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父母有標準嗎?是什麼樣的?你是嗎?

朝著更理想的方向走,

哪怕只是一小步再一小步,也比停在原地糾結,或者乾脆走反了方向,要好得多。


有一天,一位讀者發了一連串特別有意思的追問:

我該怎麼做才能做個好爸爸?

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爸爸媽媽?

什麼樣的父母對孩子健康成長最有幫助?

如果有個標準答案,那就太好了。

我們每個人都想做那種“理想父母”:自己滿意,孩子喜歡,能最大限度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長。到底是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做到這些呢?作為普通父母,我們很難確切地知道。

如果我們在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領域做稍廣泛一些的閱讀和學習,你會逐漸發現,雖然沒有人明確地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基本的共識是存在的,大家的描述,指向的其實是同一類型的父母。


從家庭教養方式看理想父母


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家庭教養方式。做什麼樣的父母,其實是教養方式的選擇。

關於家庭教養方式,最著名的理論來自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她在發展心理學領域首次把家庭教養模式區分為三種類型: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後來又有學者從放任型中識別出忽視型

專斷型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對孩子施加嚴格控制。特徵包括:

試圖用一系列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

將遵從看成一種美德;

喜歡用懲罰性、強迫性的手段限制孩子的自我意志;

相信可以通過讓孩子循規蹈矩、限制孩子的自主權、給孩子分配家庭責任來灌輸其對工作的尊重;

不鼓勵在語言上互相讓步,認為孩子應該接受自己說的是對的。

放任型父母剛好和專斷型相反,他們遵循自由放任的方式,基本不控制孩子。特徵包括:

試圖以非懲罰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衝動、慾望和行為;

對家庭責任和有序行為幾乎不做要求;

父母將自己作為孩子可以隨意使用的資源,而不是孩子效仿的榜樣,也不是負責塑造和改變孩子現在或者未來行為的積極推動者;

不鼓勵孩子遵循外部法則。

權威型父母則處於專斷和放任的中間地帶,他們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但不是通過命令和約束的方式。

權威型父母的特徵包括:

試圖以理性問題導向的態度引導孩子的行為;

鼓勵交流上的互相讓步,和孩子分享他們的方針背後的道理;

當孩子拒絕遵循時徵求他的反對意見;

自主意願和遵守紀律被認為同樣重要;

強調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觀點,但也認可孩子的個人興趣和獨特的行為方式;

既肯定孩子目前的行為,但也為未來的行為設定了標準;

父母使用理性與權力,通過規律的塑造和思想的鞏固來達到目標,並且不基於群體共識或孩子的個人願望作出決定。

值得關注的是,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比其他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好,他們不僅會獲得更好的學業成就,也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自尊感,更為勤奮,更注重追求卓越,健康狀況更好,同時也更少捲入危險和負面行為。

顯然,從家庭教養方式的角度看,權威型父母更接近我們想成為的那種理想父母的樣子。


從家庭溝通模式看理想父母


家庭溝通模式,是家庭教養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與孩子溝通,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到父母教養的效果。

那麼,從家庭溝通模式上看,什麼樣的父母更理想呢?我們可以參考美國專門從事溝通研究的學者羅納德·B·阿德勒關於家庭溝通模式的著名觀點。

他在前人關於家庭溝通的眾多研究的基礎上,將家庭溝通模式,用“談話取向”和“遵從取向”兩個維度,劃分為四種(如圖)。

談話取向:

“指家人在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時有多開放。有高度談話取向的家庭,他們交流不僅更自由、頻繁、而且是自發的。這和談話取向較低的家庭有很大的不同,在後者那裡很多話題都是禁忌,除此之外的話題也只能用一種限制的方式被提出來。”

“有高度談話取向的家庭把溝通視為一種表達喜愛和愉悅的方式,並藉此獲得放鬆。”

遵從取向:

“指家人強迫彼此的態度、價值觀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願有多強。高度遵從的家庭管理溝通的目的在於尋求和諧、避免衝突,促進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從。在這樣的家庭裡,成員之間往往是等級分明的,處理衝突的策略以避免和體貼為特徵也就不足為奇了。相比之下,具有較低遵從取向的家庭相信個人的成長應該得到鼓勵,並且單個成員的利益要比整個家庭的利益更重要。”

這兩個維度,將家庭溝通模式劃分為四種:

一致型家庭:高談話取向、高遵從取向。既承認且保留權威的壓力,又存在公開溝通的強烈意願。

多元型家庭:高談話取向,低遵從取向。溝通是充分開放的,並不要求對權威的遵從。

保護型家庭:高遵從取向,低談話取向。強調服從權威(父母),不鼓勵公開討論。

放任型家庭:低遵從取向,低談話取向。既不強調服從,也不重視討論,所以成員之間會出現一種互不關心、態度冷漠、拒絕溝通的狀態。

最好的父母有標準嗎?是什麼樣的?你是嗎?

顯然,談話取向越高,溝通會越順暢愉悅,親子之間也會更少衝突。同時父母將家庭教育的內容通過談話而不是強制遵從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孩子會更樂於認同和接受。當然,這裡討論的是家庭溝通模式,所以未重點提及示範,事實上有效的言傳和有效的身教密不可分。所以,從家庭溝通模式的角度看,善於採取高談話取向的父母更為理想。


從孩子的人格發展看理想父母


父母養育孩子的一個基本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成為人格穩定、心理健康、有自我力量的人,也就是“成人與成才”中的“成人”。

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更有益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呢?英國心理學家、母愛剝奪實驗和依戀理論的創始人約翰•鮑爾比在他的著作《依戀三部曲》的第二部《分離》中,以實證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現出了此類父母的重要特徵。

這項研究在美國一個小鎮進行,研究者跟蹤34名兒童(男女各17名)7年時間,從10歲到17歲,蒐集大量數據,用各種精心設計的量表測試他們人格的整合程度,分級打分,最後,只有4名孩子被描述為“整合良好”、“情感成熟”、“有穩固、內化的道德準則”。他們的特徵是:

“他們會主動而徹底地享受生活,他們對自己有一種健康的尊重,就像他們也以同樣的方式尊重他人。他們能夠準確而良好地意識到自己的本質和能力。由於他們內心沒有嚴重的衝突,沒有任何出於“安全感”的目的而盲目遵從常規的非理性需要,所以可以十分自如地運用幾乎所有的情感能量。”

而其餘的孩子,則表現出程度不同的人格發展不理想,包括“沒有道德意識”、“選擇最簡單而非最體面的方式使自己擺脫困境”、衝動而自責、只知道服從而沒有自我等等。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格整合良好的孩子,未來能有更好的人生,那麼,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呢?研究者從這些父母身上,發現瞭如下特徵:

十分由衷地讚許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活動與朋友;

會參與孩子的很多活動;

與另一半有非常和諧的關係;

家庭的日常生活會非常有規律,但又不至於過於僵化;

在規則方面,他們的行為與他們所要求的是一致的,但是會相對寬容而不是那麼嚴厲,父母制定的規則可以在家庭中公開討論,也可以根據情境的特殊性調整。

從這個研究結果,我們不難發現,能幫助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父母,和家庭教育模式中的權威型父母、家庭溝通模式中的高談話型父母,有很多共性。


從“人的成長”看理想父母


最後,我們還可以參考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觀點。

在他的著作《論人的成長》中,他說:

當我傾聽別人的時候,我感到自己的內在成長了;當我被人傾聽的時候,我又非常確信自己成長了、放鬆了,也更加強壯了。

當我能夠與他人互相傳達真實性時,我會有一種滿足感。

如果我遇到了他人的真誠,我會覺得非常美好。

當我意識到,我可能太過恐懼、太過害怕而沒有讓我更加貼近自己的體驗,從而沒有那麼真誠和一致的時候,我會感到失望。

當我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感,然後以扭曲的、帶有攻擊性的或者傷人的方式爆發後,我會感到很後悔。

當我有勇氣允許他人表現真實的自己,或者與我不同時,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當我發現我自己微妙地以自己的影像控制或者塑造他人的時候,我會感到生氣。

當我允許自己表達真實的自己,讓他人明白,或者允許他人真實的表達時,我感到很滿意。

當觸及真相,或者允許自己感受到有人關心我、羨慕我或者鼓勵我時,我就能夠讓自己感到溫暖和滿足。

當我真心讚揚或者關心他人,以及我感受到這種情感已經傳遞到那個人身上的時候,我會有一種富足感。……接受或者給予溫暖、正向的情感都不會有危險。

他總結說:

我之前對給予和接受愛的恐懼變得越來越少,所以我喜愛別人的能力增強了。……當我欣賞日落的時候,我不會說:“右下角的橘黃色再柔和一點,在雲彩中再加點粉色。”我沒有這麼做,我沒有嘗試控制日落,我充滿敬畏地看著日落。當我能像欣賞日落那樣欣賞我的同事、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孫輩們,我的自我感覺最好。我相信這是某種優秀的特質,也是最令我滿意的特質。

這些個人化的表達,其實也是對他最重要的理論——“個人中心取向”的形象解說。最初,他將“來訪者中心”作為一種心理療法,但最後,他將它發展成為“個人中心取向”,並且認為它是“一種觀點、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存在方式,這種方式適用於任何將成長作為目標的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