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最近,美國民眾對特朗普在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中的表現很不滿意,無數人在推特上大倒苦水,激進者甚至破口大罵,後悔當初瞎了眼選他當總統。其實,美國民眾也不要太自責,當年之所以選擇了特朗普,或許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本意,有可能是大數據技術“操縱”了他們的意念。這話說的好像很玄乎,但是卻並非科幻故事,利用大數據“操縱民心”,是真事兒。

美國總統喜歡玩大數據“操縱民心”的把戲

事實上,利用大數據影響選舉並不是特朗普的獨創,“始作俑者”是美國第44屆總統奧巴馬,2008年的時候,剛開始代表民主黨參選,奧巴馬就建立了一個叫做“Barackobama.com”,專門用於個人競選服務。奧巴馬僱傭了一批數據科學家對選民進行數據分類,然後推送定製後的信息,這些信息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全部都是對奧巴馬有利的信息,最終的結果是奧巴馬成功當選並連任。

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等到特朗普競選時,同樣毫不猶豫的選用了這項技術,而且他比奧巴馬玩的更專業。特朗普僱傭了英國的一家名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政治諮詢公司,說是政治諮詢,其實就是玩大數據影響選民那一套。之所以叫劍橋分析,原因是其創始人是劍橋大學心理系的一位名為科根的研究員。這兄弟在15年的時候玩了一套“雞蛋換手機號”的老把戲:他以免費提供性格測試為藉口,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個小程序,參與者可以獲得一個5美元的現金紅包。外國網友跟咱們社區的老大媽老大爺一樣,一窩蜂的就是搶著參加,最終有32萬人參加了這個性格測試。事實上,科根的這個程序有個“後門”,一旦用戶點開這個程序,就會有個數據爬蟲來爬取用戶的個人數據,比如所在地、性別、年齡、好友等等,科根把從這32萬個人身上爬到的所有數據都保存到了自己的服務器上。

這個時候,就輪到Facebook登場了。玩過人人網的朋友知道,我們的幾乎所有信息都是對好友可見的。Facebook也有類似的策略,一個用戶的信息是默認對他的好友全部公開的,除非他在Facebook中單獨設置了某些信息對好友不可見。正是利用Facebook的這個“缺省”設置,科根把32萬個人的全部好友都爬了個遍,最後收集到了8700萬用戶的信息,相當於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口數量!

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劍橋分析是怎麼“操縱民心”的呢?這時候就用到了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大數據技術會把獲取到的數據按照性別、年齡、種族、興趣愛好、職業專長、政治立場等等上百的維度給每個人建立畫像,然後進行心理分析,找出每個人的興趣點、恐懼點、煽情點,自此,一張大網就佈局完畢了。如果你是一位天主教徒,那麼特朗普團隊將會為你推送他反對墮胎和同性戀的新聞;如果你是一位激進的愛國者,那麼特朗普團隊會為你推送他義憤填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文章;如果你是知識精英,則會為你推送那些把特朗普包裝的比較溫和、理性的文章;對於民主黨的選民,特朗普團隊則會推送希拉里家族的負面消息;對那些容易激動的選民,就推送各種希拉里陰謀論的文章,來煽動他們的情緒。

事實上,特朗普推送的消息,除了部分是捏造的以外,其他則是被精心修飾過的事實,這些信息無一例外,迎合了選民內心的需求,直擊內心最深處的痛點,並且算法會持續推送這類消息,屏蔽相反的信息,為選民營造出一種對特朗普相見恨晚的感覺,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希拉里一敗塗地。

中國的大數據“殺熟”同樣值得警惕

這兩年,各地消協接到不少互聯網公司“殺熟”的投訴,比如17年就有攜程網用戶投訴稱,一間酒店的同樣型號的房間,自己手機上看到的價格比朋友手機上看到的價格貴了大幾十塊,隨後該網友連續搜索了多家攜程上的酒店,發現不少房間價格都存在該現象,一時間,互聯網“殺熟”的討論甚囂塵上。不久,有天貓用戶也爆料類似現象,同樣一個商品,自己的手機打開沒有折扣券,朋友的打開就有;同樣的搜索條件,自己搜索到的都是均價比較高的,而朋友搜到的都是均價比較低的。

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有內部人士透露,大數據“殺熟”其實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大家在購物網站上的每一次消費、每一次點擊、每個商品的瀏覽時間等等都會有記錄,而企業就利用大數據技術為每個用戶進行畫像,然後對消費記錄好的用戶推送均價比較高的商品,反之亦然。記者採訪了攜程相關人士,攜程否認了自己的產品有“千人千價”的情況,後來投訴的網友稱暫時沒有發現之前的情況了。我們願意相信,攜程可能是不小心犯了個低級失誤,而不是真的別有用心。

大數據的使用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2018年,隨著媒體曝光特朗普團隊在2016年利用Facebook信息操縱大選的內幕,英國文化委員會要求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對“洩漏”信息一事給出解釋。隨後,扎克伯格針對此事進行了道歉,承認Facebook的用戶協議部分存在缺陷,並承諾立即整改。因為此事,扎克伯格也經歷了自己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聽證會。

從操縱選舉到價格殺熟,大數據技術的道德邊界在哪裡?

北京市消協在2019年3月對大數據“殺熟”現象進行過調查,當時的報告顯示,飛豬網和去哪兒網存在新老用戶享受優惠不同的情況,對此相關企業稱對新老用戶都會有優惠,不存在“殺熟”。雖然企業口口聲聲說不存在殺熟,但是中消協每年收到的“殺熟”投訴仍然屢創新高,中消協法律與理論研究部主任陳劍:我們反對利用數據採集消費者信息,而後實施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這種做法,應當予以禁止。特別是對於這樣的不公平的一種採取價格歧視、價格欺詐的方法,應該有關政府部門出臺相應的措施予以嚴厲的禁止。

我們應當認識到,任何技術都應該有其道德邊界,技術本身無罪,但是使用技術的人可能犯罪。用戶的數據只能屬於用戶自己,企業採集用戶數據必須遵從有限採集、合法使用的原則。不幸的是,由於違法行為隱蔽、取證難的問題,殺熟”可能仍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