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提到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很多人對它褒貶不一。確實,九品中正制在設立之初可以說是適應國家的發展,算是應運而生的,但是到了後期,它也走上了前輩的老路,弊端漸漸顯露出來。

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關於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選官制度的那些事兒——九品中正制。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一、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1、東漢末年,察舉制腐敗,加上動亂,中央人才變得更加緊缺

察舉制實行最初,確實給漢王室招攬了不少人才,但是長期實行之後,這個制度就變得腐敗了,原因出在當時負責舉薦的官員身上。

當時有人用“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諺語來諷刺孝廉制度的名不副實,因為家裡只要有錢,就可以買通舉薦的人,即便他是一個大文盲和不孝子。

再加上戰亂,人們紛紛逃亡,這都使得察舉制完全實施不下去,所以,人才在中央一度都處於緊缺狀態。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2、官學衰落,家學興起,朝廷做不到人才上的自給自足,只能依附世家大族培養的人才

東漢末年,因為社會風氣的改變,也因為戰爭,百姓逃亡,使得官學日漸衰微。

據《三國志》記載:“自漢末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其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論,故無學者。”

這裡就說了官學之所以衰微的原因。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各大世家因為自身實力雄厚,興辦家學培養族中子弟,這使得家學不管從教學質量上還是學生成材率上來講,都佔據了非常大的優勢。

所以,朝廷因為官學的衰落,做不到人才上的自給自足,加上確實也面臨人才緊缺的情況,所以不得不依附於世家大族培養出來的人才。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3、曹魏政府不具備正統性,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

曹家祖上是宦官起家的,所以曹家要想建立政權,這對於一直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的世家大族來說,是不能被輕易接受的。

所以,曹丕建立曹魏政權之後,為了讓各世家大族接受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正統性的皇帝,就不得不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彼時恰逢察舉制弊端顯露,所以被捨棄,而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方式,雖然扶持了一些新貴,但是遠遠還不到能夠與老牌世家大族抗衡的地步。

所以,為了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從而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九品中正制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二、九品中正制有什麼弊端,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1、中正官的設置本身就具有侷限性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實行的呢?大體是由各州郡分別推選一個大中正,而對擔當大中正的要求就是在中央擔任官職,且品行良好。

然後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將各地流亡人士無論是否出仕皆登記其上,表內詳記年藉各項,分別品第,並加評語。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審核後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完美,但是擔當中正的也是人,是人就做不到完全公正,也容易受到私人感情和私慾的影響。

從某些方面來說,九品中正制其實是升級版的察舉制,中正官的職責和漢代負責舉薦孝廉的官員有著差不多的職責,所以到後期自然也免不了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畢竟有錢好辦事啊!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2、助長了門閥勢力,使得後期皇帝等同虛設,加劇了動亂

九品中正製造成了什麼後果?看看東晉時期門閥勢力掌控朝堂,皇帝形同虛設的現象就知道了。

九品中正制使得權利大多數為世家大族所壟斷,代代積累下來,逐漸形成了門閥,掌管一方勢力。比如說東晉時期出現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皇帝幹什麼去了?皇帝形同虛設充當背景板去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都是皇帝形同虛設的證據。

而皇權的衰弱又造成了造成了許多不好的後果,比如說權臣與權臣之間經常較量,但是皇上在一邊卻說不上話,沒有什麼話語權,這就使得戰爭和權利的更迭成為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

如此,也算是使得局勢變得更加混亂,加劇了朝廷動亂。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3、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寒門子弟即便有才也不能得到重用,是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

九品中正制設立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官學衰弱,中央做不到人才的自給自足,所以轉而依附於士家培養出來的人才。

當時士家出的人才確實質量比民間好很多,但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當身居高位對高門子弟來講已經成為一件不需要奮鬥就能達成的事情時,高門裡面有些子弟就變得不思進取起來。

在這種制度下,官職被高門出身的人所壟斷,寒門再難出貴子,寒門子弟即便本身很有才能,但是隻出身不夠高這一點就讓他沒有了一絲往上升的機會,這樣強者愈強,弱者愈就不說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更是造成了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一種對於人才的浪費。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如何發展的,又有什麼弊端?

總結:

雖然說,九品中正制後期出現了很多弊端,但是在建立之初確實解決了曹魏政權人才缺失的問題,同時也爭取到了世家大族對自己建立的政權的支持,也保證了一種比較穩定的選官制度。

所以,九品中正制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因為逐漸不適用於後來的政治形勢,弊端暴露之後,最終被科舉制所取代。

但是,科舉制最終也因為時代的轉變在清朝末年被廢除,所以,最終經過歷史洗禮的東西,雖然後來被淘汰,但在當時卻是最合適的措施。這就要求我們要更全面,並且多角度地去看待歷史上的每一件事。


參考書籍:

《三國志》

《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