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二代:成為暴發戶,是種什麼感受?

對於成長於中國的這一代人來說,“拆遷”是一個兼顧暴力和金錢的都市傳說。每一個和一大家子人盤踞在城市中央小房子的人,誰沒幻想過城市規劃一下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被划進去,從此郊區城中各一套新房,走上人生巔峰呢?在上海這樣的超一線城市,“拆遷”更是被賦予了非比尋常的期待。

那麼,真實經歷過拆遷的人,都一夜暴富了嗎?這件意料之外的金錢變更,到底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拆二代:成為暴發戶,是種什麼感受?

案例一:爸媽靠倒賣拆遷房過上了收租的生活


第一次經歷拆遷,是在2002年,那年我才17歲,剛開始讀大專,家裡的事情都是父母一手操持。

我們家以前住在黃浦區的老石庫門裡面,幾家“混住“的那種,廚房、馬桶、洗手池都是共用,各家大門都不怎麼關的,門框變形,插銷不好插,樓梯又陡又窄,踩上去嘎吱作響,樓道里只有昏暗的燈光。


按說這種居住條件,能搬的話一般人早都搬走了,但我家硬是在裡面多住了四年。我印象中那時候每次回趟家,樓上下的鄰居就要少掉一戶,我還傻傻地問我爸媽“怎麼回事?他們這都不住了嗎?“


後來慢慢才意識到,我們家就是傳說中的“釘子戶”,他們當時跟拆遷辦的人談條件,一直沒談攏,就摒著不走,我周圍面臨相同情況的同學,早都住上新房子了,跟我誇讚大平層住得多舒服,我都接不上話。


直到2006年,終於要搬家了,我本來挺興奮的,結果到了新地方一看,怎麼還是老房子,居住條件沒比以前改善多少,總面積就五十多平,拆遷補償款都花到哪裡去了?


爸媽當時並未正面回應我的“疑慮“,倒是幾年後,我自己看明白了,因為沒過多久,我們的第二個家又要拆遷了。


之後的幾年裡,他們就專倒拆遷房,有的甚至還倒回去了,我印象中有一套倒去了吳江路,沒過多久就拆了。那時候上海的房價還沒怎麼起來,“倒賣拆遷房”的人也不多,那些拿著補償款的人,要麼給家人改善了住房條件,要麼就把錢投進了股市,我同學就有家裡人去炒股的,一開始挺開心的,看見賬面數字不斷在漲,但你也知道,不懂見好就收的散戶,炒股只能是炒一個虧一個,後來錢虧完了,想買房也買不了了。


反倒是我爸媽這種靠倒房投資的,後來真的改善了家裡的經濟狀況。我家現在三套房,兩套市區,一套閔行,市區的兩套加起來價值超過一千多萬,父母自住一套,另一套租出去收租,前陣子聽他們說,租的那套也快要拆了。


我爸媽其實不算很懂投資的人,以前沒拆遷的時候,靠做小本生意為生,在弄堂裡賣點大米、粽子、鹹蛋之類的,跟街坊鄰里關係不錯,我大專畢業後先是在自來水廠上班,後來工作之餘跟朋友合開了個打擊樂工作室,算是一直以來的愛好。


客觀來說,我們一家算是吃到拆遷紅利的人,爸媽後來靠收租過得挺好,但我並不覺得這一切都是運氣的眷顧,越早拆肯定是合算的,但有這運氣也得能把握住,我認識的人中家裡拿了錢之後敗光的也不算少,無形之中多出一筆錢,怎麼用還看各人吧。

拆二代:成為暴發戶,是種什麼感受?

案例二:不得不防著男孩兒接近的企圖


坦白說,我不是很喜歡“拆二代“這個身份,我是女孩子,家裡經歷拆遷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因為時間比較早,分到的

幾套房子位置都還可以,後來因為周邊通了地鐵,房子的價值也比拿到時漲了不少,保守估計三套加起來有八位數吧。


拆遷之後,生活的確比之前富裕了一些,不過我爸媽都不是那種亂花錢的人,可能因為以前節儉慣了,我們一家在生活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住到了面積更大但也更遠的房子裡,至於家裡的佈置,還是跟以前一樣從簡的風格,我印象中我爸當時想換個大點的電視,看球賽視覺效果更好,結果我媽還懟了他一句:“怎麼著?有點錢了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


受父母影響,我的消費觀也是節省型的,那時候還在唸高中,我就想換個好點牌子的書包,還被我媽教育說“有錢了不要外露,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


時隔多年,我也算是體會到了當年她那句話的良苦用心。我在本地念的大學,當時宿舍不是按地域分的,一些外地同學都很羨慕我們這種每週都能回家的“走讀生”,上海戶口也在無形之中被他們視若珍寶,有些人甚至會通過你的身份證前六位判斷你是哪個區的,從而推斷你的家境。


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也越來越強烈。很多時候,你根本分辨不清那些有意接觸你的男生是因為你這個人本身的吸引還是因為你家裡的經濟實力,我碰到過那種千方百計想套話的男生,想知道你家裡有幾套房,具體位置在哪裡,有次跟一個在線下活動裡認識的男生單獨吃飯,吃到一半他竟然直截了當地問我介不介意“上門女婿”,我飯都沒吃完就找了個理由溜了。


我到現在很多衣服都是淘寶上買的,去商場裡試到好看的衣服,超過四位數我都要猶豫很久,論經濟實力來說的話我也不是買不起,我只是覺得錢應該花到刀刃的地方,我爸媽也從來沒給我買過奢侈品,他們甚至擔心我工作後會不會被別人帶得“攀比”起來。

要說經濟條件改善帶來的影響,我覺得比較明顯的是讓我能有底氣去追求一些喜歡的東西吧,譬如在所學專業的選擇上,我能去追求自己的愛好,不用太多考慮未來的生計。這些年也一直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如果放在過去,肯定要心疼爸媽為我省吃儉用,後來的話,他們也都跟我說錢就放在那裡了,想什麼時候出去都行,不必有後顧之憂。


我也很少跟周圍人提及拆遷戶的身份,家境這種事,自己知道就好了,畢竟日子都是自己在過,冷暖自知吧。

拆二代:成為暴發戶,是種什麼感受?

案例三:房子還沒到手,先把女朋友丟了


上海有句俚語,叫做“窮人翻身靠動遷”,這句話在我看來只能算半對,拆遷的時間決定了你有沒有“一夜暴富”的機會。


2015年新政出臺之後,像我們這種等拆遷的人不僅被迫搬去了郊區,有的還得自己貼錢去買房。以前拆遷補償按人頭算,房子裡面幾個戶口就分給你幾套房,改革之後按磚頭(建築面積)算,他們會找個評估公司過來給你的房子算個評估價,一共就給你這麼一筆錢,你選擇房子麼就從這筆錢里扣,只拿錢麼也可以,但統共也就幾百萬,想在市區買到好點的房子想都不要想。給到的動遷房基本都是在上海人眼裡的“鄉下”了:松江、閔行、浦江鎮......你去伐啦?


我家以前住新天地附近,是老式的石庫門房子。過去相親的時候我都不太願意跟人家說我住哪裡,原因很簡單,稍微精明一點的本地小姑娘麼一聽就懂了,新天地那邊,要麼你就是個有錢的富二代,那邊地價10萬多一平,要麼你就是等拆遷的,早晚要搬去“鄉下”。


老式石庫門有個特點,人與人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過去的那些鄰居都是看著我長大的,可是一旦到了牽扯各家利益的時候,大家又會變得相當精明。有的人受夠了幾十年如一日,一家幾口人擠在狹小潮溼的老房子裡,想早點搬去新樓房,哪怕遠一點也無所謂。有的人比較貪心,總覺得給到的補償可以再多一點,就想在裡面耗著,傳說中的“釘子戶”。


上海動遷是這樣,一片拆完了才開始拆下一片,也就是說前面如果拆得不順,後面的進度就拖下了。我家以前在的那邊被切分成了三片實施動遷:東塊、西塊一期和西塊二期,第一批基本2010年就開始了,但因為有不少“釘子戶”談不攏價錢賴在裡面,硬是拖了好幾年,輪到我們的時候已經2015年了,正好趕上新政出來,你說有什麼辦法?這都是命吧。


很多外地人覺得,本地人在上海生活沒什麼壓力,房子基本是自帶的,能少奮鬥好多年,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部分等著動遷的家庭,在上海市區是買不起房的,我們沒奢求過“暴富”,只是想分套房子拿點錢,改善下生活。


因為房子的事情,我前些年情路也相當坎坷。上海小姑娘難搞得很,沒房子是不會願意跟你結婚的,就算本人無所謂家裡也不可能答應的,我有一任ex,她家裡說一定要看到房子才同意辦事,我當時跟她父母提議先把證領了,反正房子也跑不了,酒席那些可以晚點,拖著麼兩人年齡都拖大了。


誰知對方家裡非但沒有退後一步,還提出了更緊逼的要求,她爸當時放話:不僅要看到房子,還要按照他們喜歡的風格裝修,不然就不同意結婚,合著這是衝著房子來的嗎?


也有過家境比我好的女孩,聽說我家的情況後提出讓我直接去她們家住的,但我過不去自己心裡那道坎,總覺得那樣就成“上門女婿”了,聽起來怪怪的,就也拒絕了。


動遷後,我們家分到了位於浦東的一套一百多平的房子,離地鐵站步行5分鐘,雖然離開了住了三十多年的盧灣多少有點捨不得,但壓在心裡的一塊大石頭,總算是落地。



聲明:本文綜合自網絡,非商用、以傳播正能量為目的,源素材包括圖片和文中引用文字版權歸原始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