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是毒雞湯”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關於“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句話,要判斷其是否應該被判定為“毒雞湯”,應該從兩面著手考慮。一方面是要去思考家庭中的儀式感對於孩子成長以及三觀養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要去考慮一下普通的尋常百姓家庭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營造必須的儀式感。當這兩個問題得到解決了,我們就會發現,這句話還是比較有道理的,也就不能稱之為“毒雞湯”了。


有“儀式感”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更加渴望和追求精緻的生活

不知道頭條上的同學們如何看待“儀式感”三個字,其實這三個字指的並不是某種具象的感覺,而是指一種生活的態度。打個很實際的比方:在家庭生活中,你會選擇以什麼樣的形式給自己的孩子過生日?是簡簡單單做上一桌子飯菜,送上一份生日禮物,還是會選擇通過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形式,來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生日。比如帶著他去做一次泥塑,玩一次蹦極,或者帶他一起去到一個孩子從來沒去過的城市來一場旅行呢?當父母花了足夠的心思放在孩子的生日上,普通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也就出現了。對,就是這麼簡單。

那麼“儀式感”之於孩子的成長有著什麼樣的作用呢?從事了多年教育工作的麥老師總結了家庭中的儀式感對於孩子成長的三個好處:

  1. 在家庭生活中,學會運用具有“儀式感”而非世俗的方式獎勵一個孩子,會讓他對於生活充滿更多的期待。有時候,家長給孩子的獎勵不一定要在特定的時間或者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時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出其不意的小驚喜,比如今天他比平時更早的完成了作業,那麼可以獎勵他一頓心心念念很久的晚餐。這樣,孩子就會對於下次儘早地完成作業充滿期待。
  2. 家庭的“儀式感”可以教會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要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人,願意為了精緻而富足的生活貢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喬布斯說過一句話:“領導者和追隨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領導者更加具有創新精神。”其實,在生活中想要做到極致的精緻是一件需要耗費一番腦筋的事情,讓孩子習慣了精緻的生活,並教育他在未來想要保持這種生活狀態,就必須不斷地努力。這樣教育孩子,會比很多世俗的教育方式更為行之有效。
  3. 通過有“儀式感”的家庭氛圍教會孩子如何在生活中去愛人。很多家長都會在家庭教育中抱怨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一點都不像自己。那麼這時候家長是否曾經想過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表露出愛意呢?你又是否曾經當著孩子的面,給自己的另一半送上一份愛的表白呢?想讓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懂得如何去愛,就要讓他感受到在家庭中“愛人”能夠帶給自己的愉悅感。學會了愛人,孩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才不會成為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家庭教育中的“儀式感”的營造,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般艱難

很多頭條上的小夥伴可能會想,我只是一個普通人,家庭也只是一個普通家庭,每天為了柴米油鹽而奔波著,哪有那麼多的精力去營造所謂的“儀式感”。其實麥老師想說,在孩子教育上的儀式感的營造,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艱難,在這裡,給出幾點小的建議和方法,喜歡的同學們可以收藏:

  1. 列出家庭的定期“旅行計劃”,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博物館或者地方性的展廳,寓教於樂,在陪伴孩子游玩的過程中增長知識。
  2. 多做出一些有價值的承諾,然後一定要去執行。現在很多家長習慣於告訴自己的孩子,如果下次考試考的好,自己會給出怎麼樣的獎勵。但是這些獎勵的物件呢,因為太過的普通或者缺乏儀式感,讓孩子並沒有太多的動力去爭取。給出的獎勵性承諾可以是送給孩子一份他喜歡的偶像的周邊禮品,或者抽時間陪著孩子去看一場電影,這些獎勵對於孩子而言,更加具有誘惑力。
  3. 不管多忙,定期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做上一段飯,然後關上手機,在飯桌上可以講一些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和童年趣事兒。這樣會讓孩子在享受一次愉悅的進餐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父母給予自己的愛。同時也會感受到精緻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讓他也學會去重視生活中必要的“儀式感”。


我是@情話教室麥老師,每日分享情感故事和情感觀點,做自媒體情感領域有溫度的創作人。


情話教室麥老師


家庭生活中,不能一年之間總搞一些儀式感,但是有些節日,生日,重要的日子是要有點儀式感。

以下是我個人一年當對中儀式感的分享:

1、春節那不用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張燈結綵,準備食材,買新年掛飾,春聯,福字,在準備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2、情人節,我和老公這麼多年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沒什麼儀式感。

3、三八婦女節,我和老公說,今天是我們婦女的節日,一日三餐你負責做飯和洗碗。

4、老公的生日,即使他不在乎,我是要精心準備一下的,蛋糕,小禮物,精心準備的晚餐,這樣他能體會到我很在乎他。包括公婆,父母的生日,我都是精心準備,一年一次的生日還是要有點儀式感的。同樣我的生日,老公每年都會給我買禮物,而且還和兒子一起準備,他說要讓孩子參與媽媽的生日。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會想到某年今日,我媽媽很偉大,感恩母親的辛苦付出。

5、孩子過生日

平時五六歲,七八歲的生日就是準備點蛋糕小禮物開開心心的過。

像孩子過十歲的生日,通過儀式告訴他,你十歲了,今天即是給你過生日也是給你過成長禮,以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有自己做了,生活學習都要有規劃了。

孩子十四歲生日的時候要通過生日儀式告訴他,過了今天,你已經到了要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年齡了,告訴他你不可以任由性子胡亂做事,做錯事的後果要付刑事責任的(注:我家是男孩)讓他知道他不在是小孩兒了。

6、像結婚紀念日我會年年想著,當天和老公聊聊以前的故事,不會年年隆重過,但是五年,十年,十五年結婚紀念日還是要有點儀式感,回憶以前展望未來。

7、一年當中傳統節日我都會準備相應的食物來體會節日的氣氛,像端午節我會包上各種餡的粽子。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元旦也會精心準備食材開開心心迎接新的一年。

生活中要有一些儀式感,

無論是平時還是節日,無論是自己還是和家人在一起,我們心裡都要溫馨溫暖的儀式感。

我們通過儀式感開心的同時更多的是感知生活的美好。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季節的美好,感恩父母都辛苦的付出,感恩夫妻的包容,讓孩子感覺到家庭的幸福,父母的良苦用心。

願每個家庭都能從儀式感中體會到幸福~








川家平日


我覺得不是毒雞湯!

我們家儀式感很強,所以一家人都是那種很快樂的!也許我說的不太清楚,但是那種感覺不一樣!

我晚上睡覺前,突然想喝水,孩子給我端來水後,我會特別正式的說謝謝!孩子也很開心!

我們家每天的飯菜都是特別正式的去吃,反正咋說呢,幸福感吧!我孩子經常說她覺得她很幸福!

還有很多外人看起來沒必要的儀式感,但是對我來說已經融入是我的生活,合適最好!









蝸牛姐就是我


怎麼會是毒雞湯呢?有儀式感的家庭幸福感更強,對愛的表達也更強烈!比如我從小家裡父母很注重每個節日,還有我們的生日,我們老家是逢重要節日就吃餃子,所以從小每到我和妹妹、爸爸的生日,媽媽就會根據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包各種餃子,然後再做一桌菜一家人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飯;長大之後每逢父母生日或者父親節、母親節我都會給父母準備紅包、禮物,打電話祝他們節日快樂,非常自然的事情;我老公他們家三個孩子,我們老家是同一個縣的,離的不是很遠,他們家沒有任何儀式感,除了中秋節、春節,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認真地給他們過過生日,父母也沒有過過,我公公大男子主義特別厲害,孩子們在他面前都不敢講話,導致現在過節都是我給他們打電話祝他們生日快樂,節日快樂,我老公、他哥、他妹都不好意思說祝爸媽生日快樂的話,他們覺得難以啟齒,好像說這種話很矯情很刻意;但是我跟老公之間還有我兒子之間,是有儀式感的,情人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我老公都會送禮物給我,也會說祝親愛的老婆生日快樂,你看,他們不是真正的不在乎儀式感,而是原生家庭沒有讓他們感受到。

去年結婚紀念日,我們都沒支聲,我給老公買了一件他喜歡很久卻沒捨得買的衣服,他給我買了一個我很喜歡也還沒買的包包,收到禮物都很開心。

儀式感絕對不是毒雞湯,而是讓你生活更加幸福,夫妻更加恩愛的潤滑劑!

日子過的那麼平淡,沒有絲毫的波瀾,就會越來越平淡無味








卡卡貓882


說真的孩子幸福不幸福,跟家庭教育,和睦程度都有關,像我家,我們是和婆婆一直住在村子裡,離街也就六七分摩托車能到,村子裡大多數都是種果樹,娃爸和娃爺爺在石頭廠上班,經常是上大半個月班,然後和婆婆兼顧家裡果園,我負責帶娃做家務,果園忙罷婆婆就幫忙帶娃,一家一直很和諧,幾乎沒有爭吵,互相體諒,然後孩子就很乖,懂事,偶爾鬧,還會幫忙做家務,這大概就是家庭環境影響的


心悅隨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是毒雞湯。我贊同這句話,那麼下面讓我們共同研究一下。

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是指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別的日子不同,是某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比如,孩子過生日,買他買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或者我們第一天上班,穿著得體,打扮的乾乾淨淨。這都是儀式感的具體表現。過生日有儀式感,為了讓孩子體會到又長大了一歲,第一天上班穿著得體,為了給同事留下一個好印象,也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工作開端。

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時能不能讓人感到內心的富足,偶爾的儀式感可以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感覺。父母給予孩子的儀式感最常見的是每天上學去的擁抱,還有睡覺前的一句晚安。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還可以有幸福感。

儀式感可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留給孩子一份美好的回憶。家庭中充滿儀式感,亦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不僅孩子需要儀式感,大人一樣需要,對孩子影響同樣重要。父母恩愛有加,儀式感的促進作用可以更加讓孩子知道家庭幸福。

這是我的個人想法,大家可以進行補充。


櫻艾琳


這句話說的有點過了,有沒有儀式感是每個家庭的選擇,而不是孩子能不能幸福的決定性因素,但也不至於是‘毒雞湯’。相反,它還具有以下優點:

1.有儀式感的孩子懂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可以利用儀式感讓孩子懂得守規矩的重要性,一步步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

2.有儀式感的孩子有敬畏之心。對事物有敬畏之心才能自律,儀式感莊重嚴肅的氛圍,能使孩子自然而然的產生畏懼的心理,從而產生自我約束力。

3.有孩子懂得珍惜。他們會對一些物品和事物的價值有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對食物,家長的言傳身教,對食物的尊重,會深深的影響孩子,使他們明白許多東西得之不易,而倍加珍惜。

4.儀式感還能提升幸福的感覺,本來他認為天經地義,很平常的事,儀式感卻賦予了事物特殊的意義,使孩子的幸福感倍增。

儀式感是一種教養是一種格局,適當的儀式感不但不是‘毒雞湯’,它反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使孩子們變得更自律,更陽光,更幸福。

我是【小李子的鐵粉】歡迎【關注 轉發 評論♥】


小李子的鐵粉


如果幸福需要儀式感來提醒,那還是真正的幸福嗎?我是一個不太注重儀式感的人,在我們家除了家人的生日及國家傳統節日,其他像情人節,聖誕節或是結婚紀念日什麼的都是不過的。

我常跟我老公說的是,我要平平坦坦,細水長流的幸福。當然也不是說儀式感不好,它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到如果這個儀式感跟我們想要的簡單隨意產生衝突,我就會選擇簡單。

我們家每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多的時候就是在餐廳吃飯,我們也沒有說一定大人動筷小孩才能吃的規矩,就是這麼簡單隨意的吃,說說笑笑,我很享受這樣的一段時光。它不是特殊的儀式,而是每天都要經歷的煙火人生。

聽過一個又禪意得小故事,說一位大師得道前是“挑水,砍柴,燒水”,得道後依舊是“挑水,砍柴,燒水”,不同的是,得道前他挑水時想著砍柴的事,砍柴時又想著燒水,燒水時又想著挑水。到得道後,他挑水就挑水,砍柴就砍柴,燒水就燒水。就是享受並做好當下就好了。

所以我覺得無所謂儀式感,就是感受當下內心真實感受,享受並珍惜正在經歷的每一刻就好。不用刻意追求,幸福自然來到。

就像說媽媽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我覺得吧,就是全職帶娃的時候,就好好帶娃,如或有閒暇時間,可以用來做些力所能及的兼職或是學點感興趣的知識。如果是忙於事業,就專注於事業,把孩子交給值得信賴的人,然後抽空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無論選擇什麼,都聽從於內心,如果你覺得哪一天哪一刻很重要,就去享受它,不用刻意追求儀式。

幸福來自於內心,當然外在的鮮花或是其它禮物或是用心的準備,確實夢錦上添花。但如果沒有,也不必糾結,只要心到了,幸福也一定會到。


可優咪


還真是個毒雞湯,家庭沒有儀式感,小孩就不會幸福啦!

幸福是一種心境而已!而不是儀式感搞出來的幸福。

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儀式感只是為生活增加點小樂趣而已。天天都是儀式感,感覺在裝啊!

儀式感還是應該有的,儀式感是對某人的尊重,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其實儀式感每個人家庭都有!

過節日,過生日,遇上高興的事吃一頓等等!

小孩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理解,多站在她的面前為她想一想,多一些尊重,多些瞭解,而不是搞什麼形式主義。

對待生活有儀式感,這只不過是各人的感覺而已,沒有也無所謂,這個只是個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這無關大雅的。


關注歷史詩歌的蓉兒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句話我是贊同的。生活的日子普通平淡應該說是常態。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在正常的學習積累、努力沉默的過程。所以人生的一路成長,每一個階段都會有自己特別的含義和註釋。當走過時,如果我們能把它痕跡化和儀式化,那麼每一個日常都會特別有內容和意義,這就是儀式感的重要作用,它會順帶著主題感、歸屬感、幸福感、記念感,將人生在回憶、總結與提升中不斷前行,向更高更好的頂峰攀登。儀式感,像生活裡的鏈條,把“真心、用心、走心”的情懷穿插到我們從容的生活,讓平常的歲月注入激情和愛戀。儀式感無論是來源於社會大眾的文化傳統,還是個人家族的家風傳承,他都起著三個重要作用:

1、構建良好的家庭交流文化。儀式的文化內涵屬性,註定在儀式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能用心體會和交流,達成共建相通的心聲。如我們在儀式裡習慣彼此鼓勵、祝福後,那一種感恩的文,將融入到我們的人生三觀,滋養著心理的成長。

2、形成和善的約束機制。儀式的固定機制屬性,讓一種儀式或習慣的固化,讓家庭成員在認可的文化中,形成共同的目標,並在儀式溝通中協調一致,形成一種合作默契。如一種心靈契約一樣牽伴彼此。如儀式感的形式和主題裡,會讓我們禮貌、節約等向善的習慣得到強化和落實,形成我們行為嚮導的自制力。

3、讓每個個體都得到尊重。儀式的自我激發能力,讓家庭成員在參與中自省、感恩,形成一種換位同理的思考習慣,這樣我們變更寬容、善良,更能尊重個體的特質。

我們可以先從雪水到大海的成長過程,去感性的認識一下,平淡中儀式感的浪花驚喜。如每一滴水從珠峰雪線奔流向東成小溪成大河。從窄小到寬大、從小流到大河的一步一步的演繹過程。其間會遇上草石擋碰擊、巨川擋道、小坑漩渦、大江匯合等等情況,有浪花翻騰、有飛流直瀉、有平波溫柔、有迂迴曲折、有滾滾天際,有緩緩融合。大部分時間是安靜流淌的,但無論是那一種形式,都一種從細流、到小溪、到長江、到大海的變幻過程,每一路每一程都有自己的儀式感。在儀式感中,雖然我們會為飛流直下感驚歎、會為滾滾浪濤而感懷,但我們也聆聽潺潺細流的心聲、欣常蜿蜒曲折的靜美。

如果以這種儀式感去理解長江,那麼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感到河川的內涵。儀式感讓本來平淡平靜的心靈充滿愛的暖流、情的心聲。所以儀式感是生活的必需品,能主動地將它帶入生活,讓普通的生活充滿儀式感,那麼我們也一定幸福感爆棚。我們的生活儀式感有可有多種多樣的形式:

1、從內容來看,有隆重有簡約。從重要程度上分,隆重的儀式有精心準備的過程,像重大節日如春節,整個民族、所有單個家庭都在為之準備的團圓儀式;父母親的大壽,也是屬於家庭中的重要事情,各地的子女要商量安排日程,隆重相聚。簡約的儀式相對常規固定,有時僅是一個動作或一句話語,像平時我們和孩子道晚安、接送、開例會等,每日都在發生,我們和孩子會一起分享當天的點滴。

從花的心思上看,一是有些儀式經常發生,我們會相對固定簡單,但我們也可以定期不期定地做些改變;如每日接送小朋友,平時只是打招呼、問問好,有時間時也可以備個點心、一朵花或一個小禮物之類的,讓孩子意外驚喜。二是有些儀式固定發生,但發生的少,比如生日,我們就會比較隆重,辦聚會、邀同學慶祝。三是即使同一件事情,今年的儀式和去年的也會不同,如生日,有可能去年比較忙、出差之類,我們可以簡單些,今年有時間就隆重些。

儀式的隆重和簡約,可以根據情況做調整,但一定要有、而且要真心、用心、走心。一個小動作、一句小問候、一個小禮物都足以讓幸福滿滿。

2、從頻率來看,有常規有特別。常規的儀式通常發生頻率高且固定,的有如例會、固定的用餐形式、道別接送儀式,這些儀式深入日常,我們可以固化與偶變相結合,讓頻繁發生也不缺生活質感。

另外一類就比較特別儀式,發生不確定的或有些特意,如比賽獲大獎、學習進步等,我們會和孩子、親朋分享,彼此鼓勵。

無論發生的頻率高低或特別常規,但每一次儀式,都是我們對生活的一次回饋,對付出的一次總結,對美好的一次祝福。

3、從組織來看,有自主有外來。有外來邀請或參加社會的活動、有自己家庭特別組織自主的活動。講到儀式,我們常常會聯想到比較經常發生的、普遍性的節假日歡慶、祭奠、紀念等在型活動,這種隆重的儀式為大家熟悉。這些儀式大眾化、且常全社會人員參與性性強,屬公眾文化領域的。

事實上,我們想擁有的儀式應該有更多種形式,除社會化的大型、隆重的儀式外,對於家庭來說,我們更注重屬於自己小家庭的特獨儀式,形成一種家庭文化。這更貼近我們生活、更真實,對我們的影響更直接長遠。

我們參與的儀式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但都是一種主題走近人心、以一場互動交換著彼此心底的美好,促進家庭文化的建設。

所以,儀式感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發生。我們要做個有心人,不斷地讓它能在平淡的生活裡突顯出來,給儀式感賦予生命、主題和內容,讓它成為我們人生歷程上、閃耀的星星,這樣,我們在平淡從容間會收穫很多生活裡的幸福和感恩。

我是自然與獵人,我喜歡有儀式感的生活,你呢,一起說說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