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疫線歸來」“醫二代”孫穎:17年後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傳承更是報恩

「我從疫線歸來」“醫二代”孫穎:17年後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傳承更是報恩

「我從疫線歸來」“醫二代”孫穎:17年後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傳承更是報恩

孫穎

人物: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四川)隊員,四川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血管科主治醫師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23日訊(記者 李丹)23日,是孫穎結束援助湖北救援任務後回成都後的第3天。此時,她正和隊友在眉山黑龍潭隔離休整。2月4日,孫穎隨隊出征武漢。和其他隊友略有不同,孫穎在武漢讀書十年,她說,“我必須回去,武漢養育了我,我是來報恩的。”

「我从疫线归来」“医二代”孙颖:17年后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传承更是报恩

川醫孫穎

「我从疫线归来」“医二代”孙颖:17年后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传承更是报恩

同學相逢竟是別離時

在漢讀書十年 武漢人民對我有恩

3月20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30多名醫護人員代表,送別在漢陽方艙醫院並肩工作的四川醫療隊隊員。在現場,湖北醫生吳丹認出了大學同學四川醫生孫穎。兩人抱頭痛哭互道珍重的視頻上了熱搜,尤其是孫穎對吳丹喊出那句“要好好的啊”,瞬間戳中人的淚點。

“我們真是相逢竟是別離時啊。”22日,孫穎對四川新聞網記者介紹,自己和吳丹是研究生階段的同學,“我們以前還一起跳過舞演過節目,一分開就是6年了。”孫穎坦言,之所以哭的那麼傷心,“一是因為一直很心疼在漢的同學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在工作,前期那麼大的工作量,身體怎麼樣,心理怎麼樣,親眼看到有點激動。再一點,修復家園很辛苦,四川人民最清楚。”

現在很多援湖北的醫護人員都高高興興回家,“我心態上會有一些不一樣,總希望能再為武漢多做一點。”孫穎感慨,2004年,考入位於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本碩博畢業後,2014年就職於省人民醫院,“是武漢人民培養了我,這一次我必須回去,我必須要報答他們。”

同飲一江水,川鄂一家親,都是有淵源的。孫穎回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她正在同濟醫院風溼內科實習,“老師、同學們都知道我是四川人,紛紛向我表達關愛,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助。後來共有近600名來自北川、什邡等地的地震傷員轉運到武漢,同濟醫院收治了其中的42名,70%是重症病人。我們來自川渝兩地的學生組成志願者團隊,到病房為老鄉提供照護服務。親眼見到同濟最頂尖的各科專家匯聚一堂,最好的設備,最好的醫護力量投入到救治中,十分感動。”

3月10日,孫穎接受央視記者現場連線,介紹其所在漢陽國博方艙醫院的戰“疫”情況。她在節目中也說:“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求學10年,對武漢和武漢人非常有感情。這次我將和很多戰友、華中大校友一起,回報養育我的武漢!”

“醫二代”的傳承

小時候,我驕傲有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當母親不容易,當醫生也不容易。值班、門診、進修、下鄉,崗位的責任限制了時間上的陪伴,但更高質量的陪伴,除了時長,還可以是:信任引領、鼓勵自律,是參與成長,更是自身的修行。你比誰都懂得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果斷處置,解決問題,溝通傾聽,終身學習。‘醫二代’傳遞的不僅僅是母愛,還有醫心。所以,小時候,我驕傲有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這是2018首屆中國醫師節,孫穎給自己媽媽寫的頒獎詞。“媽媽對我的影響很大。”孫穎說,2003年,媽媽參與抗擊非典疫情,當時自己高二,高考後選專業,就毅然選擇了醫學,“我媽從醫30多年,就是踏踏實實看病救人,她就是我身邊實實在在的榜樣!成為像她一樣的醫生,就是我的目標。”

“在這次疫情期間,都不需要我彙報,我媽基本上全程追蹤我的日程,幾點進艙,應該幾點出艙。”孫穎說,媽媽非常掛心自己每天的所有信息,“有一次我剛出艙回駐地,因為臨時任務又返回進艙。因為具體情況不明,我只在進艙時告訴她一聲‘我進艙了’。等我出艙時發現手機上她發過來很多消息和未接來電‘為什麼又進艙?’‘是有病人搶救嗎?’‘是你負責的病人嗎?’……看我都沒回,最後一條消息是‘再著急也要做好防護’!”

兒行千里母擔憂。孫穎對媽媽充滿了感激,“我媽也會說‘與其你去(武漢),還不如我親自去’。我就說‘年輕人總要成長起來的啊。’事實上,艱辛與磨礪就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感謝包括我母親在內的老師們、前輩們的培養,我們會繼續努力,請你們放心!”

除了滿滿的感激,孫穎也有一些遺憾,“這次赴武漢支援,錯過了媽媽的六十歲生日,我想給她補一聲:生日快樂!我長大了,媽媽還未老,真好!”孫穎也期待,休整結束後,可以多些時間陪父母和老公女兒。

「我从疫线归来」“医二代”孙颖:17年后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传承更是报恩

救治病患

「我从疫线归来」“医二代”孙颖:17年后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传承更是报恩

交流病情

「我从疫线归来」“医二代”孙颖:17年后的接力出征 是使命和传承更是报恩

戰友們一起戰鬥

醫者的使命

健康所繫,性命相托

“其實,無論我是身在湖北還是四川,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常態化的日子裡,無論服務哪些人群,當醫生的責任使命就是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健康所繫,性命相托,我都會繼續好好工作的。”孫穎說的很平靜,但平實的文字後,是難以言盡的艱辛。

疫情發生後,孫穎一直想著儘自己的努力做點事情。得知醫院開通免費新冠肺炎的網絡門診,她積極報名,並整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寫成科普文;籌建第二發熱門診,她幫著木工房打隔斷分清潔/汙染區,調系統走流程;第二發熱門診開診後,她是第一班的醫生,白天工作完後,晚上回家畫工作流程圖,她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來,更好地保護同事。孫穎所在的四川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血管團隊還緊急彙編了一本專著《老年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診治策略》,希望能為參加抗疫工作的非心血管專科醫生,遇到心血管相關問題時,快速參考。

主動馳援武漢後,她隨隊先後在“武漢客廳”的東西湖方艙醫院和武漢國際博覽中心的漢陽方艙醫院開展工作。“在東西湖區方艙醫院,我的工作時間是下午2點到晚上8點。”孫穎介紹,自己所在的病區有234張床,收了160多名患者,“每天大量的工作,就是下醫囑、解釋病情、安撫情緒,以及寫入院記錄、病程記錄。”

“很多人覺得很可怕,但工作忙起來,沒時間害怕。”孫穎說,在武漢十年,自己也會講武漢話,“我就經常用武漢話與患者交流,這樣容易拉近距離。因為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治病,還要給他們堅強起來的信心和勇氣。”

孫穎說,自己最感恩的,是本次跟隨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執行任務,“這支隊伍,有豐富的緊急救援經驗(先後參加過四川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救援,代表中國政府參加過尼泊爾國際救援,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5G+航空醫學救援,也是目前中國唯一適應高原環境的救援隊)。執行本次抗疫任務期間,隊列整齊,思路清晰,保障充足,能戰鬥,會戰鬥。”

“在隊長和老隊員的帶領下,我竭盡所能去工作。”孫穎感慨,此行除了收穫愛與感動,還收穫了緊急救援的理念和應急處置的思路,“我相信這些寶貴知識將服務於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並經過我這個衛生人,服務民眾,更好的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此外,還有一個小細節讓孫穎很欣慰。孫穎返回成都後,才收到一位方艙病友託人中轉傳來的照片,還專門帶話說可以不打碼使用,“這位病人大姐出院時,主動提出要跟我拍照,當時她可能太高興了,也跟我親近了,一把抱住我,我也就抱住她。其實大多數時候,病人都會退後一步,怕傳染,不會靠近我們的。”

因為孫穎的多重身份,同學情、兒女親情、醫患情、戰友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她的武漢抗疫記憶。孫穎說,“每一種情感,都讓我感動。有很多事情,都讓我難以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