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大多年輕夫婦看似給父輩們生一孫子,實則是給父輩們生了一“么兒”,這現象該怎麼看?

香草的天空46


有些家庭確實是這樣的。老人帶孩子分兩種現象,被動接受和主動接受。

主動接受:

有的老人生活中沒有什麼業餘愛好,精神比較空虛,用帶孩子來填補晚年的這種空虛感。

有的老人不撒手是不放心,不相信年輕的父母可以帶好孩子。什麼事都愛一手包辦,一手包辦了自己的孩子,還要一手包辦孫子。

被動接受:

有的老人是沒有辦法,必須要帶。兒子媳婦或是女兒女婿要上班,請保姆開銷又大,也不放心,被動的放棄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甚至有的年輕父母認為帶孩子就是老人的義務。網上還出現了,“不幫忙帶孩子,也不給養老”、“公公婆婆不幫忙帶孩子,我要給他們養老嗎?”的言論。

種種原因,促使成了《現在大多數年輕夫婦看似給父輩們生一孫子,實則是給父輩們生了一“么兒”》這種現象,也是一種不好現象。


講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的表姑媽一家,我表姑媽就是什麼事都喜歡一手包辦的例子。孫子一生下來就是她老人家一手帶著,帶著睡、帶著玩、帶著吃,好像是她生的么兒一樣,媳婦真的就生一下。

主要是不放心,怕小倆口帶不好。其實這就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通病,大包大攬病。

其實帶孩子本來就應該是年輕父母所經歷的事,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可很多老人剝奪了這種權利, 以為是為孩子們好。但年輕父母不經歷這種帶孩子的苦與累,又怎能瞭解父母把他們帶這麼大的不容易呢?

瞭解不了,也不能很好的孝順,到時候也會埋怨自己養了個白眼狼,殊不知病因在於自己。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單親母親的家庭。孩子還小,沒有辦法,必需要自己的媽媽幫忙帶。孩子外婆其實是一個老年生活很豐富的人,跳舞、旅遊等節目安排的豐富多彩。

女兒請求,沒有辦法,當然也是心疼女兒,一手把孩子帶著。

當然這種單親家庭例外,可以理解。

如果不是老人要求,生下孩子強迫老人帶的話,於誰都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年輕父母沒有權利讓老人放棄她們的晚年生活,於孩子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任何愛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



而現在年輕父母認為生活壓力大,自己要去上班掙錢,孩子丟給老人帶。老人認為現在生活壓力大,年輕一輩們要去上班掙錢,自己主動把孩子接過來帶。

最後有理的也讓老人帶,沒理的也讓老人帶,空虛寂寞的上趕著帶。沒想法的老人順應在這種社會潮流,有想法的老人被迫順應這種社會潮流,慢慢形成了老人帶孩子的這種社會現象。

改變這種現象,還需提高年輕父母的責任心,豐富老年人老年生活,減輕社會生存壓力做起。

你們說呢~


木子淺言


問主,你只看到,給兒子女兒們看孫輩的父母了;你怎麼沒看到,其實60%的父母,根本不會給兒女看孩子呢,他們只有一句話:誰生的誰帶,我不管。不僅不管,也不會出錢。

現在五六十歲的爺輩,想得可開了。而且,老臉也比較厚:反正就是,兒子女兒有事,不要找我,我不幫忙。但我老了,你必須管我,我生的你。幫你看孩子,不是法定義務;但你贍養我,是你法定義務。

這麼講吧,60%的老人,面對兒女,只講法律,不講人情,也不講道德。

我認為,這就是雙向了。人老了,享受天倫之子,幫子女看一下孩子,這無可厚非。因為,現在我國,夫妻雙方,如果只有一個人上班,別說一家四口,就是一家三口,連飯也吃不飽。

不上班看孩子,沒錢吃飯;上班呢,沒人看孩子。這是60%年輕夫婦的大問題,所以,很多人,乾脆不生了。或者,最多生一個,委屈幾年,再生二胎,想都不要想。

所以,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不要整天抱怨,看孩子了。我告訴你,事實上是,大部分老人,根本不幫兒女看孩子。

這也是生育率直線下降,人口出生由高峰3000萬,降到現在不到1500萬的最根本原因。

你生得起,看不起,管不起。回家看孩子,沒錢吃飯;上班賺錢,沒人看孩子。

老人們,應該反思,別整天扯淡給兒子女兒看孩子了;現在,給兒子女兒看孩子的老人,只是少數;大部分,跳廣場舞、旅遊、打麻將去了。


董江波


這種現象一是怪年輕人偷懶,二就是怪爺爺奶奶一直不放手吧!這是個雙向的事情。
像我知道的老鄰居,兒子那年給他生了個孫子,這下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可是太開心了,開心得以致於就開始一切包辦了。

從生下來,兩邊老人就搶著帶孩子,包括孩子的一切,吃喝拉撒睡,老人一切包辦了,就連上網買小孩子衣服、買童車之類的,他們無一不包辦。

那小兩口呢,真就是借她肚子生了個孩子,現在孩子已經開始學走路了,兩邊老人搶著扶孩子,小兩口就躺在床上玩手機。乾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誰送了禮物或紅包來,小倆口毫不客氣就收了起來。

雙方老人閒到什麼程度呢,小倆口去爺爺奶奶家,姥姥姥爺就跟著去,小兩口去姥姥姥爺家呢,爺爺奶奶又跟著去,一分鐘都離不開。

小倆口後來自己去住自己的新房了,雙方老人異口同聲地讓他們把孩子留下。

小兩口閒得沒事,都已經準備生二胎了。

這種情況,我感覺老人的責任更大,他們“搶著”帶孩子,可不就跟個老兒子一樣?
要我說,也是老人自己作的吧。導致最後想放手也放不開了,粘手裡了


Longsuixinyuan


這句話說的很對,我孫女出生那年我五十歲,孩子生下來七天就跟我睡,過了百天兒子兒媳婦兒就出去做生意,在孩子一歲半時兩個人離婚了。我帶孩子出去玩,別人都以為是二胎,她在外人面前喊我媽媽,在家喊奶奶。也沒有人教她,不知道孩子為什麼這樣,後來我想這麼小的孩子也懂得自尊心嗎?現在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這幾年我即是奶奶,也是媽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學習輔導,每天接送都是我一個人,真的就像是二胎,與她的父母無關。


手機用戶62076517753


確實是這麼一回事,現在多數年輕人生了孩子,並沒有打亂他們的生活節奏,想幹嘛幹嘛,反而是把做奶奶的累的夠嗆。

這種現象出現在60後70後和他們的孩子身上之間形成的,一代是吃過苦的人,一代是沒怎麼吃苦的人。多數年輕人有了寶寶後手忙腳亂,沒有照料的經驗,只好搬來孃親幫忙,做長輩們的一來喜得孫子,忙裡忙外。二來心疼子女 ,也能給兒媳婦減少壓力。

在街上和小區裡經常看到一些奶奶推著童車帶孫子,是很平常的事。如果有的長輩愛旅遊或者打麻將,不去幫忙照顧,兒子媳婦肯定會抱怨,外人也多多少少會有些閒言碎語。好像帶孫子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帶有點說不過去。

這個時候,聰明的兒媳婦就開始放手了 ,該上班上班 ,想上哪兒玩哪兒去玩 。做奶奶的卻是一天到晚忙上忙下,與其說是帶孫子 ,不如說又給她們生了一個么兒。所以 ,很多長輩們這樣開玩笑 ,不是全無道理。


大浪淘沙沙淘沙


題目讓我笑了三天,為父母生兒子,不是要父母給你養兒子吧,不是在變著法子啃老嗎?你能養父母時,父母已年過六十,你兒子能養父母時,他們已年過九十,這個年齡人的生日,又有90%已成忌日。也就是說,他們畢生的時間金錢全給了你們,可最後什麼也得不到,這就是你所說的為父母生個兒子。


手機用戶69216730310


現大多年輕夫婦看似給父輩們生一孫子,實則是給父輩們生了一“么兒”。我覺得這現象其實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我們知道,中國一個刻在骨子裡的傳統,就是父輩們總把孫兒看做自己血脈的延伸,香火的延續。一個家庭的人丁興旺,生活紅火,是一個家族的盛事。這個盛事也只能由兒孫們來完成。因此,盼著孩子們成婚,盼著孫子們誕生。一旦夢想成真,自然視若珍寶。況且,老人們還把兒孫繞膝,四代同堂當做天倫之樂來享受。不過,以前的老人們享受的天倫之樂,一般也就是含飴弄孫而已,對孫輩們的養育還是以他們的父母為主,畢竟,當父母的年輕力壯,精力充沛,祖輩們一般也就是協助一下。

到了現在,似乎一切有了變化。本來呢,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隔輩親也是愛幼的使然。然而,現在的“隔輩親”似乎進入了一個怪圈,祖輩們彷彿在帶倆大一小(兒子兒媳+孫子或是女兒女婿+外孫),難怪有人說是年輕夫婦們看似給父輩們生一孫子,實則是給父輩們生了一“么兒”。

其實,新一代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大多是50後65後。他們的年輕時代吃了太多的苦,自己有了孩子後,生怕孩子們再受自己受過的苦,就全方位的把孩子們照顧的妥妥帖帖週週到到。甚至孩子們結婚生娃了,仍是全身心的操勞,生怕孩子們受半點壓力吃半點苦。他們生活的真是沒有自我,說他們是兒孫們的“孺子牛”一點都不為過。

這新一代的奶爸奶媽們呢,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當慣了“皇帝”,當慣了“太陽”,習慣了家人圍著自己轉,生了孩子也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當起了甩手掌櫃,甚至連小家三口的伙食費用都不出。他們把這一切看成理所當然。

我總覺得這種現象是祖輩們越俎代庖了。再這麼下去,只能是苦了自己害了孩子們。

畢竟,兩代人接受的教育不同,面對今天信息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老一輩的反應還是偏遲鈍的,隔代教養勢必會耽誤了新一代接受新文化新信息。再就是,老一輩在家庭裡什麼都包做完了,子輩們什麼都不管,也不懂管。下班回到家,除了上網就曉得刷手機,等著父母把飯菜端上桌,真真造就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一代,打造成了不懂得家庭擔當的“家長”,養成了長不大的“巨嬰”。

所以,建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釋放自我,下放“權利”,給孩子們一個成長的空間;建議寶爸寶媽們“放過”父母,拾起自己的擔當。

當然,在寶爸寶媽們忙得兩頭顧不上的情況下,也不反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適當幫一把,但絕不能事無鉅細一把抓。



且留殘荷聽風雨


我家房戶兩口子50左右,領一個7歲的孫子,自己開玩笑說是自己的二胎,因為兒子離婚了,新娶的媳婦兒懷孕了,孩子只能跟爺爺奶奶了。


四嫂63647869


現在年輕人想輕鬆,孩子一出生,就成父母的事了,另外一些年輕人怕吃苦,沒責任心


茶餘飯後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2400003b46c5678bf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