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這麼難?如何做才好?

愛科高智力開發


以物理為例來說明怎樣讓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一個物理規律的發現到內容的表達是以物理概念為支撐的,這樣物理概念往往都顯得很抽象,怎樣講清抽象的物理概念呢?

首先要講清為什麼要引人這個概念,也就是概念的物理意義,這個環節十分重要,要用具體的事、物進行恰當的比喻來形象的描述講解,切記抽象的概念進行抽象的講解,抽象對抽象是越講越抽象,學生就陷入抽象的怪圈。這才是是考驗老師水平高低的。

例如:講功的概念,就得講為什麼要引人功的概念,即功的物理意義(用來量度能量轉化的)。這樣就把做功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貢獻、功勞區別開了,也知道為什麼力和運動方向垂直力不做功(因為力和運動方向垂直沒有能量轉換)。

只有把概念的意義講清了,順理成章就能給概念下定義及表達式了。


王老師高中物理講解


作為老師,經常會跟學生強調“理解”的重要性,“深入理解一個知識點、公式才能回靈活應用”等balabala......。但是,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老師經常只強調了“理解”的重要性,而沒有進一步闡述“如何去理解”,由於個人的學習經歷比較特殊,我的高中理科課程,以及大學大部分的數學課程都是自學完成,再加上自己的記憶力嚴重低於平均水平,所以特別煩“死記硬背”,因此很注意“理解”的作用,通過深入理解,可以大大減少記憶的負擔。在此,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見解。我覺得“理解”的通道主要有兩個:

1. 與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去做關聯和類比:

這一點特別是對於物理的學習更加重要,很多物理的知識點,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初中物理的浮力學習,大家都知道浮力公式是:

但是如果僅僅知道這個公式而不去理解其背後的原理,就很容易出問題,比如,我曾經問我的學生:“請計算大橋的橋墩所受的浮力大小”,學生居然問我橋墩在水下部分的體積是多少,這充分說明學生根本不瞭解浮力公式的來龍去脈。浮力的產生是由於物體各表面(特別是上下表面)的壓強差所導致的壓力差,作為大橋的橋墩,下底面深埋在水裡,上底面也不在水裡,哪裡有壓強差呢,顯然此時的浮力為零。而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多去作一些這樣的實驗,比如扔一塊石蠟塊在水槽裡,並壓緊使其下表面與水槽底部緊密接觸,會發現石蠟不僅不浮起來,反而撈上來還比較費勁,學生的體驗會大大加深,從而避免死套公式情況的發生。

再比如,高中數學中,函數的概念就比較抽象,很多高中生嘴裡天天唸叨函數,但未必能夠正確的說出函數到底是個什麼東東。高中數學裡,函數是從集合的角度進行定義的,更多的體現是一種“對應法則”或者說“數字遊戲的規則”,但在學生眼裡,f(x)=x^2與y=x^2並沒有區別,只是的簡單的字母替換了一下。在實際的授課中,我把函數比喻成一個“數字轉化機”,f( )裡括號就像是一張嘴,往嘴裡放不同的數字,都會根據既定的規則作轉化,比如上面所說的函數,就是把所有放入的數字平方後吐出來,f(2)=4, f(3)=9,同樣,跟人一樣,有的函數不挑食,有的函數就挑食,比如g(x)=1/x,這個函數往它嘴裡放入0這個數字,它就不作轉化了,從而順利的引入定義域的概念。

2. 與以往所學的知識作關聯和類比:

通過與以往的所學的知識作關聯和類比,也可以大大降低新知識的抽象度。比如新高一的學生要學習的集合與集合的關係,其中的“子集”與“真子集”的概念,就可以與以往所學的“小於等於號≤”“大於等於號≥”以及“大於號>”和“小於號

最後,學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想真正的幫助學生降低抽象感,就需要老師多下功夫,對一些概念的解釋多從這兩個角度入手進行解釋,可以有效的降低學生的抽象感,個人拙見,歡迎補充!


青蒿數學


進入高中階段之後,數學、物理、化學學科出現越來越多的抽象概念,如果老師在講解過程中講解的不清楚,學生很難搞清楚這些抽象概念的意義,甚至會出現理解偏差的情況,下面我結合高中物理的教學,談一下如何講解清楚這些物理概念。

選用合適的類比,幫助同學理解抽象概念

老師在理解清楚的基礎上,選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同學理解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比如高一下學期,有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叫做電勢,這是高中階段第一個抽象的無邊無際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惑,很多同學就是從電勢這個概念開始放棄了對高中物理的學習。其實把電勢類比做山峰和山谷是很容易幫助同學理解的,電勢高的地方可以看作山峰,電勢低的地方可以看作山谷,正電荷自發地從高電勢往低電勢的位置運動,就好比水自發的從高處往低處流,像這麼一類比,化繁為簡,先幫助同學們有一個淺層次理解,以後再做進一步的闡釋;

藉助網絡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

老師要學會藉助合適的教學工具。現在的網絡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在講解一些抽象概念的時候,有時候自己的頭腦裡非常清楚,但是語言的描述是蒼白的,這時就可以藉助合適的網絡視頻幫助孩子學習。當然有一些網絡視頻的講解並不準確,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拿來用就可以了。

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一桶水

說到底,抽象概念的講解最考察一個老師的水平。如果一個老師對一個抽象概念理解到10分,他可能只能講出8分,如果一個老師對抽象概念僅瞭解5分,那他就只有照本宣科的能力了。歸根到底,要想學生學得好,老師需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不要僅僅停留在高中階段,要進一步深造,學習的更多,更深,才能給學生帶來更多~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 跟果仁學數學,定期給大家奉獻精品教學資料


果仁老師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這麼難?

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其生理心理發育正處於人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生理上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個子長高、聲音變化等等。在其他陌生人看來,除了一張稚氣的臉龐外,這個時期的學生身高、體型等有很多已經和成年人無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其父輩了。

但是由於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學生這個時候往往還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根本沒有任何的社會生存經驗,因此思想上根本不成熟。名義上已經進入青少年,可是心理上還是童年期。

而人的成長,在這個時間段不只是生理成長,其實思想也在成長,套用教育學心理學裡面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理論:

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

ž1、童年期(小學)

ž(1)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時期。

ž(2)學習開始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 ž

(3)兒童的思維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主要發生在小學四年級開始,即10-11歲)

ž2、少年期(初中)(11、12-14、15青春期、心理斷乳期、危險期) ž

ž(1)半成熟、半幼稚;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矛盾集合。 ž

(2)抽象邏輯思維已佔主導地位、並出現反省思維,但抽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

(3)自我控制力不強。

3、青年初期(高中)

ž(1)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已經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開始出現辯證思維。

ž(2)他們對未來充滿理想,但有時也會出現與生活相脫節的幻想。

ž(3)意志的堅強性與行動的自覺性有了較大的發展。


從以上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可以看出,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智力還不成熟,其思維和記憶方式已經在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但由於習慣的原因,其思維和記憶方式還是受形象記憶影響。在小學裡面,學習的數學公式都是相對簡單的口訣、圖片等前輩教師多年研究的成果,方便小學生記憶的內容。

不過到了初中之後,數理化的公式往往就變得逐漸複雜起來,並且公式與公式之間也互相影響、互相推理、互相論證,這就需要學生們要把公式在記憶的基礎上吃透、理解,並且學會應用。

從以上初中數理化公式中可以看到:知識內容、難度、數量都比小學有了顯著的提高。但現在的教育觀要求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這個就比單純記憶公式難度大了很多。

這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在考學生公式內容的時候學生都能正確表達,但是在考試中往往不能夠考出理想的成績。

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徵針對性教學

那麼,找到問題的原因了,我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教才能讓學生理解的深刻?

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更重要的是現階段我國部分中學生,其心理發展不成熟,正處於直觀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時期,暫時無法全部用抽象邏輯思維去學習數理化的公式、定義、定理,導致理解困難、記憶出現偏差、無法正確熟練運用等。我們就要針對性的去幫助他們儘快的去掌握知識。

要找到好的方法就要從學生心理發展的個體差異先進行分析:學生心理發展是存在個體性差異的,其中包括認知方式差異、智力差異和性格差異等等。

1.認知方式差異簡單來說,有的學生習慣在認知活動中對知識按照自己所偏愛的方式進行加工,比如說同樣是背誦古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們曾經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過測試,其中背誦比較快的學生,他們採用的記憶方式主要為兩種:其中一種是直觀記憶,也就是把這首朗朗上口的古詩快速讀幾遍,憑藉押韻、字數等等達到記憶效果;

另一種是形象記憶,他們是先理解古詩的內容,然後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山水畫,利用畫面中的場景來達到記憶的效果。

以上這兩種方法都能夠達到快速記憶的效果,但是由於認知方式的不同,導致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也就不同。所以教師或家長在教學的時候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方式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對於擅長強化記憶的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當注重教學結構嚴密,邏輯性強。對於擅長形象記憶的學生,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教學結構不要太嚴密、氣氛適當放鬆。

2.智力差異其實不代表智力水平的高低,差異只是影響人們學習過程和獲取只是經驗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聰明早慧、有的孩子大器晚成,這個是智力在時間方面的差異;幼兒園和小學初期許多女孩要比男孩的成績好,這時智力在群體性方面的差異,所以在教育過程中要對自己的孩子或所教學生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然後根據差異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所謂“法無定法”,這個就需要看教師的教學智慧了。

3.性格差異是表示學生對現實的態度、理智、情緒、意志。其差異主要表現為外傾型與內傾型、獨立型與順從型。外向型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人來瘋”,教學氛圍熱烈、學習環境輕鬆、各種事例層出不窮容易使其對某個知識理解的很透徹,但也容易引起他們的發散思維,即“走神”,所以教師應當能把教學過程控制在某個限度內。

部分內傾型學生在學習中喜歡邏輯性強,就像講故事一樣,一步一步向下走,讓自己的思路沉浸在這種邏輯趣味中。教師在對這類學生教學中應當設計好教學思路,讓學生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感。


關於如何提高班級授課中學生抽象邏輯知識掌握速度的思考

以上各種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教學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所以現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國家教育戰略主題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所以在培養人才方面要求: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


從上面我們分析的不同學生類型的教育方式可以看出來,小班額、因材施教是現階段中學生思維方式不同導致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理解速度不同的良好解決方案。

當然,如果能改變傳統班級授課制,將不同類型的學生在不同科目教學中重新編組教學,教師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理解記憶方式不同選擇針對性的備課和教學,相信會有比較良好的效果。不過就目前的環境來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 陶行知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濟寧由學教育


想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先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我們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才成為地球的主宰,從樹上走到草原上,學會了使用火、標槍、製造工具之後,人類又逐步學習了語言、文字、電腦·····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學習呢?它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特徵。

1、學習要從問題或例子中發現答案,並找出規律。

2、要能壓縮信息。例如沒有1:1的地圖。

3、要預測未來。對實踐要有指導作用。

記憶不等於學習,抽象概念無法通過記憶學習

小學學習的唐詩、宋詞、數學乘法口訣、單詞都只是靠記憶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再進行深入的加工的學習。而抽象概念屬於科學的範疇,而科學來源於西方古希臘哲學。你讓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理解抽象概念,的確是有難度。但是,並非沒有方法,方法就是通過例子學習抽象概念。

改變你的大腦聯結才是學習。

抽象概念難在抽象,抽象是來源於具象,所以把高維的知識轉化為低緯度的例子,就可以更好的理解知識。最終的學習一定要通過例子理清問題和答案的關係來重塑大腦聯結。

例子:抽象概念---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

這句話很短,但是包含了很多信息量,例如三角形、內角、度的概念。

當你瞭解這三個基本概念,需要借用圖形法理解這一概念如下圖。

運用不同的例子學習抽象的概念、運用分解抽象概念,也就是把一個抽象概念分解為更多的細小的概念分別理解組合都是比較好的辦法。


愛科高智力開發



因為大腦不喜歡抽象的事物,大腦更傾向於選擇具體的事物。

我們可以多找一些實例來幫助我們理解。

另外要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為。能舉一反三。

那麼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就要科學性地多作練習。重複性練習會加深大腦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能對抽象概念更好地理解。


問劍


小糖為您解答“為什麼學生不好理解抽象概念”

1,首先抽象概念本來就是一個很難理解的內容,學生理解不了是很正常的。更何況孩子在小時候腦部發育還不完善,所以理解肯定更加困難。這一點我們不用擔心,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總會理解的。

2,如果想讓孩子們快速理解,方法還是有的,接下來小糖慢慢為您解答。首先初次接觸抽象,可以先從實像過度過去,讓孩子有一個理解的過程,這樣更好理解。其次,老師可以在黑板上適當畫一些立體圖或者使用課件,讓孩子接受立體。最後,鍛鍊孩子們的抽象能力就可以了。



這就是小糖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水小果小糖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一個綜合能力的提升,因為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而整體提升以後的這個效果呈現,就類似於我們現在還活著這個事實,表象上很簡單,其實有多方面的因素交織,各種因素綜合促進產生的效果。

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很難,首先說明理解力有很大程度不足,而理解力的好壞,卻和自身整體狀況有關係,下面我們先把這些問題分類討論。

1.文科知識水平不足。雖然說表面上抽象概念這些問題,好像是和文科關係不大,實際上只要涉及理解力的相關問題,必定和文科水平有很大關係,如果文科學得好,那就能把理科方面的問題相對來說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可以不會做一道理科題目但是我們任何人都能通常這道題的文字部分至少是理解一些題目要求到底是什麼。

2.理科基礎掌握的遠遠不夠。理科基礎不紮實的時候,就算是文科功底很好,同樣也是無法實現達到解題的目標,這就說明理科的基礎不紮實,我們不管學習什麼內容才,假設已經學到第三課了,那就說明前面第一課或第二課肯定都應該學懂才是,雖然教材上前後課程可能一些題型大多數情況下都關聯不大,實際上專家老師們編寫教材的時候,都是有根據難易程度先後編排,可能前面一點點的知識沒有透徹學懂,到了後面就會把自己阻攔無法前進,因此出現了不能懂得理科題目的時候,肯定是前面某些環節沒有學懂。

3.自己某些方面比較欠缺。比如說有些人天性比較遲鈍,若是這樣的話,相比於某些反應快的同學來說,肯定是學習效率會低很多,若是這種情況,只能是笨鳥先飛自己努力,那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補上自己反應慢落下的課程。雖然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因素影響整體學習狀況還是比較小,只能是說同樣的知識點學習速度

可能略微慢一些。

現在重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具體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必須補齊之前文科理科沒有掌握的所有知識點,如果不知道哪裡有欠缺,就需要自己找到問題,這個找到問題的過程,對於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第二,養成任何知識的學習,一定要結合現實生活中或各類難題解答上多下功夫,就是說我們學習任何類型的新知識,都絕不能僅僅限於現在記住這個層面,還應該儘量的如同套公式那樣,各種需要這個公式解答的題目,都應該最大限度的搞透徹,這就需要儘量的做各種題,唯有解題多了才能磨鍊出來相對快速的理解能力,同時才能實現最大限度把相應程度的所有相關題目都會做,這是長期練習的過程,無法任何形式作假,總的來說是攻克的難題越多自己的反應越快。

第三,在學習理科的時候,絕不是說文科就毫無用處,同時也人應該把文科學好,也需要適當的多看一些文科方面的書,比如說寫作文好像是和數理化解題毫無關係,實質上根本上還是有很大關係,試想一下,練習寫作文的過程,是不是也動用了大量的知識儲備,而這些知識根據需要寫到文章裡面,同樣能帶給自己對於相關知識的再一次深化理解和提升認識,否則又怎麼可能把文章寫好呢?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綜合性整體提升自己,學習任何科目的時候,都必須認真學習,絕不能有偏科情況長期持續,極可能就是在某個知識點學習上,出現了一些滯後,說不定在某一個時刻,就會影響到相關學科或相關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

今天可能提到的問題原因,或者解決問題的具體途徑,也許會有某些內容的遺漏,但是現在已經提到的幾個方面,如果整體有進步,必定促進其他很多問題出現一定程度的解決,或者因為有了這些方面的實質提升,其他某些問題就化解了然後根本不會再出現。

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有參考價值,請您為我點贊,若是您希望收到關於我的更多訊息,請您千萬記得一定要關注我。謝謝您!


聖蓮學堂


抽象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再學高中數學的時候,會遇到很多抽象而難以理解的理論,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在於語文上面做功夫,特別是在說明文裡面的下定義,一定要好好學語文。要不然,許多理論,你根本看不懂╯▂╰。很多人問我怎麼提高這個抽象思維。我只能給你推薦一個方法,那就是讀非常難得,足足你裡面有很多很難以理解而抽象的理論,你如果能夠讀這方面的書呢?也許對對抽象思維非常大的工作,而且我推薦一本書叫從0到無窮大


塬鈴


舉例。

微分在數學中的定義:由函數B=f(A),得到A、B兩個數集,在A中當dx靠近自己時,函數在dx處的極限叫作函數在dx處的微分。

這裡使用了 函數 數集 dx 靠近自己 極值 等五個概念。每個子概念中又含有 更多的 子概念。

如果只是用一個 形象 的事物向學生 做比喻 式的講解。那麼學生只能是 記住公式。。。照搬照抄地應用。畢業只能是《工程師》。

由於所有數學,物理學的概念都是翻譯過來的。鑑於我們象形文字和單音節發聲的限制。翻譯過來形成的 詞彙,很難不受原來字義的影響。加上我們的教學又以“應用” “解題”為中心。致使 我們好多人對那些“抽象概念”難以理解。

根本的出路是 從理解 《1》開始。從會用《公理》開始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