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打造“李佳琦”侃理財,這點需警惕!

“線上理財”

近期,商業銀行網點開業、運營節奏受到疫情的影響,客流量明顯減少,導致春節後銀行理財銷售遇冷;同時,按照《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規定,“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進行面籤”,這兩方面為銀行理財開拓線上渠道帶來了機遇。


銀行打造“李佳琦”侃理財,這點需警惕!

在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下,金融機構宣傳模式正大力向線上轉移——不僅在線上發行理財產品,更在線上開展起了“直播講座”為投資者講解銀行業務、分享投資觀點、介紹理財產品,並希望通過這種模式拓展渠道、擴大客源,幫助銀行轉型升級。

和線上渠道的融合給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為行業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獲客渠道。通過線上渠道較強的互動性、實時性,增進了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也增強了與客戶之間的黏性。線上渠道之於金融行業,無論是對產品的推廣還是對客戶的留存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線上渠道帶來的效果也非常顯著。

據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已有17家商業銀行共發行了51款與疫情相關的理財產品,覆蓋了五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各類型的銀行。另據媒體報道,中銀理財的一位投資經理於2月11日開始了空中小課堂直播,觀看人數達2.6萬人次,主講內容包括突發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疫情洞悉投資良機等。隨後,其又舉辦了2場空中小課堂直播,反響都很不錯。2月25日,建信理財的雲課堂也進行首次直播,並連續三天由投資經理介紹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資產配置策略等內容。

但做線上渠道是個技術活。李佳琦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好的主播離不開紮實的專業功底,這既包括掌握各類產品特點才能對上百種口紅色號如數家珍,又包括堅持原則,給客戶提供真正適合的產品。

銀行人想做好線上理財渠道也是一樣,除了要對自有理財、代銷產品爛熟於心外,更重要的守住安全性原則,堅守法律合規風險的底線

普益標準指出,必須遵守的原則包括履行銷售適當性義務。在線上渠道公開向不特定對象推介理財產品存在一定法律合規風險:《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得通過電視、電臺、互聯網等渠道對私募理財產品進行公開宣傳。

其次是避免不當宣傳原則。

《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中需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關於進一步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規定,不得以欺詐或引人誤解的方式對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進行營銷宣傳;不得利用互聯網進行不當金融營銷宣傳;不得違規向金融消費者發送金融營銷宣傳信息等。

最後要做好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不得在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過程中誤導投資者或者代為操作,確保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並且規定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所以銀行在開展線上宣傳理財產品的同時,要做好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試,向客戶推薦合適的理財產品,避免因不當宣傳誤導客戶。


實習記者 仇兆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