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院專家到“搬運工”他們是醫院最“高奢”志願者

從醫院專家到“搬運工”他們是醫院最“高奢”志願者

日常工作,披星戴月。(圖片由醫院提供)

一群拿手術刀的外科專家轉身當起了“搬運工”,為隔離病區裡的戰友配送餐飲、物資;護士小姐姐要吃麵筋,總務科科長兩口子上門求告,自配湯料滿足姑娘們的味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戰“疫”之路上不僅僅有白衣天使的堅守,在他們身後,一支強大的志願者隊伍正以他們真善美的人性光輝默默奉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包頭市第三醫院抗疫志願者的感人故事。

疫情當前,內科的戰友們衝鋒陷陣,外科的同事們也不甘落後,紛紛請戰。在醫院總務科副科長劉德生的帶領下,一支最“高奢”的志願者服務隊投入戰鬥,成員為具有骨科高級職稱的醫生及黨員幹部,一雙雙為了術中有良好觸感而精心呵護的手,幹起了苦力活,甘願做起“大自然的搬運工”。

每天天未亮,專家志願者團隊就開始在食堂備餐,為了保證隔離區裡醫護人員和患者都能吃上熱乎飯,早晨6點50分他們就開始分批次隨裝隨送,每一餐都要送十幾個批次,直到8點半左右,他們才能脫下防護服,消殺完畢,吃一口已經涼了的早餐。

除了一日四餐,每天還有不定時、不定量的繁雜工作:接收各方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捐贈的物資,大到成百上千箱的牛奶、礦泉水,小到護目鏡、防霧劑,搬送入庫,再搬出來送到一線;按照疫情防控指揮部的要求,隨時傳送送檢單、藥品、生活用品等,張貼醫院公示、公告及宣傳信息……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出現在哪裡,常常忙得錯過了午飯、晚飯時間,有時送完餐,他們就吃點餐車裡剩下的東西,常常是剛吃一口飯,又接到新的任務,於是放下碗筷繼續忙活,直到晚上10點多,他們才能下班,實在太累就找個辦公室湊合一宿。從專家到“磚家”,他們無怨無悔。

“這點兒活兒看著不起眼,幹起來可真不輕鬆,對於女同志來說更難。”劉德生感慨女同志的韌性,她們認真負責,苦活累活搶著幹,何美虹、王敏、宋桂林等人連續做了兩期志願者,程慧清、程潤清姐妹倆50多歲了,也連續了兩期。何美虹表示,“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守護著戰友,很欣慰”。王敏說:“要說辛苦,劉科長更辛苦,每天起早貪黑,30多天了一直沒回過家,他的工作量是我們的幾倍,嫂子也讓我們欽佩,心疼劉科長,就常常過來幫廚,挑起了面案的擔子,真是幫了大忙。”

劉德生,中共黨員,醫院總務科副科長。從1月21日醫院召開關於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緊急會議,劉科長就忙碌於隔離病房的改造、水電改造、物資配備等前期工作。年三十,與外市工作的兒子匆匆見了一面,初一就開啟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一“戰”就是30多天。兒子年初三離包返崗,沒有傷感的告別儀式,而是傳來一張“抗疫父子兵”的照片,表達對父親的敬意。1月26日,大年初二,在外地生活的姐妹們會回家過年,這是劉德生盼望一年的團聚時光,而當天,醫院接收了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劉德生糾結著如何取捨,最終他還是決定,忙完工作後與家人在視頻中團聚。

“裡應外合”畫出同心圓

隨著病例數的增加,志願者服務隊的工作量越來越大,事無鉅細,志願者都參與其中。日常工作外,劉德生還要負責每一梯隊志願者上崗前的流程及防護培訓、思想建設等等。隔離病區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將劉德生當作最溫暖的老大哥,個人有什麼想吃的、有哪些特殊需要,就電話聯繫老大哥,代購小零食、香腸、饃片都是“家常便飯”,最難辦的是護士小姐姐要吃的麵皮,疫情防控期間,這個要求真是難住了他。劉德生通過妻子的多方聯繫,磨破了嘴皮商家方才同意為唯一的顧客開工,但是有面皮沒配料,這一買就是40多份,劉德生的妻子拿回家親自配料,辣椒油、蒜末、香菜都要單獨分裝,吃的時候可以按照個人喜好調配……沒想到,這回可把護士小姐姐們的饞蟲勾出來了,沒幾天大家又想吃了,他就不厭其煩地又上門拜訪,討要回來40多份。他說:“她們還都是孩子呢,能肩負起這麼重的任務,咱們就得保證讓孩子們吃好、喝好,平安回家!”

1月31日凌晨1點,醫院接到包頭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知,兩例重症患者轉入一附院救治,需嚴格按院感要求的患者轉運流程對其進行引導。當夜,氣溫零下10℃,劉德生一直在院裡指揮引導,完成轉運已是凌晨3點。

除了醫院裡忙忙碌碌的大事小情,劉德生還要定期給醫院派駐土右旗醫院的同事運送物資,醫院的救護車有專項任務,每次他都是開自己的車去,志願者忙不過來,他就帶著妻子幫忙卸貨,來來回回為了趕時間,車輛違章罰單攢了一沓。他總說:“這個時候大家都在忙,有困難咱儘量自己想辦法解決,辦法總比困難多。”是啊,大家同舟共濟,辦法一定會比困難多,正在愁著駕駛證記分該怎麼處理時,交管部門為疫情防控醫護人員開通了特殊政策,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

裡裡外外,志願者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在醫護人員、警察、社區的防控人員中閃耀著光芒。手拉手,肩並肩,努力畫出“裡應外合”的同心圓。(記者 沈建梅 通訊員 馬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