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孩子的證言很難讓人相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中,孩子給的信息似乎不太可靠。畢竟,只要稍微多問一句“你確定嗎?”,他們的回答就會立刻改變。

所以,大家都認為孩子回答問題不靠譜,因為他們無法堅持一個回答來準確反應自己的觀點,總是變來變去。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但發展心理學家對這個傳統的看法提出了質疑。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回答多變,看似不靠譜,實際卻體現了他們精細的認知推理能力。

兒童善於吸收和借鑑各類信息,包括社會信息

一直以來,發展心理學的各項研究都表明兒童是超級學習者他們通過觀察、行動和他人指導來吸收大量知識。

通常,觀察和直接指導是伴隨著發生的。比如,父母教孩子玩一個玩具,會先示範著按下開關按鈕,然後和孩子一起觀察玩具是如何啟動的。

那這些不同的知識輸入方式,觀察或是指導,是怎樣塑造兒童的學習過程的呢?

近來,心理學家結合數學和統計學研究,得出一個結論,即數據獲取的方式,或“採樣過程”,對學習有著重要影響。相同的採樣數據,如果1)由知識淵博、樂於幫忙的人指導學習者,對比2)學習者自己無意間觀察所得,對其學習過程有著極為不同的影響。

比如,由父母教孩子“按這個按鈕可以啟動”,和孩子偶然間看到哥哥不小心碰到按鈕啟動了玩具,這兩個看似相同的信息輸入(按下按鈕可以啟動玩具)對孩子的學習過程卻會產生不同影響。

父母邊說邊示範的情況下,孩子接過玩具後很可能只集中玩這個啟動功能。當然,學得也很快。然而看到哥哥不小心碰到開關啟動玩具後,孩子不會只玩開關按鈕,還會東瞧瞧西摸摸,探索別的地方。所以他人指導能夠帶來集中有效的學習過程,而觀察則是發散的創造性探索學習過程的開始。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答案變來變去是因為在捕捉言外之意

孩子面對提問經常改變答案,這和他們強大的信息吸收和借鑑能力有什麼聯繫呢?事實上,研究結果表明在沒有任何新信息的情況下,孩子也能利用社會推理來學習。比如,“真的嗎?”這樣一個看似很中性的跟進提問也可能傳遞給孩子額外信息,促使他們重新考慮自己的答案。

面對這些中性的跟進提問,孩子為什麼改變自己的回答呢?研究發現如果提問者被認為存在“積極偏見”(即習慣於肯定正確答案“對了,真棒”,而避免用否定詞評價錯誤答案“你可以再想想哦~”),那當他們再次提問時,人們理所當然會對不確定的回答進行調整。在積極偏見的情況下,像“你確定嗎?”這樣看似模稜兩可的跟進提問也會給人一種提示,即開始的猜測是錯誤的。

從親子對話的海量語料庫中,學者發現父母在孩子答對一個問題時傾向於給出正面積極的評價,而非中性的評價。當孩子答錯一個問題時傾向於給出中性的反饋,如“你確定嗎?”而不是直接否定。這說明孩子是從日常生活互動中認識了“積極偏見”。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此外,我們分析這種基於“積極偏見”的推理還應有個前提,那就是提問者在孩子看來是知道正確答案的。如果是一位無知的觀察者在孩子給出回答後進一步問“你確定嗎?”,則不會引發其對最初答案正確性的懷疑

為了驗證這一點,發展心理學家們在學齡前兒童身上做了一系列實驗。

實驗一:實驗人員和孩子玩遊戲,兩個杯子中的一個下面放有貼紙,由孩子猜貼紙在哪個杯子下面。在第一次提問前,實驗人員故意當著孩子的面先查看了兩個杯子。當孩子給出第一個猜測後,實驗人員會接著問“你確定嗎?”然後記錄下孩子是堅持原來的猜測還是更改了答案。

同時,我們安排了一組對比實驗(實驗二),其中實驗人員問“你確定嗎?”之前沒有查看杯子,即孩子認為實驗人員也不知道貼紙的正確位置。

結果顯示,實驗二中孩子改變答案的情況大大少於實驗一。這說明孩子在解讀模稜兩可的線索時會注意線索來源的知識狀態。同時,他們通過解讀“積極偏見”從反覆提問中獲取額外信息。

這種種說明孩子能從看似尋常的社交場合中學習。他們回答問題變來變去,實際是在捕捉言外之意。

借鑑意義

上述發現對認知發展和學習理論有深遠影響,因為這些理論往往不考慮社交背景的影響。

同時,該研究對其他涉及兒童的領域也有重要參考意義。它解釋了為什麼在教育、法律和實驗設置上使用重複提問的做法是有問題的。

具體而言,人們試圖通過提問機制讓孩子說出真實想法或真實情況,並將不停變化的回答解讀為不確定和不可靠。但研究結果提示了另一種可能性:問題本身給孩子提供了信息,引發其思考最初的觀點是否正確。

因此,反覆提問會導致答案變來變去,不是因為孩子不靠譜,而是因為孩子正在利用社交背景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當下次家裡的小寶貝一問一個答案時,不必抓狂,那是孩子正在進行復雜的社交推理,給Ta點個贊吧!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小孩子回答問題變來變去,是不靠譜嗎?

哈佛腦科學海歸團隊創立的自閉症康復教育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