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地為復工復產插上“智慧”翅膀

建築工地為復工復產插上“智慧”翅膀

工人在隧洞內檢查設備。


能“追蹤”人員軌跡、能“看”到設備工作、能“聞”到隧洞氣味……昨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獲悉,市級水利重點工程魚梘水庫項目運用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為水利建設插上“智慧”翅膀,實現復工復產與疫情防護兩不誤。

人員軌跡實時“追蹤”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南川區三泉鎮的魚梘水庫工程施工現場入口,準備刷臉進入時,門禁卻“拒之門外”。

“你不是工地人員,它不讓你進去。”施工現場負責人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執行經理田富銀介紹,這就是工地的實名管理系統,通過二維碼系統對所有人員進行實名制審查登記,只有錄入了系統的人才能通過人臉識別進入工地。

“請某某戴好安全帽,回到你的崗位。”剛走進工地,田富銀的身上就傳來語音呼叫,這是他隨身攜帶的GPS定位器發出的聲音,提示現場有工人沒戴安全帽和移位現象。他聽到提示音,馬上用對講機提醒移位工人戴好安全帽,立即回到自己崗位。“有了這個秘密武器,我不用去現場,就能實時查看工人軌跡、是否在崗脫崗等。”田富銀說。

“在線”監測隧洞氣體

施工現場,壓路機、挖掘機等大型設備在來回奔跑。水利工程工地大多在山間溝壑,尤其是雨季不可預測因素較多。

“每個人和設備均配備有GPS(兼北斗)定位系統,壓路機、計料機等設備上安裝的GPS定位器,壓路幾層、投料方數等都精確顯示,可實現遠程時時精準質量監控。”田富銀說。

不僅如此,項目還用上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對隧洞氣體進行監測。洞內每隔500米安裝一個氣體監測儀、報警系統、人員信息模塊、有線電話等,出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超標、人員出現緊急情況,就會自動報警,及時呼救。

“宅”家可“智慧”辦公

管理人員有部分是湖北籍,他們不能來現場怎麼辦?“可以通過智慧工地APP,實現視頻可視化管理,‘宅’在家裡也能辦公。”田富銀說,“視頻可視化管理,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遠程監控,現場有14個攝像頭,多角度進行抓拍,實時傳回畫面。涉及工程建設的人員手機或電腦上都安裝有智慧工地APP,管理人員可隨時用手機或電腦打開APP查看現場施工情況、實時畫面等,實現在家也能遠程監控遙控指揮現場施工。”

智慧工地系統,包括“十系統、一平臺、五要素、N業務管理模塊”,將計算機技術與物聯網應用、大數據採集相結合,對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的“人、機、料、法、環”五個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進行控制,管理人員可通過現場定位、高清視頻監控等物聯繫統,配置有手機版APP和電腦版終端,及時掌控現場情況,對安全、質量、進度等實現遠程管理,在疫情期間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同時提高工作效率,為疫情期間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劉翰書 通訊員 劉敏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