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論詩》的作品在國人中間可謂耳熟能詳。它的作者趙翼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史大家,影響深遠,而且還是一位能吏。用儒家傳統的三不朽標準評價,可以說立德立功立言齊備。

趙翼,字耘松,一字雲崧,號甌北,晚號三半老人。江蘇常州府陽湖人。趙翼早年家境清貧。自六歲起,即隨在私塾任教的父親就讀於外,當跟班和書童。“十二歲為制舉文,一日能成七藝,人皆奇之。”

後來父親去世,他也考中秀才,就一直給有錢人家當私塾老師為生。二十三歲時落魄京師被當時的大員刑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劉統勳所賞識聘請到家,幫助纂修《國朝宮史》。此時,他一邊修史​一邊讀書,文史功力大進。後由另一位大臣汪由敦舉薦任禮部教習、內閣中書,入值軍機。

此時正值清廷興兵徵計西北準噶爾,軍事文書往返頻繁,為趙翼嶄露頭角提供了良機。趙翼“其扈從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筆千言,文不加點,一切應奉文字,幾非君不辦。”

趙翼正式踏上官場是在考中進士之後,他本來應該是第一名狀元,但乾隆認為陝西從沒出過狀元,該年應該有一位,為了平衡起見就點了王傑,而把趙翼屈抑為第三名。但實際上趙翼應該是獲此殊榮的。趙翼隨後被正式任命為翰林院編修。以後數年,他相繼參加了《平定準噶爾方略》和《御批通鑑輯覽》兩部官修史書的編寫,還數度主持鄉試會試等事宜。

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趙翼在大半生為官的經歷上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能吏。史書記載他為政有度,造福一方的事蹟很多。比如他在出任廣西鎮安知府時,發現有關部門改用大筐代替舊小筐收斂糧食。百姓怨聲載道。趙翼允許改回舊筐納糧,改變了常平倉谷出輕入重的弊端。同時對橫徵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制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鎮安百姓感激涕零。

在任廣州知府時。抓獲海盜一百八人,按律皆當死,趙翼“乃條別其輕重,戮其魁,餘多遣戍。”任廣西鎮安知府時,“因地固邊徼,雖民淳訟簡,而倉谷出入,吏緣為奸;為痛革其弊,民大悅服。”

趙翼告別官場,據說是因為一次中風,他回家探親途徑臺兒莊,忽然雙臂麻痺不能舉動,故辭官隱退回家。以著述自娛,主講安定書院。往來常蘇間,所至名流傾倒,傳寫詩篇,江左紙貴。與錢塘袁枚、鉛山蔣士銓齊名,如唐之“元、白”。時人評價他“君高才博物,既歷清要,通達朝章國典,尤邃於史學,非袁、蔣所及也。”這的確是持平之論。

趙翼在家居數十年,手不釋卷。所撰《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勾稽同異,屬辭比事;其於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簷曝雜記》六卷,雖未逮《日知》《養心》,並足為多聞之助。其餘《皇朝武功紀盛》四卷,亦徵史才。在考據盛行的乾嘉時期,趙翼自覺繼承了中國史學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超越了對歷代正史、文字史實、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的單純考證,著眼於社會現實的變化趨勢及治亂興衰的內在原因,與同時代其他考證史學家相比具有明顯的經世致用的旨趣。被稱作“乾嘉三大考史著作”的《廿二史札記》,是仿《日知錄》而作的讀史“札記”。錢大昕贊其“記誦之博,義例之精,論議之和平,識見之宏遠,洵儒者有體有用之學,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趙翼早年是以詩文名世,中年以後由文入史,轉向史學研究。在考據盛行的乾嘉學界,時人推重他的詩文,其史學因疏於考證不被重視。嘉、道以降,經世之學興起,趙翼史學因契合經世之風漸為世人所重。清末,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記》備受張之洞青睞,藉助張之洞的名人推廣效應,三年內被翻刻數次,影響遍及海外。

趙翼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詩話》十二卷。作為清代性靈詩派"副將", 趙翼對以學問入詩持有包容卻又清醒的態度,他認為學問與才情不可分割,學問入詩可以使用典更加自如,但不可將其等同於以奇字或考據為詩。其次,史學訓練使趙翼的詠史詩更具深刻的洞察力。

趙翼與其同裡學人洪亮吉、孫星衍等人,號為“毗陵七子”。

趙翼晚年參加過朝廷恩賞的鹿鳴宴,被賜三品冠服。於八十八歲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