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緊鄰著呼倫貝爾草原,氣候都差不多,為什麼一個是森林一個是草原呢?

平頭哥——安安他爹


題目中說大興安嶺和西側的呼倫貝爾草原氣候都差不多,這是不對的,大興安嶺所在地區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而呼倫貝爾草原的氣候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兩者在降水量方面差異明顯。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而東南季風到達大興安嶺山區時,受到地形抬升,降水相對較多,大興安嶺山區的年降水量多在500毫米以上,屬於半溼潤地區,所以自然帶以森林自然帶為主。

而大興安嶺的西側地處東南季的背風坡,降水減少,呼倫貝爾草原地區的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至350毫米之間,屬於半乾旱地區,所以自然帶以草原自然帶為主。當然,內蒙古東部地區年降水量還是相對較多的,越往內蒙古西部地區降水量不斷減少,陸地自然帶也從溫帶草原帶逐漸過渡到溫帶荒漠自然帶,這就是乾溼度地帶性的體現。


地理沙龍


回答此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海拔數據,大興安嶺海拔在700米到1700米之間,以西的呼倫貝爾草原的海拔在550米到1000米之間,以東的松嫩平原海拔在200米到500米之間。通過以上的海拔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整個大興安嶺東部垂直落差較大,而向西是呈海拔緩慢下降趨勢。瞭解了大興安嶺的地勢地貌、高度走向,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整個東北地區的降雨特點,整個東北的降雨,是受東南季風的影響,也就是來自東南海面的水汽暖流(降雨雲層)北上,過程當中遇到冷空氣,冷凝成珠從而形成降雨。

來自東南方向海面的海洋水汽(降雨雲層),在向西北進發的過程當中,沿途松嫩平原雖然也形成降雨,但水汽只有部分損失,當繼續向北遇到了東北---西南條形走向的大興安嶺時,受地形海拔影響,降雨雲層陡然升高,在大興安嶺上空集結便形成了大量降雨,能夠衝過大興安嶺到達呼倫貝爾草原的降雨雲層非常少,這就形成了草原與森林兩種不同的氣候特徵。也有很多人回答說是因為呼倫貝爾草原屬於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所以降雨量本身就比較少,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上面的海拔數據已經充分證明了大興安嶺要高於呼倫貝爾草原,如果在松嫩平原與呼倫貝爾草原之間沒有大興安嶺的存在,而是呈現緩慢抬高的過渡地勢,那麼呼倫貝爾草原也可以有很大的降雨量。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看了下其他答案,反正除了複製粘貼的就瞎掰的!我來給大家個正解!首先溫度差異根據經緯度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提問。其二,大興安嶺是山脈、原始森林,呼倫貝爾可以說是大興安嶺腳下的平原!也是原始草原,往前推幾百年上千年大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居住的人都很少!因為寒冷,居住的都是遊牧民。即便現在也一樣,整個內蒙佔了中國十分之一的地盤,然而人口才佔不到中國總人口2%。綜合各種因素使得這裡的原始森林及草原的發展還算完好。別問我怎麼知道,我就是內蒙人


春磊


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緊鄰,一個是森林另一個卻是草原,這個原因主要是由於降水量的差異造成的。

我國的降水主要由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帶來的水汽凝結而成。

呼倫貝爾位於大興安嶺的西側,是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小,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所以植被是草原。

大興安嶺是山地,山地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所以大興安嶺的植被以森林為主。


秦三之地928


作者都說了,一個是森林,一個是草原——草原和森林氣候怎麼能“差不多”呢?

但是您的意思我懂,就是問: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離得這麼近,為什麼一個是森林一個是草原?


大興安嶺,我國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呼倫貝爾草原被大興安嶺遮擋

大興安嶺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的組成部分,地理教科書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這條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這條線,是國家級地理界線,也是內蒙古區域分水嶺。

地形區界線有它,氣候區界線也有它:它是400毫米等降水線、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內流區與外流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林地與草地的天然分界線。

同時,它也大致位於侯仁之先生提出的農牧交錯帶,以及著名的胡煥庸線附近。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也正好穿過我國東西向最長的省級行政區——內蒙古自治區,並將它大體劃成了兩個部分:

此線以北,為草原、荒漠、戈壁,人口十分稀疏,是歷代遊牧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此線以南,是耕地、城市、林地,人口相對稠密,是農耕文明在塞北地區的延伸。

地形地貌上,大興安嶺分開了東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呼倫貝爾草原,是內蒙古高原比較低平的一塊,地處外流區——黑龍江水系的源頭額爾古納河從這裡穿過並繞過大興安嶺,但由於被大興安嶺遮擋,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而一山之隔的大興安嶺東側為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的主要原因是地形阻隔:大興安嶺平均海拔1100-1400米,是分水嶺,地理分界線;呼倫貝爾草原是內蒙古高原東部低平區,海拔650-700,如此地形差異導致了二者在氣候上形成了較大差異,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西坡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為半乾旱區,大興安嶺東坡因為地處迎風坡,又受到太平洋季風影響,所以是半溼潤區。、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是林草分界線——形成了草原和林地的分界。


大地理館


森林需要水,而大興安嶺丘陵地貌,阻隔氣流,雨雲容易被留住,下雨後山的褶皺能存住水,只要有水有陽光就能生長植被,水量大了,就長出森林。

草原無遮無擋,下雨後,很快水就蒸發了,水量只夠長小草。草原土層又薄,樹需要厚土紮根,所以草原不長樹。


中年寶哥


大興安嶺阻擋太平洋水汽進入,導致降水稀少。


教地理的老師


這問題問的……

大連為什麼是高樓的城市旁邊卻是海……


開著大漢去旅行


因為大興安嶺的存在形成了氣候差異,造成一側是草原一側是森林了!


ゞ炫邁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