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種修養,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部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其次《論語》是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它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 慎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徵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而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

然而,嚴峻的事實是,一個新型的社會,特別是當它步入正常發展軌道的時候,不能不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及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這是任何一個社會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所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特別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們重新認識,重新探索。這使我想到人類的共性與個性,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民族文化的辯證否定本性。同時,也使我感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價值之所在 。

事實上,當我們擺脫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確立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並用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就會發現其中的精華,《論語》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論語》有其糟粕或消極之處,但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人生精論,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歷史展示。即使今天處在改革開放、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和時代價值。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齡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老二,春秋時魯國陬邑人,漢族,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不把《論語》讀懂、讀通、讀透,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確實,《論語》作為一部自漢代以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儒家經典著作,蘊藏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則進一步說,用不了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僅僅用《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就能治天下。但是在今天,撥開人為套在《論語》上的神秘光環,我們發現其實《論語》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實踐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結晶,從中我們可以汲吮到如此鮮活,又如此豐富的人生營養。

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被譽為“日本現代企業之父”的澀澤榮一說:“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我的成功經驗就是《論語》+算盤=成功。”可見你不管是學文、從商、做官還是從事企業管理,都用得上《論語》。”

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根據二十世紀經濟發展的狀況推斷,21世紀將是亞洲儒家文化圈(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朝鮮、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周邊地區等)的時代。

澳大利亞學者利特爾和沃倫說:儒家文化即將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通過道德管理,理順人際關係,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論語作為中國儒學經典之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無論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總之對文化的學習,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化是需要傳承與發揚光大的。

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喜歡,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