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正科級實職調去省直機關當主任科員,且會經常出差,你會去嗎?

微涼薄荷茶TT


去,這是毫無疑問的,縣裡的科級實職確實很有實權,但是上升難度太大,想在基層升到副縣級除非你有強大的靠山,很多區縣裡提拔的年輕科級幹部,大概率是幹一輩子也不會升到副縣的,可能就是在正科的崗位上兜兜轉轉一輩子。省屬部門起點高衙門大提升機會多,曲線救國的機會也多,謀求級別的提升比基層要容易的多。甚至不跑不送可能硬熬資歷退休時候也能靠個副縣級。


羊肉湯


我同學就是這樣的例子。原來是區裡當一個局長,這個局有些實權,但不是最核心的部門,想提拔到縣副職比較難。因為他是搞文字出身,後來有機會去省直機關當主任科員,他毫不猶豫地去了,幾年之後,由於材料寫得好,被上級賞識,平步青雲,提上了副處實職,居然又讓回到區裡當區長鍛鍊。當年和他競爭的那些正科級都仰著臉看他了。

在體制內,不管是公務、事業還是國企,除非你是搞核心業務的,否則,一定堅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大原則,能去縣裡不去鄉里,能去市裡不去縣裡,能去省裡不去市裡,能去部委不去省裡。千萬不要忽視“平臺”的力量,到了部委這個平臺,很多人起步就是副處,可是在縣裡當上副處就會難於上青天。在高平臺上,到退休可以熬到局級,在地方上,地市級就是主持一方水土的人物了。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主要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年輕有為的正科級要向上走。比如30歲左右,當然去大機關了,因為你還有年輕優勢,誰知道你能發展成什麼樣呢?空間很大,因人而異。只要你好好幹,在省直機關混到處級還是基本有保障的。你在縣區裡,正科級基本就是幾十萬人的“夢想”天花板了,就算百萬人大縣,縣處級的也不到幾十個。

第二,年齡超過36歲以上的正科級要綜合考慮。超過36歲以上,去省直機關還要真要猶豫了。在縣區裡,正科級就是部門、委辦、鄉鎮的正職,基本不用親自幹活了。到了省直機關,如果從事你不擅長的文字工作,再加上年齡偏大,吃苦受累不說,大幅提升的機會也有限。不如在縣區主持一方,風風光光的,混得好了,也可以進到班子副職。在縣區當上處級幹部,基本在當地就算“人物”,就算退休了,每年慰問老幹部是少不了你的,終生的福利待遇啊。

第三,核心部門的正科級也要慎重抉擇。比如縣委辦、組織部、財政局、人事局等部門、局委辦的正科級,或者在主要鄉鎮當正職,晉升縣區班子副職,還是有優勢的。儘管幾率不如省直機關大,但這幾個部門和鄉鎮還是容易出幹部的。到省直機關,要從主任科員幹起,吃苦受累,慢慢熬資歷,基本是大概率事件,不如在實權、關鍵部門當正職,既有幹一番事業的事業感,也有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第四,如果去省直機關的重要部門則毫不猶豫。如果是從縣區重要部門正科級去省直機關重要部門做主任科員,那還是要積極爭取去的。省直機關重要部門的主任科員,發展空間是明擺著的,有的重要部門提拔處級、局級幹部,基本都沒有落下的。所以,到省直機關重要部門當主任科員,基本可以判斷十年後,副處、正處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在縣區裡,即使你是重要部門正科級,但要想再進一步進班子,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


天下那些事


我同學就是這樣的例子。原來是區裡當一個局長,這個局有些實權,但不是最核心的部門,想提拔到縣副職比較難。因為他是搞文字出身,後來有機會去省直機關當主任科員,他毫不猶豫地去了,幾年之後,由於材料寫得好,被上級賞識,平步青雲,提上了副處實職,居然又讓回到區裡當區長鍛鍊。當年和他競爭的那些正科級都仰著臉看他了。

在體制內,不管是公務、事業還是國企,除非你是搞核心業務的,否則,一定堅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大原則,能去縣裡不去鄉里,能去市裡不去縣裡,能去省裡不去市裡,能去部委不去省裡。千萬不要忽視“平臺”的力量,到了部委這個平臺,很多人起步就是副處,可是在縣裡當上副處就會難於上青天。在高平臺上,到退休可以熬到局級,在地方上,地市級就是主持一方水土的人物了。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主要分為幾種情況:

第一,年輕有為的正科級要向上走。比如30歲左右,當然去大機關了,因為你還有年輕優勢,誰知道你能發展成什麼樣呢?空間很大,因人而異。只要你好好幹,在省直機關混到處級還是基本有保障的。你在縣區裡,正科級基本就是幾十萬人的“夢想”天花板了,就算百萬人大縣,縣處級的也不到幾十個。

第二,年齡超過36歲以上的正科級要綜合考慮。超過36歲以上,去省直機關還要真要猶豫了。在縣區裡,正科級就是部門、委辦、鄉鎮的正職,基本不用親自幹活了。到了省直機關,如果從事你不擅長的文字工作,再加上年齡偏大,吃苦受累不說,大幅提升的機會也有限。不如在縣區主持一方,風風光光的,混得好了,也可以進到班子副職。在縣區當上處級幹部,基本在當地就算“人物”,就算退休了,每年慰問老幹部是少不了你的,終生的福利待遇啊。

第三,核心部門的正科級也要慎重抉擇。比如縣委辦、組織部、財政局、人事局等部門、局委辦的正科級,或者在主要鄉鎮當正職,晉升縣區班子副職,還是有優勢的。儘管幾率不如省直機關大,但這幾個部門和鄉鎮還是容易出幹部的。到省直機關,要從主任科員幹起,吃苦受累,慢慢熬資歷,基本是大概率事件,不如在實權、關鍵部門當正職,既有幹一番事業的事業感,也有進一步提升的機會。

第四,如果去省直機關的重要部門則毫不猶豫。如果是從縣區重要部門正科級去省直機關重要部門做主任科員,那還是要積極爭取去的。省直機關重要部門的主任科員,發展空間是明擺著的,有的重要部門提拔處級、局級幹部,基本都沒有落下的。所以,到省直機關重要部門當主任科員,基本可以判斷十年後,副處、正處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在縣區裡,即使你是重要部門正科級,但要想再進一步進班子,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


職場火鍋


我們這邊,很多地州,特別是縣裡,科級幹部(正副科)想往省裡調,寧願當一個科員,也願意,但往省裡走,非常困難。

實話說,在縣裡,各局委辦一把手,都是正科,在縣裡,是很牛逼的人,如公安局、規劃局、國土局、環保局、住建局、人社局、財政局、教育局、林業局等,都是實權在握,管理一縣某個領域的全盤工作,但是,你要是到省城裡廳局,這樣的科級幹部,就太多了,有些單位,處級幹部,上百個,科級幹部,基本幹個十年以上,都是,所以,去省裡廳局級單位,當個科員,確實比較委屈。你在縣裡,多威風,在省裡,就是一粒沙子。

我哥在縣城,前幾年是環保局一把手,權力大,但前年調到市裡環保局當一個副科長,感覺差別還是比較大。

所以,這個你要看如何選擇了,如果你留念在縣裡面的那一點小權利,可以留下來,但如果想要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去省城的單位,發展空間大,上升的機會多,你從縣裡某局的一把手,再往上升,難度大,要麼就是副縣長,要麼就是上級單位(市、地區、州)副局長,比較困難。我一個哥們,38歲,在省城的某局幹了四年科長,最近打算任地州副局長(副處),如果,在縣裡,就難以上升。

所以,還是要去省城,機會多一些,往下安排的時候,一般就是副處,地級市的某局副局長,發展空間大一些,也會發展很多人脈關係,這是縣裡根本沒法比的。

何況,畢竟在省城,你的視野、思維模式,以及你辦事處理各類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力提高,小縣城,一直待下去,把自己廢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首先你的問題就不專業,正科級按照公務員法屬於行政編制,職工按照現行體制屬於事業編制或工勤編制。理論上這兩種編制是並行的,不會有交集。

按照你的說法,正科級調到省直部門任非領導職務公務員,他的職級依然是正科級,再遇到提拔就是副處級。

正科級基層領導調任省直部門任一般公務員,按照現行的幹部任用條例,這種情況除非本人願意、排除內部遴選,一般不會發生。

PS:看見很多人對我上面說的編制叫法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們這裡:公務員為行政編制、醫生、教師一類的為事業編制,再就是上世紀一些進入國家行政單位的沒有行政事業編制的司機、廚師、園丁等叫工勤編制,本世紀進來的一般叫合同工、或者臨時工。

所以在我們這裡一般說幹部職工開會就是全單位的人開會;說幹部開會就是公務員開會。


阿薩辛


縣級正科級一把手,也就是縣部委辦局的局長、主任等,在縣城,這已經是響噹噹的人物。單位好的,譬如發改局、住建局、國土局,當個局長猶如眾星捧月,既便差點的單位,好歹也是一把手,在縣城的一畝三分地,大家都會賣點面子,因為誰也不知道你哪一天會不會從冷板凳坐上熱坑頭。這就是體制,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因此在縣裡當個行局一把手,那絕對是OK的事,如果是本地人,絕對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但從發展空間來看,雖然縣城行局一把手地位非常高,但相對省直機關而言,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哪怕是從非領導崗位做起。

正科調省直機關,沒有實職,但級別還在,只要到了年限,就可以調副處非領導職務,順利的話可以一步到位副處實職,再往上正處也不是難事,只要熬足碼頭,遲早會有,混得好的副廳、正廳都有可能。總的來說,在省直機關,如果不出意外,正處退休一般是保底的,再往上全看個人造化。

而如果是在縣裡,正處就是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有多少個行局一把手能混到那個位子?很少。別說正處,就是個副處,很多人一輩子也可望不可及,舞臺就那麼點大,對於縣級幹部來說,正科已然是天花板。

這就是平臺的作用。在體制內混,永遠要記牢一個宗旨,就高不就低。能到中央的,絕不去省裡;能到省裡的,絕不去市裡;能去市裡,絕不到縣鄉,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要放棄向上的可能,因為有些東西,只有到了那個平臺,你才會明白有多重要和美妙。


80後小公


我會去,但不是現在,而是過去。因為我現在已是年過半百的人了,去了也沒人要。不過,我在十七、八年以前倒是有個機會,那時我三十七歲左右,年齡還不算大,正好我跟過的領導當了省直機關的一把手,原以為能實現了這個目標,事實上他原來也答應過我,可後來終歸是沒有調上去,其調不成的原因也就不便講了,儘管我沒有調成後來在縣裡發展的也不錯,但我還是感覺是挺遺憾的。

我感覺,雖然當科級在省裡不如縣裡吃香,但我還是贊同到調省裡工作比較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層次高,政治上發展空間大。

俗話說:朝庭門下七品官,省里門檻高,省直機關比縣裡高了兩個檯面,而縣裡最高的官是縣級,對於一個縣的工作人員來講,能當上縣官的人比登天都難,寥寥無幾,而到了省直機關,只要努力就相對容易了,所以說還是調到省機關工作還是好。

其二,生活優,對家庭的改觀有益。

省城往往是一個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方面生活條件都好,能在那裡居住和生活的都很幸福,如果能在省直機關工作,對於改善家庭居住環境,生活條件大有益處。

其二,條件好,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省城的各方面生活條件都好,基礎設施也完善,況且集聚了最高等優質一流的教育衛生,能在那裡工作不僅個人感到幸福,也能福廕子女,讓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

建議:

要重視基礎地方科級幹部成長,建立健全上下聯動的用人機制,省廳的科級幹部要下放到基層鍛鍊,明確要求省廳的科級幹部必須有二年的基層工作經歷,與此同時,要大力選拔優秀的地方科級幹部到省廳工作。這樣有利於幹部的成長,形成具有生機勃勃富有朝氣的幹部隊伍。



劍茗話旅行


正科級實職方式有多種,其含金量也大不一樣,縣級四套班子裡有實職無多大實權的也不少,很多地方的縣級部門和鄉鎮街道副職正科級的也不在少數,而縣級部門和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也是正科實職,但這三者之間的差距卻是巨大的。

如果是單位主要負責人的話,還是留下比較好。在單位任職,不管單位大小,只要有人財物的實際權力,有決策權,那就比寄人籬下強。

看仕途,關鍵還是得看崗位和年齡。如果你是年齡非常年輕的正科級實職,那麼可以考慮往大機關走,因為縣級機構就那麼大個盤子,即使你再優秀往上走的天花板在那裡,但省裡就不一樣了,隨便一個省直,起碼都是廳級配置,裡面編制了大量的從正科到廳級的崗位,前途相對來講走的路要寬一些,而且對於縣級來講競爭力要小很多。

如果你的年齡已經沒有任何優勢,那麼不必要再繼續折騰了,按部就班上個班即可,大機關大地方是非也多,而在一個縣裡,混了多年,關係和路子都差不多熟絡了,不管從生活還是工作上都比較吃的開,何必到省直那裡還得天天看人家的心情和臉色。


元芳有看法


這類工作調動怎麼選擇,一是看年齡,二是看能力,三是看家庭,四是看內心。

首先看年齡。如果年齡還算小,比如30來歲及以下,最好還是去省直機關。因為越往上層次越高,並且一般來說省級部門的各項福利待遇都會比基層好的多。但如果是小40或者年齡更大的話,就不建議去了。

其次看能力。省直機關注重理論性東西多一些,縣級注重抓落實多一些。簡單滴說,在省直機關要有更高的理論層次,在縣級要有更多的抓落實的方法。看你更適合哪一個。

第三看家庭。一方面是家庭成員是否支持,因為你的調動有可能會牽扯到你家庭成員的調動,或者有可能會與對象兩地分居。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男的在鄉鎮,女的考國考去了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兩個人剛結婚不久,就分開了。像你說的,省直機關經常出差,這就肯定分別時間會很長,家庭就得主要靠另一半照顧了,對方是否支持應該是你必須考慮的。另一方面,是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來說,縣級生活成本包括買房壓力都要小一些,而省直機關一般都在省會城市,別的不說,光住房壓力就會成倍增長。這個需要看你的家庭經濟承受能力。

第四看內心。在縣級,正科一般屬於領導職務,就算是虛職,主任科員,也是級別不低的。但在省級,正科遍地都是。有可能一個剛畢業三年比你小十來歲的小夥子,都正科實職了。你一個正科去了,有可能實職都不是。一個是帶著別人幹,別人看你臉色;一個是你跟著別人幹,看別人眼色,所以看自己是否能接受。

因此,去不去要慎重,但不管在哪裡工作,都要認真紮實。祝你工作順利


金垚一路前行


不去對自己最有利。你在縣裡是實職,到省直機關是非領導職務,並且省直機關主任科員調副處或副調研員是個坎,有可能你到退休都是主任科員。

但有幾種情況你可以考慮調往省直:

一是你還年輕,比如35歲以下。你到省直機關後。平臺更大了,可以有機會再努力再提升,畢竟年齡在擺著。若在縣裡這個平臺,你科長估計就到頭了。

二是若考慮到老婆有更好的工作,孩子有更好的學校,你可以調往省直機關。省城畢竟比縣城各方面條件更優越,以後若能安家在省城,對下一代的教育有利。

三是看你任科長的年限。若任科長5年至7年,這次職級套改你在省城套改和晉升為4級調研員就是十拿九穩的事情。因為省直調研員職數比例大,比縣級單位大多了。你在縣裡不一定能調到4級調研員。

若你在省直機關有背景有人脈,你就更不用考慮直接去就行了。至於什麼出差次數多啊,你考慮這些芝麻大的事幹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