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寶寶最近咳嗽了,著急的你帶著寶寶去看醫生,醫生說從目前的症狀看,一週就會自動消退。

但是你看到寶寶不斷咳嗽的模樣,心疼不已,想拿出“頭孢”、“xx沖劑”,想想自己小時候一感冒別人都說吃頭孢就好了;但“用藥三分毒”這句話又讓你猶豫了。

這種慌張的情境對於新手爸媽們來說屢見不鮮。今年小元就來和各位寶爸寶媽科普一下到底什麼時候該用抗生素,而什麼時候不該用~

我們常見的阿莫西林、頭孢、青黴素,等等這些藥物,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抗生素。抗生素對細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有奇效。

青黴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二戰時期,青黴素意外地被一個叫弗萊明的人發現有抑制消滅有害細菌的作用起。從那以後,抗生素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收益大於損害的,更別提它可是降低了70%的肺結核死亡率!所以到了現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毛病來襲的時候,人們覺得抵抗力下降,該需要抗生素來“殺殺菌”了。

阿莫西林被很多人作為日常消炎藥使用,小毛病如感冒、咽喉腫痛,甚至頭痛,很多人都會義無反顧地使用,不考慮耐藥性和副作用。

而近段時間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寶寶的耐藥性呈現上升的趨勢。那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至少30%的抗生素處方(在歐美國家,抗生素必要要有處方才能開給病人)是不必要的,而兩歲以下的兒童是接受抗生素處方最多的人群之一。

在兒童、成人的食物鏈中過度使用這些救生藥物導致了用藥者對抗生素的耐藥性,這被稱為“美國最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距最近的報告,每年有超過280萬美國人發展抗藥性感染,結果導致35,000多人死亡。

與此同時,也有證據表明,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孩子們對抗生素耐藥性正在增加——也就是說身體對一些抗生素的反應沒有開始明顯了,抗生素不像剛開始那麼有效了。相信正在閱讀的你也迫切想知道如何在正確時候用或減少對抗生素的用藥需求。

什麼時候“非用不可”

抗生素本身就是一些微生物對其他微生物有一些抑制的作用,起到殺死細菌的作用,因此它們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普通的感冒或流感)無效。

但有時候,準確判斷出造成感冒的原因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例如,綠色的分泌物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也可能是由細菌引起的鼻竇感染引起的。因此,僅憑症狀並不能很好地確定孩子是否需要抗生素。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父母在孩子幾天後發現病情沒有好轉,會認為孩子被細菌感染了。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兒科急診醫學醫師伊麗莎白·默裡(Elizabeth Murray)博士說,像流感這樣的病毒感染也可能看起來是“相當嚴重”的,比如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可能會持續數週

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即使病了很長時間,這也並不意味著她需要抗生素。本來帶病毒的孩子會發展成繼發性的細菌感染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父母要一直關注孩子身上不斷變化的症狀。

默裡博士的一個擔憂是寶寶在症狀消失後,又突然發燒和咳嗽。那這個時候應該進行胸部X光檢查並尋找其他感染。

默裡博士又補充說到,一個4個月大的寶寶,高燒症狀和從他的耳朵排出的膿液可能預示著細菌性耳部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是必要的。但如果你的寶寶超過兩歲,並且他在72小時內耳朵感染沒有得到改善,那這個時候就要去醫院就診了。

Smith博士(華盛頓凱瑟爾永久醫療公司的高級研究員)說,呼吸急促,咳嗽加劇,劇烈疲勞以及無法停止的高燒,這些是感染情況沒得到改進的跡象。

相信專業醫生的判斷

“我一直鼓勵父母在有疑惑的時候要找專業的醫生,你確定這是必要的嗎?如果沒有抗生素,他會好轉嗎?”Smith博士說。

“在會診結束後,醫生並未給寶寶們抗生素的處方,而面對寶寶們沒有迅速好轉的病情,父母最終還是會想方設法通過其他渠道獲得抗生素給寶寶緩解症狀。” 她很無奈地繼續說道。

2018年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2014年因感冒,流感或病毒性支氣管炎等病毒性疾病而去急診中心的人中有46%被處方開了有可能不必要的抗生素。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Smith博士調查了美國洛杉磯和西雅圖600例兒科中父母、醫生和護士之間的溝通內容,她發現大多數父母都希望醫生給出關於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受的建議,大部分的家長對於沒開抗生素的建議感到滿意。“沒有父母喜歡看孩子的痛苦或痛苦。”史密斯博士如是說。

“不論是專家還是父母都同意:父母不應該要求使用抗生素,而是應該詢問怎樣幫助孩子們感覺更好、更舒適。如果你的孩子有病毒性疾病,如普通感冒,那醫生可能會建議你在孩子的房間裡用加溼器,以及給孩子多喝熱水,並確保孩子多休息。

而對於輕度的耳部感染,醫生可能會建議用乙酰氨基酚(如果大於或剛剛6個月大的寶寶,則建議使用布洛芬),同時抬高孩子的床頭,讓孩子有順暢的呼吸。” (Doctor.Smith)

抗生素的缺點

前面小元提到了,抗生素其實就是一群微生物去消滅另外一群微生物,二戰那會兒被髮明出來到後面的批量生產就足以說明抗生素的積極因素。

但是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抗生素在殺死細菌的同時,它也有可能把一些“健康且無害”的細菌殺滅了。且看下面青黴素能夠殺死的部分人體內的細菌:

· 沙雷桿菌

· 不動桿菌

· 消化球菌

· 沙門菌

· 志賀菌

· 奈瑟菌

· 銅綠假單細胞菌

· 奇異變形桿菌

· 肺炎鏈球菌

· ......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其中一些細菌本來是幫助人們消化的,但是抗生素中的微生物像地毯式轟炸,把該消滅的和不該消滅的都殺死了,也就不難在2018年的報告發現,抗生素的副作用包括皮疹,頭暈,噁心,腹瀉和酵母菌感染,不當使用抗生素是導致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去急診室的主要原因。

“我們越來越瞭解的另一個危害是對微生物組,即人體內無害的微生物的影響。”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傳染病醫師Jason Newland博士說,“如果你不是真的需要它,那就不要使用它。”

如果你家寶寶在醫生的建議下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那應該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給孩子餵食。

採取防護措施

避免使用抗生素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避免因細菌和病毒而生病,那麼有效阻隔細菌和病毒的辦法就是——勤洗手!

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告訴你的孩子如何正確洗手,並鼓勵他們定期洗手—包括他們放學回家或玩耍的時候;飯前便後。告訴他們,在咳嗽或打噴嚏的時候,及時用到紙巾,而不是他們用手遮住自己的嘴(唾液飛沫也會沾到手上)。

對於年幼的寶寶更是如此,寶媽寶爸們要提醒他們不能用未洗的手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挑戰性,但誰叫這是“甜蜜的負擔”呢?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預防手段總結:

勤洗手。


多喝水,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


關注食物的安全和衛生,比如未煮熟的肉類和已腐爛的水果蔬菜都是細菌滋生的溫床。


確保你和寶寶都瞭解並使用最新的相關疫苗。

有時候,“多喝熱水”反而比“吃藥”來得實際和更安全!說那句話的人並不是沒走心,而是讓你慎用抗生素~

抗生素到底是洪水猛獸還是萬能小幫手?

哈佛腦科學海歸團隊創立的自閉症康復教育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