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描述糟粕行為“盜墓”違背民族美德,為何會流行且少有批評呢?

澹臺求凰


題主提出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您是沒有看透《盜墓筆記》這部小說。


不可否認單從“盜墓”這個行為上來說,我很贊同您說的這是違背名族美德的。《盜墓筆記》雖然書名看上去就是講盜墓的那些是,而且書中也的確從始至終都貫穿這這樣的行為。

三叔用這些虛構故事,實際上是要告訴我們人心難測,揭露的是慾望是怎麼都滿足不了的。小說中也不乏對友情,親情,愛情的描寫。



作為一名十分愛好《盜墓筆記》的書迷,我想在這裡多說幾句。

我只從這部小說本身說起。

《盜墓筆記》不能單純的理解為“那些年盜墓的那些事”,實際上小說中最主要的一條脈絡是在講“長生”的故事。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從古至今,沒有人可以杜絕長生的誘惑,尤其是在古代的君王身上體現的最明顯。

吳邪,張起靈他們幾次下墓的經歷,逐漸串聯起三千年的漫長時間裡,形形色色追求長生的人的故事。

從西王母,周穆王到魯殤王,鐵面生,再到汪臧海,萬奴王,最後到裘德考。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長生,為了這個渺茫的目的耗費了數不盡的人力,物力,財力……

周穆王想要連同身體和意識都保存,所以他吃下屍蟞丹鑽進玉俑,萬奴王選擇的是共生,汪臧海選擇的是保存記憶永存。

在過去的時代,人是有明確的三六九等分類的,無一例外這些能夠用處這些手段追求長生的人都屬於上層階級。



《盜墓筆記》明面的故事線發生在吳邪他們這個年代。

時代進步,人的思想也在發生變化,到了他們這個時代,不是所有人都追求長生。

書中有幾股勢力,他們的目的也都不一樣。

有依然追求長生的裘德考和“它”,有想要反抗命運的吳邪和小花,還有張起靈處於中立的張家。

這幾方勢力的衝突,交織和矛盾,才是故事背後最精彩的地方,而不是一群人在古墓穿梭的所見所聞。

張起靈穿梭於各個古墓,為的是找尋丟失的記憶,吳邪是想弄明白真相,老九門的人是想要反抗命運,裘德考和“它”是妄圖得到長生……

這也是這些盜墓的人和現實中最大的差別,他們無一例外都不把盜墓的行為當成是斂財的一種手段。

當然老九門就是靠下墓發展起來的,不能否認這的確不是一門正當的生意,是違背道德的甚至是違法的。

這一點我保持批判的態度。



不過《盜墓筆記》從根本上來只是一部小說,並非記實性文學。

裡面的故事我們也都清楚是作者虛構的,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

對待文學作品我們應當秉持包容的態度,理性的看待其中的情節,不要過分的沉迷。

黑暗和光明用是對立存在的,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盜墓筆記》中最後吳邪和張起靈無疑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的,這是好的方向。

哪怕是從這一點上來說,我也不認為《盜墓筆記》這部小說需要去抱著批判性的態度去對待。

而小說的流行恰好說明,作品的受眾是接受的,既然有這麼多人接受這部小說,也可以說明它是經過大眾檢驗的,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再說一句,把小說迴歸小說,千萬別把小說和現實混淆。單從故事本身來講,《盜墓筆記》很精彩,不是嗎?


浪子與俠客


大前提

首先,我注意到您的問題當中用了“描述”一詞,而不是“宣揚”或者“鼓吹”一詞。這個就很能說明問題。

文化作品的出現是為了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不同題材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生很短,我們雖然不能過百味人生,但我們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品大千世界。

“盜墓”類文學題材不單單是在描述盜墓行為,它還涵蓋了哲學,易經,數術,地理,考古等等學科。它是一個綜合體的存在。文學作品靈感來自於生活,且高於生活。

再者

對於普通人來講,“盜墓”是一個很遙遠的話題。很少有人能接觸的到,所以,普通人的好奇心就比較重。人都有獵奇心理,對於盜墓題材的文學作品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也就不奇怪了。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注意這個例子不恰當,如有違規還請平臺諒解!)

中華民族近代史是一部血淚史,其中包含了孱弱,被凌辱,被侵略,被踐踏,也包含了不屈,無畏,抗爭,勝利。這些對於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就像是聽故事。我們不知道當時列強的霸道,不清楚日本人的無恥,不能體會當時國人的煎熬,不懂得戰場上戰士們浴血奮戰的艱辛……

這類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也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傳播。這段苦難史有些人不願意面對就可以無視它的存在嗎?不可以。所以,才誕生了無數的“抗日神劇”,雖然有些人知道是“神劇”,但還是看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

最後

當下的時代,是個文化大包容的時代,我們允許有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同時存在,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希望、


東山論道


《盜墓筆記》的流行,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這一點不壘述,可謂時勢造英雄,天時也!

二、取決於大眾的獵奇心理。70後、80後們是伴隨著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成長起來的,回想一下,在大家的武俠夢、紅顏夢中是不是有很多是因為好奇引起的?“好奇害死貓”,雖然盜墓、玄幻、風水等不是社會發展、科學發展所倡導的,但這些在民間存在且及其神秘的行當,被人用小說的形式揭露了出來,也就滿足了人們廣泛的獵奇心理,特別是倍受年青一代的追捧。

三、作者確實很會講故事。不得不承認,作者南派三叔在講故事方面確實很有天賦,或者說非常用心,雖然是平鋪直述地講故事,少有傳統文學作品裡的各種方法,但因為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對話詼諧幽默,讓它成為盜墓類小說的開創者,後來者也難有企及。


牧藝雕刻


我覺得無非就兩點——現實和虛幻的完美結合,對於一個有著5000多年曆史的古國來說,古墓對於各個朝代的君王將相而言都是切實存在的。

而妖魔鬼怪我覺得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是帶有一定什麼色彩的,兩想一結合再加上南派三叔蒼勁的文筆自然一切都顯得那麼的水到渠成!


濃縮影視劇


古墓對於大眾來說都是神秘的,未知的。人們對神秘的未知的東西有著天然的渴望。大家都是在傳說裡,故事裡,細枝末節的瞭解一些,但是不夠全面,很多人都渴望對這個神秘的未知領域有個全面瞭解,滿足心裡的好奇之心。《盜墓筆記》綜合所有系統性的以事實、傳說、傳統為營養,創作了一部大劇,來滿足人們都古墓,對傳統的探知慾望!


阡陌有故知


中華民族傳承的斷層,古代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掌握在帝王,諸侯手中,這些人死了,甚至會帶入墓中,不在流傳。

人們天生對神秘的東西保持好奇,渴望探索。

《盜墓筆記》用一個故事將所有的風水,八卦,傳說,地域,聯繫起來,引人無限遐想,扣人心絃。


心心心心陽


滿足大眾好奇心,而且有的人就喜歡恐怖小說。兩者加一起,文筆又不那麼差,就爆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