力去实现。
·END·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汉娜的旅行笔记”
閱讀更多 漢娜的旅行筆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