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黨史(108)——毛澤東的故事:衰坑改發坑

居家學黨史(108)


毛澤東的故事

衰坑改發坑

  在才溪鄉的西面,有個小山村名叫發坑,原來叫衰坑,是如何改名的呢?這裡有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這個村子叫銀坑,是一個很富饒的地方,但到了清代,當地的土豪劣紳與官府相勾結,殘酷地壓榨銀坑群眾。銀坑人民的生活日益貧困,不少人在本地無法生存下去,只好流浪他鄉。據不完全統計,全村72戶人家,有30戶被迫外流當乞丐,有兩戶被迫給人扛轎,有兩戶被迫出家當和尚,有18戶外出做工。當時民間流傳這樣一首歌謠:“頭一痛苦是工農,穿件衣衫補千重,三餐吃的米糠飯,夜晚無被鑽稈窿。”外村人認為銀坑村會這樣貧窮悲慘是因為村運衰退,因此,就把這個村改叫“衰坑”。

  1929年7月21日,在共產黨的領導和紅四軍的幫助下,衰坑人民和才溪人民一起,舉行了武裝暴動,推翻了地主階級統治,建立了人民的政權。

  暴動後,衰坑人民大力發展生產,擁軍優屬、支援前線、參軍擴紅,各項工作都取得顯著成績,衰坑面貌煥然一新。

  1933年11月下旬,毛澤東同志來到才溪鄉進行社會調查。在一次調查中,他得知了衰坑暴動前後的情況,十分高興,說:“有這麼多人參加紅軍,各項工作又搞得這麼好,怎麼會衰呢?有共產黨領導,以後會更加興旺發達起來的,衰坑這個名字不好,我看,不如改為發坑吧!”當地群眾一聽,覺得句句在理,便頻頻點頭說;“改得好,改得好。”

  毛澤東同志為衰坑改村名的消息,象溫暖的春風,吹遍了衰坑人民的心田。大家奔走相告,激動萬分。1934年1月,《才溪鄉調查》發表了,毛澤東同志把衰坑的新村名——發坑正式寫進了這篇著作裡。

  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全蘇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發坑村光榮地被評為“模範村”。會議期間,毛澤東同志高興地走到發坑村代表跟前,笑呵呵地握著他們的手,親切地說:“你們生產和支前,都取得那麼大成績,發坑村真發得快,發得好!”

(中共龍巖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策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