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慎獨”?

去到今天


《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沒有人強迫你不慎獨,慎獨或者不慎獨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慎獨。詳細原因不再展開分析,直接說具體且有效的做法。這就是:讀誦經典。堅持讀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金剛經、法華經等經典。讀經就是慎獨,讀經就是精進,讀經就是修智慧,讀經能明理。獨處時,你長時間讀經,比如一天念100遍大學或50遍中庸,自然不會做別的事,你也沒有時間和心思胡思亂想,你自然就做到了慎獨。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筆耕心地


慎獨,很難,但我知道我父親做到了。

他們那代人,道德標準非常高。

以下是我從我父追悼會上聽來的,今天的人聽來簡直就像傳奇。

我父本是承祧兩房的地主少爺——我堂姑母家無男丁。

1929年,我父15歲的時候,發誓“不吃剝削階級的飯”,步行幾十裡到新民鎮教書。

教書一年後,身背書箱和稻草,曉行夜宿,步行幾百裡到省城考省立師範,考了全省第一!

這說明什麼呢?

我父小小年紀,又要教書謀生,又要照料自己的生活,又要讀書迎接考試,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不“慎獨”是不行的。

關鍵我父從不談論自己,這些“事蹟”我們子女都是從追悼會上聽來的。

我父解放前後都是校長,但都被解職。

第一次:

雖然我父兩個親弟弟都在國軍抗日,一個黃埔軍校畢業的參謀,為國捐軀,一個投筆從戎的青年遠征軍,到了緬甸,但是我父當校長的學校禮堂,懸掛國共兩黨抗日將領肖像,我父被約談,堅持認為,“凡是抗日的,都應該掛”,因此被解職。

又沒人監督,不掛不行嗎?

慎獨,一切從道德而不是從利益出發。

第二次:

知識分子思想改造。

我父認為是侮辱,知識分子比其他社會成員更不需要思想改造,於是憤而自殺。

搶救回來,頸上留下明顯傷疤,聲音嘶啞,仍舊上課,但校長職務解除。

我父幾個學生對我說,我父經常悄悄塞錢給他們,因為他們家庭貧困。

這又是慎獨,學生不說,誰也不知道。

是的,我父工資在本地教師中最高,但我去他學校,晚上睡覺,我和我父各睡一頭,竟沒有多的枕頭,我父拿書給我做枕頭。

書倒有的是。

我父在五七幹校,從頭學習挑糞種地、養魚喂牛,晚上站在飯桌上挨鬥爭。

後來返校,他見學校荒草叢生,拿鋤頭去鋤草,那活比我這知青還幹得漂亮!

又沒人叫他鋤草,記得那天學校裡又沒人,教師進修學校又沒學生。

是的,我父已從他擔任第一任校長的師範學校調教師進修學校當教師了。

他的工作,是身背大郵包(裡面裝的學員作業吧?這綠色大郵包後來我帶到涼山我當知青的地方去用了),手拿油紙傘,一次又一次,走遍全縣各面授點,給進修教師面授,所走路程,不亞於二萬五千里長徵吧?

在那寂寞難耐的征途中,他是怎樣戰勝孤獨的呢?

那時沒有客車,一切靠步行。

週末回家,也步行。

我母17歲教書,也曾是校長也被鬥爭撤職,我父地主家庭出身,我母城市貧民出身,不知道鬥她的人又找的什麼革命理由!

父母幾十年兩地分居,我父一生,都在“慎獨”。

記得有一次父親回家來,不知道為什麼家裡人那天都不在家,陽光從紙糊的木格窗間照進屋裡,我從後園廁所出來,看見父親走近木壁,停下來。

父親沒發現我,他正沉浸在一種深深的感情裡。

在斜射進屋的陽光下,父親對著木壁唱起歌來: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

母親教兒打東洋,

妻子送郎上戰場

……”

幾十年了,父親沙啞的歌聲至今在我耳邊迴響。

這就是我唯一一次看見我父在沒有別人看見的時候做什麼。

現在我知道了,父親當時在思念他為國捐軀的弟弟和兩次教兒打東洋的母親!

我父沒有想到,僅十來年後,我弟弟又為國捐軀——五一勞動節放棄休假參加搶修發電機組犧牲。

我父更沒有想到,他的孫子、我的獨生子……

慎獨怎麼才能做到?據我所知,靠讀書和幾代的家庭教養。

讀書,其實就是給自己套上道德枷鎖,做合格的人。


大悔憶智冰


慎獨,語出四書之《大學》。

意思是,一個人,即使在獨處時,也不會有惡意惡念,不會有惡言惡行。

簡單說,就是,高度自律。

做不到慎獨,根本原因在於認知限制。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發乎心,顯乎形。意,念,言,行,是由內而外的過程。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人的心念情緒會影響細胞活動。

積極正向的意念,有利於細胞去舊迎新。可能之前有個腦細胞不太完美,這兒一開心,裂變出完美細胞了,腦子更好使了。好心情,能治病,就是這個意思。

消積負面情緒,會擾亂細胞活動,甚至造成細胞新陳代謝成畸形。這就是,病由心生。

人的細胞活動會形成氣場,積極正向的細胞活動形成積極正向氣場,是為優秀,能吸引更優秀。

所以,為了能遇到更優秀的自己和他人,必須自律。

獨處時,是洗滌靈魂的最好時機。

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看待他人,怎麼看待這件事,都有上策,中策和下策。

慎獨讓你永遠生上策,用上策,成上等人。


耀寶緣


  1. 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2. 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3. 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4.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


小熊熊夢境世界


慎獨。是需要積澱和涵養才能做到的,我認為,隨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慎獨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而這個境界,我們的聖人 孔子,是在七十歲的時候才練成的。可見,真正的慎獨有多難以做到。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 大學》

意思是說,你心裡的想法,最終都會反應在你的外在行為上。只有你內心真正的真誠,才會在行為上合乎禮儀規範,心不誠,就算偽裝的再好,也最終會露餡。所以,要先做到內心之誠。內心之誠,最好的體現,就是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也約束自己,人前人後一個樣。這也修身的必要過程。

如何做到慎獨,也就是如何修身。

大學裡說,欲修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以,想做到慎獨,必須要先學知識,提升涵養。而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你的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要正心,樹立明確的道德觀念,矢志不渝,

第三步,有了道德觀之後,你要忠於他,實踐他,表裡如一。

完成以上,你就做到 慎獨了。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


有大招


慎獨就是獨自一人的時候能夠還是嚴格要求自己,人格還是表裡如一,跟有沒有人在旁邊的時候一樣。這也代表很多人做人都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都很想努力的在別人面前要做一個什麼人,帶上一份虛偽的面具,裝好人,說好話。所以也就就先很多人說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這樣的人對人不真摯,容易讓人覺得很會偽裝很虛情假意。

儒家道家都有提到過慎獨。這個詞另一方面反應了做人是做給自己看,修行修自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要學習如何做好一個人。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你在別人面前做得再怎麼好,你自己不開心有什麼用呢?你不是做自己,是做別人心裡面的影子,你覺得別人可能需要你是什麼樣的你就去做個什麼樣的。而且別人也未必能理解你或者感激你,一旦別人不領情,你反過來的是一種失落、怨恨。違背了自己去做的一些事其實傷害了自己,這種隱形的傷害你是不知道的。一個為了別人而活的人是最累的。別人可能不需要你為他做的一切,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壓力,自己給自己負擔。人始終容易活在別人對你看法的陰影中,自己不懂面對自己,自己得不到釋放。

慎獨還一方面指自己需要自我監督,而不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我懈怠。你真要做好自己是不分場合的,就算一個人也不會自我懈怠,也會好好利用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和機會。很多人不喜歡別人管,可沒人管了竟做些不著邊的事。自己管不了自己。這就太缺乏訓練自己的慎獨了。

慎獨也是反應一個人獨處露出小人狐狸尾巴還是你就是個君子的時候。也像一面照妖鏡,你是個什麼人一個人待著的時候那種狀態怎麼樣,都幹些什麼,一下就原形畢露你這個人了。一個人的時候對待所有行為如履薄冰,這才是真君子。



芷惜文化雜談


做到“慎獨”是不太容易的,慎獨是指人在沒有外在約束狀態情況下,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監督,監控,這需要人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較高的文明素質,需要長期的修身養性,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才能做到。

慎獨是一種高級的自律。人做到了慎獨,也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慎獨需要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時時刻刻檢點自身的行為。見賢思齊,有錯改之,無則加勉。總之就是自己給自己加裝一個虛擬的監控攝像頭,時刻想著抬頭三尺有神明。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活於世也要受到外部約束才能享受生活自由。

人所受到的約束,包括外部和內部兩方面。

外部主要是指律法,具有強制性的,是人們不得不遵守的。自古以來,皆有律法對人民加以約束才能保持社會良好運行秩序。

內部主要是指道德。具有自我約束性,是軟性的,需要人們自覺遵守良好的風俗習慣。

慎獨主要是靠內部約束,需要人們自覺遵守世俗的規矩,倫理,自覺遵守約定俗成的良好風俗習慣。

總之做到慎獨不易,而慎獨也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月出東山麓


“慎獨”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三字經》的“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就是講一個有修為的人,即使獨處,也不會違反應遵循的道德法則。“慎獨”,往往和自律緊密相連。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準;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本身是一個十分自律的人,甚至有個作家說“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個最規則的動詞”。康德的每一天都嚴格地按照自定的作息表展開各項活動,據說僅有一次例外,他在讀盧梭的《愛彌爾》時如痴如醉地讀了好幾天,真是可愛得可以。

自律使他攀上了知識的高峰,寫下了三部劃時代的傑作:《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歌德給他的評價是:“當你讀完一頁康德的著作,你就會有一種彷彿跨入明亮的廳堂的感覺。”

不熟悉康德的話,他的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能時時以這句話警戒自己,生活中就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愜意。遵循這般自省自律的道德法則,生活就真的美起來了。

心存敬畏,心中有法則,常常就會演繹“大愛無聲”般的美麗。電池不亂丟,收集起來後送到有人管理的電池收集箱,這樣做,因為我知道亂丟它們的危害。路上看見礦泉水瓶、塑料袋等,也儘可能的撿起來送入垃圾桶,並不需要為了得到褒揚故意為之;吃飯時儘量光盤,因為需要感謝為我們所用的每一顆菜,每一粒米,每一口肉,日本人所說的“一粒米上有七個神”,大概也是這樣的一種虔敬吧。懂得“慎獨”,心底就與頭頂的星空相融了。



遠海鶇語


如何才能做到慎獨?下面就這個話題跟大家一起來說一下

1.在生活的交往上,不要濫交,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候在自己難以進步的時候,或許朋友的一句金玉良緣會然你茅塞頓開。

2.另外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一個空間,尤其是思維的空間,因為這樣會讓你有時間思考。

3.慎獨最重要的是要多讀書,讀書才是指引你走好未來路途的一個指明燈,不過往往現在的人不懂的這個道理

4.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做好慎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慎獨是需要一生去對待的,如果你想要做一個高潔之士的話,那麼你要認真對待了。

 

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鍊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微杜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人文世界


所謂的慎獨是指獨處的情況下,憑著自覺性,做合法合規的事情,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虧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適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要做到慎獨,首先要認識慎獨一詞的意思,是自律是底線。做到慎獨心中才梳理一道自然的“緊箍咒”時刻讓自己堅守自己為人處事的底線,不做違法亂紀事情。

要習慣寂寞,不犯錯。不要因為一頓飯而做了虧心事,任何放縱卻是給自己犯錯製造機會。

在慾望面前懂得如何去掌控,慎獨是一種人格的升級,將自己的言行時刻與道德修養聯繫,從小事到大事,都要表裡如一,做人坦蕩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