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狄森梧夜話之一 神山往事


神山呀待戚


上下左右鄰村,甚至整個原平境地亦流傳:神山呀待戚了,稀湯灌憋了。抑或亦有人戲說成是灌鱉。此話實源於五月廿的古廟會。過廟會,閨女外甥是必不可缺的,就是三村五地的親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大都要提串麻葉走進各自熟識的大門。神山村裡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門庭若市。這個圪節的天氣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侯,客人進門已是大汗淋漓,一進門第一要事即是急需喝水了。主家便將早已燒開且晾好的茶碗奉與客人。這時,若用品茗的杯子,便有點不合時宜。數大海碗水下肚,渴意全拋,豈止是憋憋一個爽字了得。一一此便是此俗語的來頭。吃罷午飯稍作迷糊,便相跟著到會場遊玩賞戲。一走老半天,晚上回得家中同是灌個憋,不過大相徑庭,卻完全換成了杯中之物,直喝得酣暢淋漓。

神山人待戚,一點也不吝嗇小氣。只是客人可就要悠著點,切莫喝人家的不心疼,真喝個東倒西歪,作個不體面的鱉。

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神山半片街


都知道現在整個的神山,上至下、西到東,兩合扇足夠五里長街。但過去卻不是這樣。尤其是上神山,只北邊有半條街,人們大都分還住在長溝、洞溝、羊圈掌溝,乃及樑上。南邊是河槽及灘地,河水經久不息,在此流淌。直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中後期,隨著社會的進步,繞樑架溝給人們的生活起居帶來諸多不便,人們便陸陸續續遷往地勢平坦的河灘來了。剛開始遷來的村民,都在院裡種些菜蔬。因水位高,種什麼都瘋長:胡芹、辣椒、小芫荽,還有豆角,自家足夠吃,且有富餘,便分給街上樑上的親戚朋友,連外村的亦可接濟。家家院裡的井,也就三二尺深,探下身子即可汲水上來,方便的很。但正因如此,家家住的房屋卻潮溼難耐,放些物什亦易腐敗發黴。為趨利避害,村裡在河槽挖一暗渠,地表地下水才匯入其中。人們的蔬菜照種不誤,只是河灘所建房屋終歸成為適宜居住之佳地。後房屋越蓋越多,才形成一街兩扇的現狀。

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狄森梧夜話之二 人走情還在

打墓及舁材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世間萬物萬事皆有始終。就是萬物之靈的人亦如此。由呱呱墜地到壽終正寢,塵世間的貧富榮辱只是個過程而已。就目前,咱們這一帶還是實行幾仟年沿襲下來的土葬。擇好皇道吉日,在出引安葬(也叫打發)的前一天(即送紙日),本家族人及親朋便到墳地挖好墓穴。現時,大都用磚塊旋葬,許多有大歲數老者的人家,便在閨月年即旋停當,以備百年而用。出引現時大都在午後飯罷,嘣叭一聲炮響,村人即擁入院中,分列前後左右將棺材舁出門外,擱在彩繪有八洞神仙的“官葬”上。綁紮停當,即隨著細吹細打的鼓手,緩緩向墳地走去。舁材者都是街坊鄰居,不拿工錢不吃飯。誰家沒老人?只是幫忙而已。打墓、舁材的,來的人越多,主家才越體面,說明這家人緣足好。平常日子為人刁鑽、眼睛長到腦門上、看高不看低的人們,這時候就看出來了,稀稀落落沒幾人捧場,且也需亊前說盡好話或私底下圪擩些錢買通才行。聽說舊年間需孝子們大街上磕罷響頭,村人才肯幫忙。只是要他個好看(難堪),讓他長點記性,村裡終歸是不要死人的。

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人主呀


過去的男權社會,女性在家裡家外均沒地位。尤其是嫁出去的女性,受婆家的欺凌虐待均為常事,有些尤為過甚,這就需要孃家人的遮護了,即人主。充當這一角色的,當然是孃家兄弟了,哪家虐待了媳婦兒,兄弟便會找上門來討個說法。由此延續下去,即使人已過世,孃家人的這一角色亦不可小覷。假使親哥熱弟不在了,還有侄兒侄女,甚至叔伯弟兄及本族的男性來擔當。

人主家多數是來伸張正義、主持公道的,但亦不乏些雞蛋裡剔骨頭之輩,吹毛求疵一番,甚至掀翻桌子,所為僅僅是道聽途說。故有句話叫:吃不倒(惹不起)人主呀打鼓手。可見人主呀的厲害。坐席也是一樣,席面上不管有何等尊貴之客人,坐首席者必為人主呀。也有流傳說:一旦弄僵了,人主呀送殯出來、安葬罷逝者,便揚長而去,即再不返回和踏進逝者房門了。大有破釜沉舟、壯士一去不復還之氣勢。

身後的幾件事


逝者入土為安後,還有些事要做。一曰第二天的“服二”,由自家親生親養的兒女及孫、媳、女婿、外孫,還有侄兒男女等人在大清早要到墳地祭拜和燒些紙紮。二曰“燒七”,亡人數七,如三七、五七等,遇到七還要到墳去燒紙、祭奠。三曰“過百”,去世的一百天頭上,親人們必須上墳頭的。

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四曰過“過週年”。頭週年是在去世一年後那天的前一日,二週年是在去世二年後那天的後一天。三週年則是在去世三年後那天的當日。,三週年比較隆重,僅次於出引,也要僱吹打,糊些院櫃等紙紮。挨近的親戚及來往較密切的朋友,還有些平常日子依用過,且有虧欠的街坊鄰居都應請到,但卻不可收受禮物及錢帛。若雙親均已過世,通常會在三週年樹碑立傳,上面註明生卒年限及後輩子嗣等。過罷最後一個週年,一切復歸平靜。只是按部就班、逢時過節的上墳祭祀了。老早以前,孝服是要穿到過罷週年的,孝子百日內不洗涮、不理髮、不刮蹭,儘管邋遢。如今,人們的生活均趨於快節奏,兒女們且外頭工作的居多,穿孝服極不方便。遂與時俱進,打發罷老人,離家時即換去孝服。不過要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則,在臂上別一枚黑底白字的孝牌,以示孝道。(未完待續)

狄森梧夜話之神山往事

狄森梧簡介:生在陽武村,長在戲臺底,結緣大神山,虛度幾十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