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作者/安小早

排版/豆丁媽


“用For循環,裡面可以套一個while循環,要循環3次,為什麼呢?看看裡面while循環的條件........”

這是來自上海的一名8歲小男孩的編程教學。

有網友說:這個小朋友比我上了4年計算機專業的都強。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今年8歲的小學生vita君,已經是一名小程序員了。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會好幾種編程語言,Swift、Scratch、C++都可以熟練應用。前段時間庫克還在微博上為他慶生。

自己錄製了Swift編程課,播放量已超過了110萬。

孩子爸爸說,兒子自己很喜歡編程,沒事就會自己搗鼓。一次,回家後,兒子告訴他,他已經將代碼都重寫了一遍,爸爸看後發現,兒子居然寫得都沒錯。

現在會的這幾種編程方法,都是他自己要求學的。

對於他的未來,爸爸表示,不會規劃孩子的人生,只會給他適當的指引,未來的發展方向,需要自己去思考。

不禁要給Vita的爸爸的教育方式點個贊!

最好的教育不是幫他鋪好一條康莊大道,而是讓他自己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目標。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未來,有內驅力的孩子,才更容易立足於競爭激烈的社會。命運,對於主動學習的孩子,也是從不會吝嗇。

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是內驅力?

內驅力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的說,內驅力就是要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在外界的迫使下無奈的去做。

那些擁有內驅力的孩子到底贏在哪裡呢?


01


擁有內驅力的孩子

都有點“狠心”


李依依,這個身高比乒乓球檯也高不了多少的小姑娘,最近感動了很多網友。

因為被教練訓斥,撇著嘴準備發球的她,被責令站到一邊去,背對球檯,調整好狀態再回來打球。

身體的辛苦和心理的委屈,瞬間讓這個小姑娘流淚了。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努力調整自己,擦掉最後一滴淚後,轉過身的小依依眼神中又恢復了堅毅神情。

即使在候場,也沒忘揮著球拍,挪著步伐,積極的訓練著。

從4歲半開始,一週訓練5到6次。而同齡的很多孩子,有的在父母懷裡撒著嬌,有的在遊樂場中撒著歡兒。

有網友笑稱,她像極了小時候的福原愛。而她自己也表示,未來的目標是世界冠軍。

她的教練說:“打乒乓球其實是一件和枯燥的事,因為有很多基礎的東西要反覆訓練,而李依依之所以優秀,就是因為她很有韌勁。”

一週訓練5到6天,累不累?

累!

訓練苦不苦?

也苦!

但是再苦再累,她都堅持下來了,可見這個不到6歲小姑娘對自己有多“狠心”。

而擁有內驅力的孩子,對自己都有點狠心。

因為能對自己狠下心來的人,都有著執著的信念超強的行動力,而這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川大一個寢室6人獲得包括北大、浙大等名校的15個offer, 5人保研1人出國。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這群“學霸”,無一不對自己都有著高標準的要求,泡在實驗室和圖書館是常態,而且他們不光成績優秀,每個人都有自己興趣愛好,堅決不做讀死書的書呆子。

每個成功的人有一百種努力,而失敗的人卻有一萬種藉口。

清華學霸的一張計劃表,讓很多人都震驚了。凌晨1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6點40 分開始學習。每一項計劃都是精確到分鐘。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如果沒有強大的內驅力,一般人很難做到這樣。

所以那些所謂的學霸和成功人士,很大意義上,就是比普通人對自己更“狠心”一些,為了目標,可以心甘情願的“折磨”自己。

而成功的背後,過程從來都不是舒舒服服的。

對自己“心狠”只是過程,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目標。


02


擁有內驅力的孩子

都目標明確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兒子12歲的時候,帶著他去攀登了乞力馬扎羅山(該山允許的最小登山年齡為12歲),這座山脈海拔5000多米,有著“非洲屋脊”之稱。

爬的過程並不順利,能量棒被凍成冰塊,途中還出現了兩次肌糖原耗盡,可以說是險象環生了。

但孩子仍然堅持登頂。

後來她問兒子:在發現能量棒結冰的那一刻,你為什麼仍然堅持登頂,而不是趕緊下山?

孩子答道:“我們跑了那麼遠,不就是為了登頂這個目標嗎?

有目標的指引和內驅力的驅動,讓他完成了看似不可思議的挑戰。

如果說自律是內驅力的動力,那麼目標就是內驅力的引航燈。沒有目標的動力,是盲目且徒勞的。

前段時間,衡水中學又雙叒上了熱搜。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一群高中的孩子,在食堂排隊打飯的空隙中還看著書,揹著單詞,分秒必爭,分秒不讓。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一位衡水中學畢業的網友評論道:“這些都是事實,而且絕對都是自願的,沒有人逼我們。”

你也許不知,衡中去年文、理科一本上線率達93%,清華北大從該校共錄取214人,為全國錄取人數最多的高中。

衡中能取得這樣傲人的成績,正是這些孩子心中都有明確的目標和強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在每天5點的清晨,開始學習,不畏嚴寒酷暑,只為心願達成。

美國作家查爾斯諾布爾曾說過:“有了長遠的目標,才不會因為暫時的挫折而沮喪。”

就像有目標的攀登,才不會被途中的困難所打倒,有目標的學習,才能讓自己的奮鬥更有意義。

有目標的內驅力,方向更明確,信念也更堅定!


03


父母的終極使命是

點燃孩子的內驅力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也終將成為他們自己的事情。作為父母,我們教給孩子的不應只侷限於知識本身,更應該交給他們獲得知識的願望、動力、能力還有方法。

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呢?


1. 引導孩子通過興趣找到自己的目標

《開學第一課》中,科學實驗研究出無殼孵化小雞,勾起很多孩子的興趣。如果孩子真能通過自己的小手實驗孵出小雞,對他們來說,既創造了生命,感受生命的奇妙,又讓他們成就感爆增,進而引起對更多科學的興趣。

這樣的成就感和好奇心就形成最初的內驅力,驅動孩子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在興趣的驅使下,逐漸找到自己的奮鬥目標。

家長老師還需做好引導和輔助,及時糾偏,幫助孩子通過自己的興趣找到奮鬥的目標。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2. 給孩子正向的肯定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1968年在一所學校隨機挑選若干名學生,並告訴老師這些孩子是最有發展前途的,八個月後他對該所學校進行復試,發現凡是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有大幅提高,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對孩子抱有積極的期許,且有意無意的通過態度、表情給與讚許,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因你態度的變化給你積極的反饋,如此反覆循環,他就會朝著期望的方向靠攏,讓期望變成現實。

及時肯定孩子,不光是建立他們的自信,更有助於他們對自己行為的一個正向反饋,相信自己一定成功,就沒有什麼事能打敗他。


3. 幫孩子建立難度適中的目標並設期限

我家孩子開始寫字時,作業量略大,第一天,她還努力的寫著,但確實用時很長,到了第三天,就直接放棄,說媽媽:“你佈置的作業太多,手都疼死了,再也不想寫了!”

看到這樣的情況,諮詢同齡小孩家長後,減少了作業量,但規定了完成時間。半小時之內完成並保證質量,爸爸就可以陪她玩一局飛行棋或做一個科學小實驗。

一看少寫很多,完成之後還能玩她最喜歡的遊戲,她又恢復了信心。現在每天都能很快的完成作業。

幫孩子建立難度適宜的目標,既不會讓他覺得太簡單,失去挑戰性,也不會因為太難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而給目標設期限,才有完成的緊迫感,讓孩子避免養成拖拉的習慣。

只有心裡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才算完成了成長的終極目標。

成長,本身就是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內驅力就像根小皮鞭,在你懈怠、懶惰的時候給你動力和激情。

人生路漫漫,願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

2020,我們一起共勉。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起跑線,而是這項能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