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三大作物之一,春季是小麥發生和防治各種病蟲害的重要時期。隨著我國小麥產區推廣矮稈品種,改善麥田肥水條件,高產田群體密度加大,田間廕庇陰溼,小麥白粉病逐年加重發生,已成為我國小麥產區的重要病害。由於小麥白粉病具有發病範圍廣,病害危害嚴重,防治難度大的特點,特別是遇到溫度適宜,溼度過大條件,極易出現爆發流行,小麥大幅度減產,嚴重田塊可減產20%~30%。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白粉病菌寄生小麥後,葉片表面被白色黴狀特覆蓋,吸收陽光製造營養能力下降,植株呼吸作用卻提高了許多,葉片蒸騰強度大幅度增加,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小麥葉片早枯,分櫱和成穗率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明顯下降,進而造成減產。

那麼,小麥發生白粉病有哪些症狀,發病有何規律,如何進行有效防治呢?下面,與您一起探討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技術。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小麥白粉病穗部受害症狀

一、小麥白粉病發病特點及症狀

1、發病時期長。小麥白粉病在植株生長的苗期至成株期,只要有適宜條件都可發生危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植株的葉鞘、莖稈和穗部。

2、下部葉發病重。從危害葉片出現的病斑來看,葉片正面病斑多背面少,植株下部葉片受害重,上部受害輕。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小麥白粉病葉片受害症狀

3、為害症狀。葉片被病菌侵染後,最初會在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小黴點,隨著病情發展,這些小黴點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黴斑。黴斑最初分散,後期擴大並相互聯合成大斑,多呈長橢圓形,表面生一層白粉狀黴層,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嚴重時可覆蓋葉片大部,甚至全部,黴層厚度可達2mm左右,並逐漸呈粉狀,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病斑下面及周圍組織退綠,病葉易發黃早枯,莖和葉鞘被害後,植株易倒伏。發病後期黴層逐漸由白色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其上產生許多針頭大小黑色小顆粒,這是病菌的閉囊殼。黴層下的葉片組織初期無明顯變化,隨後褪綠、發黃以至枯死。發病嚴重時,小麥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小麥白粉病莖稈受害症狀

二、小麥白粉病發病規律

1、病原菌。小麥白粉病的病原有性態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麥專化型,屬於子囊菌亞門布氏白粉菌屬真菌,無性態為串珠狀粉孢菌。菌絲可在葉片體表寄生,蔓延於寄主葉片或莖稈表面,在寄主表皮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營養。病部產生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黑色球形,大小163~219µm,外有發育不全的絲狀附屬絲18~52根,內含子囊9~30 個。子囊殼一般在大小麥生長後期形成,成熟後在適宜溫溼度條件下開裂,放射出子囊孢子。

2、傳播途徑。小麥白粉病菌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夏季氣溫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上或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夏;冬小麥出苗後,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侵染秋苗,並在秋苗莖葉組織上越冬,越冬病菌在第二年春夏季節條適宜時,先侵染植株底部葉片並呈水平方向擴展,之後再向中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早期發病中心明顯。白粉病菌能夠進行有性繁殖,反覆傳染,因此,防治管理比較困難。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小麥白粉病受害症狀

3、發病條件。小麥白粉病菌在溫度15~20℃時子囊孢子形成、萌發和侵入都較適宜危害、重蔓延快,低於10℃或高於35℃時,發病率會減少,病害受抑制;田間相對溫度大於70%病菌即可侵染葉片,當田間相對大於80~85%或以上時,病害易爆發流行。

通常情況下,冬季溫暖、雨雪多或土壤溼度大,有利於病菌越冬,小麥返青後幼苗期易發病;早春水肥條件充足,雨露日多,氣溫偏高時,極有可能發生病害;少雨地區當年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病害反而減緩,這主要是因為連續降雨,葉面上的分生孢子被雨水沖刷掉了。肥水施用過多,特別是偏施氮肥,小麥貪青旺長,莖稈細長瘦弱,從而降低植株生理搞逆性,在白粉病高發期易發病。盲目擴大播種量,造成群體密度偏高,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溼度過大,加之植株間養分吸收競爭加劇,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而導致組織幼嫩,抗病力低下,很容易發生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三、小麥白粉綜合防治措施

小麥白粉病防治要以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加強田間病情監測,開展綜合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搞好種子處理。種植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是防治小麥白粉病最直接、最有效、最省錢的辦法。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具有較高抗病和耐病性,並有較好豐產性的品種。小麥播種前,應將種子在陽光下晾曬3~5天,提高種子發芽率,太陽紫外線殺滅種子表皮帶菌;用種子量0.3%的戊唑醇、三唑酮、苯醚甲環唑、多菌靈或福美雙等藥劑拌種。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2、適當晚播,合理密植。冬小麥播種過早,出苗快,發育提前,但越冬時易受害,抗病力降低易發病,因此,應根據品種特性、當地氣候、土壤墒情等適期播種,對於白粉病重發區,更不可搶墒播種,提倡精量或半精量播種,畝播種量控制在10公斤以下,通過降低小麥播種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株期密度和田間鬱蔽程度,減輕病害流行。此外,白粉病菌多在活的寄主上潛伏,等待條件適宜時侵染髮病,播種前儘量消滅自生苗或田邊雜草,不讓病菌有藏身之地。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3、合理施肥,控制氮肥。根據小麥品種、土壤肥力狀況及氣候條件,合理施用肥料,增施有機肥,最好配方施肥,增加磷鉀肥用量,控制氮肥施用量。因為氮肥施用過多,容易導致小麥旺長,葉片肥大莖稈細弱,抗病力低易發病。只胡氮、磷、鉀配合使用,才能協調植株生長,提高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4、合理澆灌,開溝排水。小麥生長髮育需水量大,但過量灌水會導致田間溼度增加,有利於病菌繁殖。因此,應根據小麥需水規律,結合當地氣候乾旱情況和土壤墒情,合理澆灌,不可過量澆灌,降水較多地區應加強田間排水工程建設,降雨過後注意開溝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溼度過高引發病害,利於麥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能力。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5、搞好田間監測,科學藥劑防治。小麥白粉病應及早發現,科學用藥,及時防治,才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前期防治用藥。小麥在抽穗前,田間病葉率達到20%,或抽穗後上部3片葉片病葉率達到10%時已達到防治指標,是防治的最佳時機,應及時用藥防治,可選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硫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也可每畝選用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35~50克、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60克、2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對水50~75公斤噴霧,還可用40%氟硅唑乳劑8000倍液、30%戊唑醇懸浮劑3000倍液、50%醚菌酯幹懸浮劑3000~4000倍液等噴霧,一般噴3次以上,每次間隔7~10天。需要注意的是,若選用20%三唑酮乳油進行防治時,可兼治小麥鏽病,但濃度不可過大,一般畝用50~75毫升兌水後噴施,否則容易產生藥害。

小麥白粉病危害葉片光合作用,減產20~30%,5項綜合措施有效防治

(2)中後期防治用藥。小麥生長中後期,可開展小麥"一噴三防",即可防病、防蟲,又可預防乾熱風,當田間條鏽病、白粉病、穗蚜混發時, 每畝選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30克+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6~8克+磷酸二氫鉀150克噴霧。當田間條鏽病、白粉病、吸漿蟲、黏蟲混發時,每畝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30克+40%樂果1000倍液+磷酸二氫鉀150克噴霧。當田間赤黴病、白粉病、穗蚜混發時,每畝用2 5 % 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50克 + 15% 三唑酮可溼性粉劑30克+50%抗蚜威可溼性粉劑6~8克+磷酸二氫鉀150克噴霧防治。

上述藥劑混合防治時,應注意配製藥劑的藥劑邊混邊用,不可混後過長時間再用,防止藥物和肥料間發生化學反映,降低藥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