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一年之計在於春,越是複雜艱鉅的局面,越需要靜下心來,手捧書卷積蓄力量。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週末是讀書的好時光,讓我們的精神弛而不怠,在放鬆中充充電,讀一讀有趣有益的書。今天我們為您帶來北京通州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陳立如推薦的書單,包括不同領域大咖(何家弘、波斯納、錢穆、梁漱溟)的經典著作,希望可以為讀者們過濾找書的困擾,也過濾疫情期間的焦慮。


多讀、多思、多言,百家爭鳴,

引己往深,啟人注讀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1


短缺證據與模糊事實證據學精要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何家弘,1969年去北大荒務農。返回北京後當建築工人。199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2002年至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

代表作《洪律師推理小說》四部、《法苑雜談》、《享受法緣》等。

薦書

理由

本書是作者步入法學之門三十餘年後,對自己專業領域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作者精選各個時期在各法學核心期刊中發表的二十篇與證據學有關且具有代表性的論文,並對原來的論文標題和文字內容進行了修改和潤色,粗成體系並便於閱讀,圍繞證據學的各個方面展開論述。對於法官遇有證據法爭議更能有章可循。


法院人說

通州法院刑庭 李中華:

司法人員幾乎每天都面臨著如何通過有限甚至短缺的證據去認識發生在過去的案件事實,事實的模糊性似乎不可避免,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公正司法,是對司法人員的挑戰。如何應對挑戰?掌握證據學的要義是關鍵。

何懷弘教授不僅是法學家,還是偵探小說作家,其論文集《短缺證據與模糊事實》是證據學的經典佳作,值得一讀。

通州法院刑庭 徐莉:

通過有限甚至短缺的證據還原發生在過去的案件事實是每一名司法人員努力追求的目標。

學生時期曾有幸選修過何家弘老師的證據法,何老師溫文爾雅,將證據法的精要娓娓道來,枯燥的理論知識也變得如詩書般富有詩情畫意。讀一讀何老師的《短缺證據與模糊事實》,從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證據與事實之間的關聯,受益匪淺!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2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艾倫


波斯納

法官如何思考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理查德·艾倫·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 in Law),被廣泛譽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

他是法律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歷史上文章被引用量最高的法學學者,著有《法律的經濟分析》、《法律理論的前沿》等著作。

薦書

理由

波斯納創造性地運用文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作為法律的分析工具,其思考的方法、分析的工具對我國法官如何思考亦會有所裨益。


法院人說

通州法院立案庭 樊秋蘋:

《法官如何思考》一書的作者波斯納教授先後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擔任過法官,亦在法學重鎮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和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從事過法律教學工作。值得中國的法律學人尤其是從事一線司法審判工作的法官品鑑,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或額外的收穫。

通州法院民三庭 劉雲飛:

還是學生時代,曾經拜讀過《法官如何思考》這本書,其呈現的是波斯納的一系列理論思想。我們往往比較關注司法程序和結果,卻對法官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其思考過程如何,都受什麼因素的影響等,考慮的較少或無從知曉。

讀過此書之後,我對法官司法的過程有了淺顯客觀的認知。現在作為一名法院幹警,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的積累,更是有了進一步的感悟,聯想到《禮記·中庸》有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為學問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學,次為審問,三為慎思,四為明辨,後為篤行。

人民法官作為理性的思考者與法律維護者,承載著維繫公平、匡扶正義之重任,亦應如此。為民司法之,道阻且長,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3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錢穆,字賓四,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薦書

理由

錢穆先生所著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書會改變我們對歷史的看法。

錢穆是臺灣地區已故的國學大師,有著深厚的文字功底,往往通過幾句話就能把一個制度解釋得既簡單又全面,通俗易懂,趣味橫生。書並不厚,一天就能讀完。

講述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組織、考試、經濟、兵役等制度。讀完此書,彷彿重遊了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觸及的中國政治史,令人恍然大悟。本書的知識結構清晰、文字精簡、觀點獨到。非常值得一讀。


法院人說

通州法院張灣法庭 郭銘明:

我恰巧買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錢穆先生關於如何看待中國傳統制度和西方制度的觀點:不能全盤否定一個國家的歷史傳統,學習西方要配合本國的傳統,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否則,沒有生命的政治加上不配合的制度,肯定很快就會失敗。

現在看這些觀點可能眾所周知,平淡無奇,但放在當時的語境裡錢穆先生髮出了驚人之語,是對當時歷史虛無主義的有力批判,這種辯證看問題的哲學思維、高人一等的眼界,實在讓人敬佩。

通州法院民三庭 趙凡:

正如錢穆先生所說“讀歷史,便可叫人不武斷。因事情太複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都擺開在歷史上。”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可以從五個朝代的傳統制度及興衰分析中正視歷史,也可以看到聰明的中國人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所創舉,該創舉的存在又必然是自根自生的,如自秦漢統一以來,皇帝成為統一政府的唯一領袖,因我國地域遼闊且以務農為主,古代皇位的世襲有別於以城市建國的羅馬民選制度,隨著化家為國,皇權與相權的分離,丞相不再是或者說不單單是皇家的私臣,而是全國政權的最高管理者,三公九卿作為中央政權的組織形式,雖然部分職務保留著古代封建制度的陳跡,但已不再侷限於原來。

因此,每個朝代都有其時代性、本土性,一項制度不會憑空出現亦不會憑空消失,凡能經受住幾百年歷史考驗的東西必有其長處,古代社會的存在不應承受“專制黑暗”的一筆抹殺與全盤否定,外來的舶來品也不應盲目追捧。在當今社會,

我們應以史為鑑、知古鑑今,結合當前人事,堅定文化自信,時刻提醒自己“記住,你是個中國人!”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4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這個世界會好嗎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梁漱溟,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生於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後自學。中國現代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1917—1924年執教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0—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活動。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為國事奔走,謀求國內團結。後屢受批判而不改初衷,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其主要著作包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薦書

理由

本書是梁漱溟先生與艾愷的訪談錄,比較瑣碎,但很詳細。它是一扇窗,帶我們瞭解梁漱溟先生對儒佛道的文化、與其交好的近現代各界人士、以及各個事件的看法,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歷史和社會的重要參考。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句話的緣由是其父梁濟1918年出門前遇到梁漱溟,嘆氣一則歐戰的新聞。“世界會好嗎?”梁濟問道。梁漱溟回答:“我想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肯定還會問“這個世界會好嗎?”,讓我們一起在書中尋找答案。


法院人說

通州法院政治部 李紅葉:

這個世界會好嗎?閉門不出的日子,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當我放下手機,我似乎遠離了世界,當我拿起手機,互聯網世界信息爆炸,人聲鼎沸,遍佈矛盾和對立,又讓我對世界產生恐懼。

“世界真的已經成了這樣子嗎?”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青年網民的情緒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公共事件面前又該何處安放?梁漱溟先生說要“獨立思考,表裡如一”,這是他和諸多政治領袖、社會賢達交往的原則,我認為這種理性、思辨精神和穩重基因對當代社會青年人格外重要。

多讀書,多思考,保持清醒,理性上網,不被過激情緒裹挾其中,也不要在看似立場相似的人面前輕易放棄“鬥爭”精神和辯證思維。近年來,關於社會閱歷和政治經驗相對缺乏的青年一代如何參與時代命運,學者熊培雲曾提出一個觀點,“在獨立中思考,在思考中合群”,我很認同,也想和朋友們共勉。

通州法院民三庭 崔雨桐:

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下,又重讀梁漱溟先生的《這個世界會好嗎》,該書的序言中就提到“歷史上只有中國能持續地從這些重大考驗中重新組織、調整自己,並恢復元氣,我由此領會一個文化體系歷經數千年仍能維持其格局與自尊的精髓所在。”看看眼下的這場“戰役”,我們國家正是在經歷重大的考驗,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體中國人民人性的考驗。梁先生在書中說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人嘛,當然也可能犯錯誤,可能也會走入一種下流,可是,你怎麼樣才能夠矯正他,讓他不趨於下流、不去為惡呢?你靠什麼呢?除了靠人,沒有別的可靠。

最近在家看了很多新聞,社會各種輿論鋪天蓋地而來,大家似乎都在問“這個世界會好嗎?中國會好嗎?”我想,任何時代,我們國家都不乏拋頭顱、灑熱血和慷慨解囊之人。當然,任何時代也總會有趨利避害、貪生怕死之人。但我始終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在危難中生存,在危難後發展。多難興邦,武漢會好的,中國會好的,世界也會好的。

審管辦 王俊:

1918年11月,在問出“這個世界會好嗎?”問題後,梁濟自沉於北平城北淨業湖,以求警醒世人。即使他的兒子梁簌溟,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給他的答案是“會好的,相信一天天會往好裡去的”

當下的我們總是有些惴惴不安,感覺世界似乎不再安靜,從貿易戰到疫情,再到中東的斬首行動,黑天鵝、灰犀牛層出不窮,身處這個大變動時代的我們似乎有些迷惑了,這個世界的邏輯變得讓人看不懂、摸不透,讓人難免憂慮。這種憂慮如果揮之不去,那便多咂摸咂摸”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這句話吧,也許會帶來些許安慰,還有珍貴的希望!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希望它越來越好

但如果真的壞了

我希望我們

也能心懷希望、砥礪前行!

畢竟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院長薦書|陳立如:讓我們一起品讀經典


如果您也讀過這幾本書

歡迎您留言

分享您的讀後感!


供稿:北京通州法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