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近日,由尹正,黃曉明,佘詩曼主演的民國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開播,劇還未播,尹正的戲曲扮相就登上了熱搜,網友紛紛表示他的扮相很有韻味。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之一,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受眾群體非常廣泛,小到十幾歲,大到其八十歲,走在一些小巷子裡還經常能夠聽見有人在哼京劇的調調。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原本不是一個獨立的劇種,它是由原本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進入北京之後,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種集大成的劇種。它兼有漢調,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最終形成了京劇的獨立形態。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的現代化演變可以從與電影,與電視劇,與文學,與音樂四個角度切入。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電影是中國京劇與電影藝術相結合的一種電影類型,我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就是根據京劇名家譚鑫培同名摺子戲記錄而成,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也是根據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同名京劇整理改編而成。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京劇電影發展還是非常快速的,如1954年《武松》、1955年的《洛神》、1958年的《望江亭》等等。文革結束後,京劇電影迎來了第二個創作高峰,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京劇電影《白蛇傳》、《紅娘》等等,這些作品通過新編或改編對傳統的文藝作品進行了改動,也得到了民眾的喜愛。除了比較保守的改編之外,還有一些電影的主題和技法比較新穎,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體驗與薰陶,比如《李慧娘》中的鬼戲處理、《白蛇傳》中的神話情節等。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但是由於戲曲電影本身的市場盈利價值不高,90年代以後,戲曲電影數量銳減。但是在近些年興起的國潮熱當中,京劇電影又強勢迴歸了。2011年7月,中央啟動了“中國電影工程”,大力扶持京劇電影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現在還膾炙人口的《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龍鳳呈祥》等作品,尤其是《霸王別姬》,它是中國首部全程 3D實拍的京劇電影,全片採用杜比全景聲技術,完成了 傳統舞臺戲曲藝術的視覺革新。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和電視劇的結合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一個是劇中京劇人物的插入,比如《張國榮》,《梅蘭芳》這樣的原本主人公就是京劇人物的,也有作為電視劇的情節插曲出現的,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皇上經常要看戲,就會叫來戲班子,這是比較直接的插入了。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當做片頭片尾曲或者插曲插入,比較有代表的是《大宅門》,本身這部劇出來的時候也正是京劇盛行、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劇中的背景音樂和片尾主題曲,更是大量運用了京劇打擊樂與管絃樂和一些完整的京劇曲牌,還有京劇獨有的 伴奏樂器京胡,也經常在劇中出現。《都挺好》中輕鬆愉悅的片段出現時,就會出現京腔的小調,也增加了電視劇的韻味。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不過由於電視劇和京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目前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京劇電視劇,絕大多數都是以電視情節為主,京劇為輔的形式出現。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與文學,可以分成兩條路線。一個是話本小說中對於京劇的記載,通過娛樂休閒的方式傳播京劇,另一種是通過京劇劇本這種專業的形式進行傳播。

從第一條路線來看,對於京劇的記載又分為引述和點評,前者是在一些筆記小說裡面引用一些京劇的片段,這種較為輕鬆不嚴肅,至於真假也無需考證,後者的點評一定是建立在真實劇目的前提之下,相比於前者真實性和可信性更強一些,比如明清兩代的李贄、金聖嘆關於 《西廂記》的評點、明代祁彪佳效仿鍾嶸《詩品》 及此後眾多的詩詞品評著作等等。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劇本富含文學氣息,其韻白頗具古典形式之美,劇本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古典詩詞、典故、神話各種文學形式交雜,表現手法也是充溢著隱喻、暗指,不過正因為如此,也限制了京劇的國際化傳播,由於中國語言和京劇藝術的獨特性,很多念詞在傳播翻譯的過程中被曲解,從而喪失了它原本的意味。

而對於京劇的文學研究,一直到王國維 《宋元戲曲考》 問世,才算是有了較為規範的學術化表達。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唱腔是京劇音樂的中心,它不僅是區別於其他劇種的主要標誌,也是區分京劇中不同藝術流派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樂器伴奏,可以稱之為念白,唸白同樣也是京劇音樂的一個部分。京劇本身具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音樂體系,有它獨有的伴奏樂器,而且它的調子非常有特色的,無論你在什麼情況下聽見,哪怕你聽不懂,都能夠分辨出,它屬於京劇。

京劇也有一些和現代音樂的共性,比如都有樂隊,不過京劇裡面不叫樂隊,叫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是京劇樂隊中的管、絃樂的總稱。文場包括京胡(即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絃)等弦牙樂器;笛子、笙、嗩吶、海笛子(即小喇叭)、挑子等管樂器。武場是京劇樂隊中打擊樂的總稱,它的樂器包括單皮鼓、檀板、大鑼、鐃鈸、小鑼。京劇也分為派別,和現代音樂的樂種一樣,按照旦角它分為梅程荀尚四大派別,每一個派別的曲風都是不一樣的。

《鬢邊不是海棠紅》:京劇不同形式的現代化演變

京劇和現代音樂也在逐漸地融合,很多現代歌曲中也開始加入了京腔,比如《北京一夜》就有非常濃厚的戲曲元素在裡面,還有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還有老少都熟知的《唱臉譜》,這些都在用現代音樂的方式為京劇進行了大眾化的普及。

現代,京劇的復興也變成了一種趨勢,無論是哪個領域我們都能夠看見它的身影,無論是電影電視劇也好,還是文學音樂也好,正是由於這些多樣化的傳播才讓它被更多人喜愛和熟知,也正是如此,國粹才能更好地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