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南京博物馆的顶级青花瓷文物

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说起瓷器类文物,元青花可是其中的贵族。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短短几十年内烧造,数量本来不多。在那个年代都已经是珍品。据统计全世界在记录的完整器元青花,也就是300件左右。分散在世界顶级博物馆和少数大藏家手里。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元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是南京市博物馆镇馆之宝,整器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独特,所绘人物情节逼真传神,价值难以估量。元青花人物瓷器型胎体厚重雄浑,瓷胎洁白如玉,釉色青白相映,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具有层层立体感,在白润的瓷胎上展现了中国国画的水墨意境,釉面光滑平润,晶莹剔透,幽静淡雅,具有高度艺术魅力,无论是精妙的构图、丰富的纹饰、精湛的笔法、生动传神的纹样形象或是幽靓的色泽和如玉的瓷质,成品完全达到甚至超越了原品的艺术水平,堪称古今青花极 品。

跟它差不多体量的 鬼谷下山 青花瓷,2005年可是创记录的拍下2.3亿人民币的天价。

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鬼谷下山青花大罐

这个国宝,可真有图上画的和实际来历双重典故。我来跟大家聊聊。

话说在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

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韩信归心,终得刘邦重用。 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图|萧何月下追韩信

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很显然,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历史中关于韩信的各类传言典故也是多不甚数。而在元明时期戏曲多有传唱将月下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推入高峰期,这也是此类梅瓶出现的一个的关键点。那么韩信最后的下场也是非常可叹。一代名将,在打完江山,不知道收敛低调,反而居功自傲,功高盖主,最终被杀于未央宫,灭三族。

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朱元璋 像

这个梅瓶,据说是朱元璋,在太湖跟死敌陈友谅鏖战,在景德镇得到的这么几件青花瓷瓶。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在江山坐定后,赏给他一个大将叫沐英。乃是朱元璋打江山读挡一面的人才。赏他这个,就是暗示他交出兵权,不要学韩信。。。。同时还把另一个梅瓶,赏给了另一个猛将,郭英。另一梅瓶先存湖北省博物馆,叫四爱图瓶。

看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说历史朱元璋收功臣


纹饰方面,两者的纹饰布局完全一样,都分为三大部分: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腹部是四处海棠形开光,分别绘有中国古代四位高士闲情逸致、恬静自然的场景,即王羲之爱兰 、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鲜明,衣纹用笔潇洒自然,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均可谓情景交融,每层纹样分别由花瓣纹和卷草纹相间,颈部最上一层纹样为卷草纹;胫部为带大括号的莲瓣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其中主题纹饰“四爱图”虽然题材和内容相同,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是有些许差别的。这里四个隐士,都有治国打天下才,都隐居,暗示郭英应该隐退。

湖北省博物馆 四爱图梅瓶

这个郭英和沐英,读懂了老朱的暗示,分别辞去军队要职,沐英直接告老,去了云南。他俩都得了善终,子女还跟朱元璋后下通婚。

那其他不懂事的武将,诸如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唐胜宗等等。。。。不但领悟不了朱元璋要集中权利在自己手里,反而还有的居功自傲,结党营私,贪污腐化各种行为,惹的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基本都被朱元璋大加清洗,丢命甚至株连全家。。。。。

此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唇口外撇,短颈,丰肩,鼓腹至下渐收,至底微外撇,浅圈足。器型饱满丰润,古朴壮硕,此梅瓶通体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层次分明。 此梅瓶高32厘米,底部直径为10厘米,而口径仅为4.5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圈足,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肩腹部绘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经典历史人物故事,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纹饰带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故事讲完,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