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麵食文化

一個味道,一個故事。一碗麵,藏著一座城的精魂。關中這個神奇的地方,每一個縣裡都有自己對面食唯一的理解,春小麥、冬小麥,做出的麵條都不一樣。”外人看來簡單的麵條,在關中人眼裡,卻是一輩子的學問。和麵、揉麵、餳面,樣樣都是技術活。“水多一點就不行,差這一點,就不一樣了。”不是簡單地把面揉光、擀平。而是用腕力把麵糰向前推,反覆的推送之間,是生活賦予的力道,更是時間修煉的手感。

陝西十大怪中說道“麵條寬的像褲帶”。這其中的寬麵條指的就是陝西的地方特色美食

關中麵食文化

1.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味道香滑濃美,名震關中。是陝西平日生活中的必須食物。很多人喜歡吃這biangbiang面,但是很少有人會寫“biangbiang”這兩個字。現在有幾種口訣告訴大家biangbiang面怎麼寫。

biangbiang面口訣: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網進走,左一紐,右一紐,東一長,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月字邊,心字底,掛個鉤擔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

關中麵食文化

2,禮泉烙面

在古城咸陽說起關中麵食,每人都會歷數一大串。而提起禮泉烙面,許多人只聞其名,未曾淺嘗;更有甚者,對烙面為何物卻聞所未聞,茫然不曉。然而此面在禮泉縣卻是大紅大紫,無人不知,無人不吃,亦無人不愛吃,風頭之盛甚至影響到了相鄰的乾縣和永壽縣。

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陝西關中地區特色麵食。可加湯食用,亦可幹吃。其特色吃法稱之為“泖(音:miao,一聲)”,即將面盛在碗中,反覆用開水澆之。然後調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調配比較獨特,用上等的豬油調和辣椒麵,配以蔥花、韭葉、鹽及當地釀造的香醋。因此禮泉烙面被稱為最早的方便麵。

關中麵食文化

3.彬縣御面

彬縣地方風味特色麵食。 御面,又稱玉面、淤面,是一種有別於涼皮的麵粉特製食品。以其製作方法稱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稱為“玉面”,以其為宮中貢品而稱為“御面”。相傳為當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時夫人姜女所發明。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到西安時,特地點了邠州淤面。雖經3000多年的演變,淤面仍是上述姜女的四道工序,就是洗淤面、煉淤面、蒸淤面、切淤面。後來又加了壓淤面,即將蒸熟的淤面壓制成餄絡而成。

關中麵食文化

4.乾縣驢蹄子面

驢蹄子是乾縣一種非常出名的漢族麵食小吃,老碗拌著千年流傳下來的麵食,爽滑立朗,吃過頂食耐飢。一碗下肚,一股豪氣由然而生,秦人的剽悍在削筋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有的人也把他叫撥刀,乾州人俗稱驢蹄子是也。驢蹄子的做法是,先將麵粉和好,用鹽水和麵,勁道十足,麵糰稍微偏硬,將醒好的麵糰擀成一寸多寬一尺多長半公分厚的面片。湯鍋燒滾,切面墩子架與鍋上,面片四五張一摞碼於墩上。手起刀落,切成半公分寬的麵條,切一刀往湯鍋裡撥一下。湯開兩滾下青菜出鍋撈於碗中。削筋面再煮不爛,放在碗裡白色的面晶瑩剔透如玉石一般,每每看到碗裡的麵條,就讓我想起了乾陵腳下的臺階,每一條麵條如同那玉石臺階一般迷人。先放辣面再擱鹽用煎油一潑,頓時油潑辣子的香味就竄了出來。然後加臊子,臊子一般是三樣,攔好的肉臊子是一種,洋柿子豆腐算一個,在有一樣就是炒韭菜。根據自己的口味調醬油香醋。吃到嘴裡麵筋可口,油潑辣子的香混和著炒韭菜肉臊子。

關中麵食文化

5、淳化餄餎

淳化餄餎又稱淳化蕎麵餄餎,或簡稱蕎麵餄餎。餄餎:正確讀音(hé.le),當地方言讀作(huó.luo)。當地民謠:蕎麵餄絡澆羊湯,油潑辣子分外香;吃在口中釀筋光,涼拌熱吃美名揚。又云:蕎麵餄餎黑是黑,筋韌爽口待貴客

蕎麵餄餎是淳化縣獨具特色的地方吃食,其中以淳化的官莊、胡家廟、卜家、潤鎮等鄉鎮尤為著名。婚嫁喪葬、節日祝賀、來客招待,常以吃餄餎為習俗。蕎麵餄餎不但鮮香可口,為飯菜主食之上品,而且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及腸胃疾病亦具有食療功效,故而深受人們歡迎。其淵源發展歷史悠久,做工十分講獨特而究。尤其是壓餄餎和調製臊子湯的工藝,實屬北方民間飲食文化中的典型之作。

關中麵食文化

6.合陽踅面

踅面好,好踅面。到了合陽吃踅面。你一碗,我一碗,吃到肚子真真餡……街頭巷尾《踅面香香》的童謠時時在耳邊響起。吃踅面時大油必不可少,蕎麵調上大油,才軟和好吃。外地人一是嫌蕎麵看起來黑,其貌不揚;二是怕不熟;三是對紅油辣椒望而生畏,但若吃上一碗,便覺味美可口,咬到嘴裡筋,吃到肚裡香,方知合陽人為什麼對踅面感情極深。合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喜食踅面,上會趕集,少不了兩碗踅面,一個個吃得滿嘴紅油,即使是穿著入時的大姑娘小媳婦也絲毫不覺難為情,反而卻覺得這才吃出味兒來了。逢到過春節,許多家都是專門訂做幾十斤,準備好紅油辣椒,以便招待親朋好友;碰到接待外地來客,踅面更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

製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麵。吃時在開水鍋浸泡兩分鐘,撈出,放進碗裡,加少許粉魚,調鹽、醋、蔥花、花椒麵,再淋上辣椒油及熟豬油即成。粉魚講究用綠豆粉製作,這是最好的。用小麥面、玉米麵也行。但通常多用紅薯面製作粉魚。合陽盛產優質紅薯,幹甜適口,製作粉魚也不錯。合陽人吃踅面,喜歡多放辣椒油和豬油,這樣,吃起來,又綿,又潤,又辣,香味濃烈,頗覺過癮。

關中麵食文化

7.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歷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為出名,臊子面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於陝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蔔、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岐山的臊子面歷史悠久,起源於商周,清代已經很馳名。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以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味道:酸、辣、香為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

關中麵食文化

8.楊凌蘸水面

楊凌過去不叫楊凌,叫楊陵,是隋煬帝的寢陵,建楊凌農業示範區之際更名楊凌。

然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滄桑,關中人吃麵的口味未曾更變,楊凌蘸水面概括起來只有20個字:“面白薄筋光,湯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越覺香。”

 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拉到碗裡的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多吃幾次蘸水面,方理解其中妙處,其實是圖個清爽。獨吃一根面,幾束青菜,碗中可叫湯也可以叫臊子,與油潑面的重油、巨辣正好相反。蘸水面講究個一青二白,青則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總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搖的青綠於水,面是拉出來的,寬3至5釐米,長1.5至3米,厚2至3毫米,白白的盤繞於青綠之中。面是強筋面,咬在口裡,滑潤,富彈性,是有張力的一種,像咬著三秦大地的月光。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麵湯裡青菜,這樣就又清爽上陣了。

關中麵食文化

9.三原疙瘩面

這種麵條,條細如龍鬚。盛入碗內,它刀工細膩而勻長,面質柔軟而筋絲,臊子鮮嫩而醇香,既可幹吃,又可湯吃。湯吃時,澆上精製的酸而不烈的臊子湯,用筷子挑起,條細如龍鬚,既可看到面絲修長,根根到頭,稜稜相見,肉粒均勻地緊貼於面上,如同猴子上杆,而碗內不剩斷條和肉末。形色誘人,味香饞人。每當暑熱天氣,香氣四溢的疙瘩面,準會使人們食慾大增,垂涎欲滴。實為清香爽口、生津止渴、提神開胃的上乘佳品。由於麵條盤成疙瘩,顯示著與其他麵條不同的考究狀,流傳不衰,常被三原人用來招待貴賓。

關中麵食文化

10澄城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現名手撕面,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特色麵食小吃,產地為陝西澄城。手撕製成麵粉和原料來自關中,自己加工麵粉,不添加任何增白劑,麥香淳正,是綠色健康的麵食。

手撕面可以做成牛肉湯麵、麻辣面、打滷麵、炸醬麵、涼拌麵和各式各樣的炒麵!如尖椒肉絲炒麵、雞蛋火腿炒麵、魚香肉絲炒麵等十幾種做法!用手撕出來的面和用刀切出來的面在味道上有所不同。撕的面具有彈性,爽滑有咬勁!煮熟的面呈微透明色澤鮮亮!手撕面寬窄粗細都可以自己掌握,可根據自己習慣而定。

關中麵食文化

11.武功旗花面

旗花面也有叫奇花面,陝西省武功地區傳統麵食。因它碗上飄的五顏六色似花非花,故曰“奇花面”;也有叫“七花面”的,因它所用的雞蛋花、蔥花、帶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樣的平行四邊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是一種當地群眾非常喜歡的麵食,也叫一口香或起花面,一般用來招待貴客的。也是逢年過節,武功及周邊地區人們必做的一種麵食。由於旗花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在武功,許多農家婦女將旗花面作為待客的“硬菜”,許多外地遊客來到武功,都要品嚐這道美食。

關中麵食文化

12.耀州鹹湯面

耀州鹹湯面是耀縣特有的傳統小吃,經濟實惠,食用方便,人們喜作早餐。鹹湯面,鹹辣出頭,筋韌爽口。碗內生薑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色鮮而合諧,食後餘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慾大振,頓覺輕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老舍先生當年途經此地,吃了鹹湯面,盛讚“小小耀縣,竟有北京飯店”。如今,外地人盛傳“不吃三碗麵,不算行耀縣”。耀州鹹湯面,祥瑞乃老店

關中麵食文化

13.戶縣擺湯麵

一方風土人情,滋養一方兒女,也就突顯出了風格各異的中華名小吃。擺湯麵乃戶縣傳統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

戶縣擺湯麵的麵條與一般面不同,農村鄉鄰講究一點的家庭都用手擀的鹼面(既和麵時水裡加鹽和鹼面),擀出的麵條薄、筋、光不易煮斷。

最重要的就是這碗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戶縣鄉里做的肉臊子,再配上戶縣的陳醋,放入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蔥花。吃時,夾一小箸麵條,放入湯裡擺一擺,然後再吃,故名"擺湯麵"。

最美的還屬農村家庭紅白喜事待客了,因為這個湯一般都是大廚用大骨熬湯或雞湯作為原湯,搭配上述中間擱一盛有溫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湯,將麵條挑入湯碗中,如此往復,席間香氣四溢,城裡人若參加戶縣農村家裡過事不為別的,就為吃上兩碗戶縣擺湯麵,體會到了真正面薄筋光,油汪湯煎,酸香適口。當地民間有樸素而又形象的歌謠形容擺湯麵:"下到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疊絲線,吃到口裡嚼不斷,嚥到肚裡香半年"。

如有補充請評論區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