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美國遲遲未參戰,參戰前在忙什麼?

不煙不酒只溜狗的小散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期間,隨著法西斯國家相繼參戰,由納粹德國發動的歐洲戰爭逐漸演變成了囊括全世界的戰火!亞洲和歐洲在鋼鐵巨獸的滾滾洪流中,疲於應付,狼狽不堪!


那麼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撈取了無數資本的美國在忙什麼呢?

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獨處美洲大陸,周邊沒有可以相抗衡的國家,也就免去了戰火的襲擾,一向精打細算的美國人面對又一次售賣自己軍火的超級大戰,整個美國工業可謂是卯足了力氣,加大工業生產,為接下來的貸款和購買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另一面,在歐洲戰火剛剛燃燒起來的時候,作為總統的羅斯福立即簽訂了士兵的動員協議,習慣於馬後炮的美國嚐到了一戰時參戰的甜頭,對於羅斯福敏銳的政治嗅覺,當時的美國國內大多數人嗤之以鼻,認為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保證了美國可以隨時發動大規模戰爭以及足以應付大規模戰爭的局面,對於遠隔大洋的亞洲和歐洲戰場來說,美國可謂進可攻退可守,根本無需擔憂!

但是羅斯福堅持己見,作為國防部長的馬歇爾上將最終執行了總統的命令,為美國可以在珍珠港被轟炸以後,可以順利快速的組織起大量軍隊遠赴太平洋,牽制日本的聯合艦隊!


總結:總而言之,美國在二戰前其主要工作就是為了參戰做準備的,一邊大力督促國內的工廠火力全開,一邊全力招募兵員。同時,美國高層集體沉默,對於這場戰爭,美國就像一隻捕獵的豹子,只需要等一個參展的機會罷了!


詩涵果果解史


很多人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應該並不陌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


當時世界上很多大國都未能倖免,這當中包括英法等老牌帝國。而在亞洲的話,日本也在瘋狂侵略周邊國家,戰爭可以說持續了了很多年。坦率來講,現在世界上很多實力比較強勁的大國,都未能倖免。不過讓很多人感到很意外的是,當時的美國在二戰早期,遲遲沒有參與這場戰爭。這與美國政府現在的“所作所為”,真的是大相徑庭。

那麼在這段時間的時候,美國政府究竟在幹什麼呢?

其實那個時候,美國政府國內也是比較糾結,尤其是在經濟上也是有些“自顧不暇”,再加上國內複雜的情況,導致它沒有第一時間宣佈參戰。

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剛剛經歷了經濟危機,也是出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自然沒有心情參與二戰。況且二戰的戰場,處在歐洲和亞洲,基本與美國沒有多大關係,自然美國不願意多管閒事。

除了經濟有很大關係,也與一戰有莫大的關係。那個時候,世界政治中心主要是歐亞大陸,美國基本上算是個“孤島”。當時一戰結束之後,各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實這個條約很多國家並不滿意,尤其是美國政府對此佈滿。當時美國政府認為自己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很多,但是收益和回報,根本並不成正比,所以心有不甘。

而且美國地處北美洲,本身與這些歐洲國家來講,地緣關係比較遠。再加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吃了這麼大的“虧”,國內存在孤立的主義情緒。當時美國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訓,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也是為了順應國民情緒,於是在1935年通過了《中立法案》。這個法案的內容,規定交戰國只能從美國購買非軍備品,而且必須使用現金,自己承擔運輸責任。換句話來講,就是把美國摘的乾乾淨淨的。

尤其是一戰結束沒多久,美國迎來了經濟大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在1929年開始爆發。受到這個危機的影響,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很快,失業率特別高。雖然羅斯福在1933年實施了新政,但是復甦經濟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就是到了1935年戰爭爆發的時候,美國經濟依然沒有恢復復甦階段。不過接下來二戰的形式,有些並出乎美國人的預料。當時希特勒的野心,已經隨著成果進一步擴大,而羅斯福總統明顯也意識到這點。於是想要調整美國人以往想法,不過收效甚微。

後來德國人的戰局進一步擴展,美國人的想法也不斷做出改變。而羅斯福順應這個趨勢,開始向英法等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時美國的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而羅斯福總統也是藉助這個機會,積極擴展軍事裝備。隨後美國更是通過了相關法案,將物資源源不斷流入英法等國。

美國的行動,也引起了德國人的警惕,兩國的不斷引發摩擦。這個時候,美國也是為戰爭做相關的準備,工業和軍火企業也快速迎來了復甦階段。尤其是二戰的中後期,當時參戰的國家對於軍火的需求量非常的高。而美國可以說是藉助這個機會,大力的發展生產力。

當時美國的各個工廠的生產機器幾乎是“開足馬力”,失業率低得不能再低了。藉助於二戰這個機會,也讓美國真正走出經濟蕭條時期。

此後美國和日本,因為某島嶼問題,兩國之間存在很大矛盾。後來美國凍結了日本的相關資產,這明顯掐住日本“動脈”,於是悍然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此事無疑徹底激怒了美國人,最終做出了參戰的決定。


歷史總探長


自1939年德國對荷蘭發起閃擊戰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被拉開,世界大國都投入到了激烈的戰爭之中。在歐洲,英法國家紛紛對德國宣戰,以此來制止德國的野心。而在亞洲,中國抗擊日本已數年之久。縱觀整個世界唯一還沒有加入戰爭的大國也只有美國。


美國擁有良好的地緣優勢,它身居美洲大陸,周邊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對其造成威脅。而別的國家想要入侵美國就需要跨過漫長的海域,通過美國層層的島嶼封鎖才能夠到達美國本土,所以說美國非常之安全。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以後,美國政府才正式宣佈加入世界大戰,而這距離1939年已經有三年之久了。那麼美國在這三年裡都幹了什麼?它們為何遲遲不加入世界大戰呢?

1929年,美國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資本急劇流失,很多投資商一夜之間就變成了窮光蛋,整個社會馬上就快要瀕臨變革的邊緣了。挽救美國刻不容緩,所以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儘快恢復經濟,使國民生活回到正常水平。1932年羅斯福總統開始經濟改革,比如通過了緊急銀行法等一系列法令,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從1932年到1939年,美國一直在不斷加強經濟建設,加強對外貿易。雖然說危機有所緩和,但是仍然沒有回到危機前的水平,民怨依然沸騰。對於底層的民眾來說,他們目前所希望的是提高他們自身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絕對不是走向血肉橫飛的戰場。而對於政黨來說擅言開戰的話將會失去民眾的選票,在這樣一個民選政府的國家裡失去選票無異於是失去了生存根基。此外美國是一個純正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他們的眼中利益遠遠大於情分。雖然說英法跟美國的關係一直很好,但是對於美國來說坐山觀虎鬥是當前最明智的選擇,不管雙方哪一方受到損失都將有利於美國,由美國建立起戰後新秩序。

就像是羅斯福總統所說“我們必須成為強大的民主兵工廠”一般,二戰期間美國輕重工業火力全開,輕工業領域主要生產布匹,藥品,重工業領域則是發動機,坦克,飛機,航母,槍支等等東西。在當時美國製造幾乎佔據了全球半個市場,尤其是軍火行業。據統計從1941年到1945年,美國軍火外賣商品和提供勞務約491億美元,美國軍火生產使得人人就業,戶戶發財。美國在二戰期間害提出了《租借法案》,法案規定只要是被總統認為被援助國家的國防有助於鞏固美國國防,美方就可以為其提供援助。當然說起來是援助,其實就是美國掠奪弱國自然資源的一種方式罷了。被援助國家被迫以同等量的礦產或者是其他自然資源的開採權作為抵押,美國可以說是穩賺不賠。即使有的國家知道吃了啞巴虧,但處於民族危亡之際他們又能怎麼樣呢?

當然二戰期間的美國不僅是販賣武器彈藥,他們也販賣能源,比如石油。當時世界主要產油區是印尼和菲律賓這兩個國家,而開採權則控制在美國和英國手中。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一部分石油就是由美國所提供。只不過後來日本觸碰到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以後美國就斷掉了給其的石油供應,從而引發了日本和美國之間的戰爭。此外二戰期間很多國家的貨幣都貶值了,美國向貿易國家提出如果要進行貿易的話不能使用貨幣,只能用黃金進行交易。所以到戰後美國的黃金儲備達世界總儲備量的三分之二。

美國除了借二戰發展經濟以外,他們還在不斷研究高科技領域。由於二戰的波及範圍很廣,所以很多科學家被迫離開祖國移居到美國進行研究,比如說愛因斯坦。美國對這些科學家給予了相當優厚的待遇,讓他們為美國政府所服務。這些背井離鄉的科學家們對美國做出了巨大而又顯著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些科學家,美國想要研究出第一顆原子彈也許還要有個十年八年的時間。不僅如此他們還促進了美國進行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國在二戰期間不斷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由於當時的主要大國都處在戰爭之中,所以美國一方面繼續加強其在美洲的霸主地位,一方面不斷主導國際會議的召開,以此來確立美國世界警察的地位。比如說開羅會議(1943.11~12)、 德黑蘭會議(1943.11~12)、 雅爾塔會議(1945.2) 、波茨坦會議(1945.7~8),包括到後來成立聯合國,時至今日,世界政治走向都在受著美國的影響。

木劍溫不勝


戰爭從來不是在單純的依靠武力對決,追溯本源,戰爭的本質是在進行利益劃分,在19世紀之前的戰爭,各國之間掠奪的主要還是土地資源,19世紀後隨著世界金融體系的發展完善,戰爭掠奪的資源逐漸轉向了資本。

19世紀末的美國

在一戰中崛起的美國

二戰是一戰的延續,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受益最多的國家。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工業體系逐漸發展完善,而歐洲局勢卻逐漸動盪,大量的移民湧入美國,帶來的還有大量的資本,美國經濟迅速的發展起來,當時美國和歐洲各國都保持著商貿關係。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德,俄等國相繼參戰,戰爭規模不斷的擴大,隨著戰爭日趨激烈,大量物資被消耗,因此參戰各國為了滿足戰爭的需求,開始大量的往美國進口物資,像美國貸款,美國在戰爭最初的幾年裡賺得盆滿缽滿,其實美國完全可以不參加戰爭,但是這就有一個問題,戰敗國的貸款可能就收不回來。

美國參加一戰的新兵們

1916年是一戰的轉折點,接連三場大規模的陸地戰役幾乎宣告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的勝利,戰場形勢日漸清晰,1917年美國參加了戰爭,這樣一來,戰後作為勝利的一方自然有權向戰敗國提出賠償條件,同時美國是勝利一方,在戰後的分贓大會巴黎和會上,也可以合理的要求自己的利益需求,美國在付出極小代價後,成為了一戰中的最大勝利者。

二戰中,為何美國遲遲沒有投入戰爭?

相比之下英國,法國在一戰中,幾乎損失了一代的年輕人,所以在二戰前,他們儘可能不被捲入到戰爭之中,這給了德國崛起的機會。一戰後美國迎來了一段工業大發展時期,雖然之後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美國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但是其他國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1933年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在他推行新政下,美國逐漸走出了經濟大蕭條的陰影。

富蘭克林·羅斯福

歐洲希特勒上臺了,法西斯主義也開始在美國蔓延,羅斯福一直提防著法西斯主義,當希特勒領導的德國逐漸強大,開始對外擴張時,羅斯福也曾抱有幻想,希望德國在吞併了一些小國之後能見好就收,畢竟德國和美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合作,不到萬不得已美國也不想和德國撕破臉皮,但是很快羅斯福就不在對納粹德國抱有幻想了,只是儘量減少雙方的合作。

羅斯福政府為了恢復經濟,大量向國外出口商品,日本,中國,蘇聯,德國,另外還提供貸款,工業原材料,到各種生活用品,美國是兩頭賺錢,必須得說日本和德國的擴張,美國是有很大功勞的。雖然美國和日本進行著大量的商業貿易,但是美國政府卻一直認為,隨著日本海軍崛起,美日之間必將在太平洋爆發衝突,但是要讓民眾支持戰爭卻非常困難,1941年美國對日本禁運一切戰略物質。

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士兵

日本被逼上了絕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這成功激怒了美國民眾,美國政府早就在等這一天了,美國對日宣戰,日本和美國相比,不論是資源儲備,或是工業體系完全都不是一個量級的,日本艦隊也沒有襲擊美國本土的能力,戰爭在美國參戰時就進入了倒計時,資源枯竭的時候,也就是日本戰敗的時候。

結語

因此在二戰期間,美國遲遲沒有參加戰爭,這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在二戰早期,戰爭形勢並不明朗,對美國本土也沒有直接影響,美國沒有參戰的必要,之後德國,日本崛起,並出現了擴張傾向,甚至威脅到了美國本土的安全,美國政府想要參戰,但是美國人民,大發戰爭財的企業家們並不願意參戰,之後美國對日禁運戰略物質,日本被逼上絕路,空襲珍珠港,美國民眾被激怒,美國政府如願以償加入到了戰爭中。

日軍空襲珍珠港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實際上,與眾多人認識的不一樣。

🍒陸軍擴張是關鍵

美國很早,請注意,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法才對德宣戰。但9月1日當天,羅斯福簽署命令,任命陸軍副部長馬歇爾為陸軍參謀長,同時下令擴軍。執行人就是馬歇爾上將:

當時,美國常備陸軍只16萬,這顯然是不可能參加世界大戰的。所以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前一天,美國陸軍已經緩慢但持續擴張到了160萬。

🍒以誰為敵很重要

德波戰爭令世界譁然。但美國不想太早捲入戰爭,尤其誰是敵人的問題很重要。

就如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常凱申不願輕易對日宣戰一樣。美國同樣需要觀察局勢與判斷加入誰更能夠產生最大效益。

顯然,美國不會參加強勢集團,錦上添花的事不想做,也不會分得什麼好處。美國只會加入弱勢集團,利用強大生產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優勢地位,就如美國1917年在沙俄革命後協約國危急時刻加入一樣。

羅斯福宣戰演講與簽署對日戰爭宣言:

🍒讓盟友先流血吧

同樣,美國既需要時間擴軍備戰,也需要盟友流更多的血以消耗敵對力量。

1940年5月,法國陷落。

請注意,所有世界大國中,有兩大國家領導人向希特勒發出祝賀電報,一是斯大林,二是羅斯福。

意外吧?

當然,羅斯福期望德國佔領法國後收手甚至與英國和談,最終形成德國陸軍英國海軍合作圍剿蘇聯的局面。但英國拒絕放棄,所以德國發起海獅計劃,預備登陸而最終征服英國,這當然不符合美國的期望。

倘若英國投降或者退出戰爭,希特勒就有足夠的時間去整合整個歐洲並不遜色於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與人力資源,想一想今日歐洲聯盟變成一個德國主持的合眾國,羅斯福能睡得安穩嘛?

因此,美國逐步推進租借法案,向英國及蘇聯也包括中國提供資金與物資支援,實際希望英中蘇能夠多消耗德日力量。

而自1940年10月開始,在美國確定將最終加入反法西斯陣營後,全國就登記了男性公民1600萬的兵役。

1940年海軍徵兵廣告:

🍒美對日態度

需要清楚一件事,日本自1902年英日同盟開始,就是協約國體系成員,與英法及後期的美國是各有需求的同盟關係。

英日同盟一開始針對沙俄,也是各有算盤的事,英國需要用日本堵截沙俄自遠東南下擴張海洋勢力,但默認長城以北屬於沙俄勢力範圍。日本向中國方向擴張,與沙俄進行戰爭就更需要世界霸主英國的支持。

總體上看,英美法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允許日本南下,希望日本承擔堵截沙俄南下的責任並默許日本與沙俄爭奪中國北方。所以日俄戰爭結束後,沙俄無力向南擴張勢力,與日本結成仇恨,被迫轉移注意力回歐洲,與德國對峙。

蘇聯成立後被協約國封鎖干涉,但由於英法均被一戰嚴重削弱,唯一獲得巨大發展的美日則被九國公約困住手腳,無法在遠東地區奪取更多利益。因此,一直對英日同盟關係耿耿於懷的美國,實質上是在縱容日本破壞遠東平衡。具體表現就不用多說了。

坦率說,若非德國1940年過於強勢,日本於1940年9月27日趕船參加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則日本後期極可能加入美英。可別說什麼反cp協定,那並不針對英美。

請注意時間順序:1940年5月法國投降及隨後的海獅戰役計劃,德國對美國關係出現不可逆轉的破壞,而愚蠢的日本以為英法沒落就與德國結盟,美國當然會視日本為即將開戰的重要敵人,才逐步收緊對日貿易逼迫日本退出中國。這是美國的陽謀,日本怎麼可能於1941年退回到1937年前的狀態?


四川達州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入侵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在之後兩年中,德國陸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對歐洲進行了一次掃蕩,包括法國在內的大半歐洲國家均宣告淪陷。按理說,德國在歐洲一家獨大,顯然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也是一直想參與的。但直到1941年12月,在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發起突襲之後,美國才正式介入了二戰之中。

(德軍攻打波蘭)

那麼,在二戰初期以及之前的一段時間,美國到底在忙些什麼呢?

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所有參戰國都不太滿意的一次戰爭。拋開割地賠款的德國和被肢解的奧匈帝國不談,就連戰勝國,也沒有能得到他們所滿意的利益。尤其是美國,在戰爭後期進行了巨大的投入,但所得的利益卻是微乎其微。

再加上一戰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讓全世界普遍對戰爭產生了排斥和反感。因此直到30年代,美國國內依然是奉行著孤立主義的。

1935年,美國頒佈了《中立法案》。該法案規定:在兩個或若干個外國之間發生戰爭時,或在戰爭過程中,凡美國或其屬地的任何地點把武器、彈藥及軍事裝備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中立國以轉運至交戰國者,均屬違法。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立法禁止直接或是間接向參戰國進行物資出口或是經濟貸款(該法案並未在中日戰爭中實施)。

這條法案的推行,讓反對戰爭的孤立主義者心中大定。但隨著納粹政府開始在歐洲肆無忌憚的活動,而英法等國又採取了綏靖政策。美國開始漸漸意識到了危機。

事實,上在當時的世界中,並沒有什麼國家能直接威脅到美國的發展與強大,除非歐洲統一,形成一個超級大國。因此美國政府對於歐洲的策略,一直是奉行孤立主義,維持歐洲均勢,讓大國相互制衡。

(羅斯福總統)

但隨著德國的異軍突起,尤其是連法國也遭到橫掃之後,歐洲的均勢顯然已經被打破。《中立法案》已然不再適用於那個時代了。

但由於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根深蒂固,羅斯福頒佈的每一份文件,幾乎都會被所有人盯上,因此,他根本沒有辦法向盟軍集團輸送物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羅斯福改變了自己的思想。既然輸送物資不行,那麼,改成租借總沒問題了吧。

於是,1941年3月11日,美國正式通過了《租界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將會有償地向盟國提供糧食和武器裝備等物資。

至於美國為什麼要幫助盟國,而不是支援如日中天的德國,道理其實也非常簡單。

首先,美國想要在歐洲得到更多的利益,就必須支援弱勢的一邊。如果支援德國那隻不過是錦上添花,根本無法得到太多利益。

其次,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強大,將會在日後成為美國稱霸的最大障礙。美國必須堅持奉行歐洲均勢的這一原則,才能夠不斷髮展不受到遏制。

此外,法西斯的暴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美國想要在國際社會中擁有話語權,就必須要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支持。如果能高舉人道主義的大旗,對勢弱的盟軍施以援手,那麼就能夠大大地提升國際地位了。

《租界法案》的通過,使無數物資和裝備送到了盟國手中。這對盟軍最後的勝利,尤其是對蘇聯在蘇德戰爭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實際上,從歐洲發生動盪開始,羅斯福就根本沒有打算做一個看客。1939年,美國的常備陸軍只有幾十萬人,但到了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國陸軍人數已經突破了160萬。這也就意味著,美國對於這場戰爭,其實是早有預謀的。

美國雖然有預謀,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動手。他們再等待機會。而且他們知道,日本肯定最先熬不住,要先下手。只有日本先下手,才能動員全國人民積極參戰,才能打贏這場仗。

(珍珠港事件)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怎麼知道日本要先下手呢?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也許並沒有想到。但在《租界法案》通過的同時,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反而開始慢慢降低。日本是個島國,沒有了美國的資源出口,根本就無法在戰爭中維持多久。而留給他們的路,只有北上入侵蘇聯和南下入侵東南亞兩條。

即使日本打下了蘇聯的遠東地區,但那裡的貧瘠,也根本無法改變日本資源短缺的事實。況且在諾門罕戰役中,日本早已經領教過蘇軍的厲害。如果日本選擇北上,無疑是讓戰爭資源更加短缺,完全是自尋死路。

而南下策略則顯然不同。雖然東南亞國家都成了大國的殖民地,入侵東南亞等於入侵美國,但畢竟那裡資源豐富,日本肯定是大有收益的。

因此在美國看來,隨著戰爭的推進,日本必然會入侵東南亞。到時候美國就能名正言順地對軸心國宣戰,進而達到參戰的目的。

不過美國可能沒想到,日本竟然想直接摧毀美國的海軍力量。這最終致使美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地加入到盟軍陣營之中。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美國之所以遲遲不參加二戰,主要是因為美國奉行孤立主義的策略,不願意過多的參與歐洲國家的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仍然是世界上的霸主,美國只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和工業大國,在軍事和國際影響力方面,美國和歐洲強國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強國越是打的不可開交,對於美國來說就越有利。

實際上一戰時期美國也是採用了孤立主義的策略,一戰中美國向交戰雙方提供物資,最後還獲得了戰勝國的身份,成為了一戰的大贏家。美國能夠奉行孤立主義,歸根到底是因為美國的地理位置優勢,美國周邊沒有任何強國,大西洋和太平洋為美國提供了很好的屏障,軸心國根本無法直接攻打美國的本土。二戰爆發之後,美國仍然想要像一戰時期一樣,先賺夠戰爭財,最後再找能夠取勝的一方合作,獲得瓜分世界的機會。

二戰前期美國也曾經向軸心國大量出口國物資,日本絕大部分的石油資源都是進口自美國。不過二戰時期的德國過於強大,只用了極短的時間就擊垮了法國,並且佔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日本也佔領了大半個中國,並且對美國的東南亞地盤虎視眈眈。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雖然美國沒有直接參戰,但是美國的立場已經很明確了,美國在經濟上封鎖了日本,同時給蘇聯和英國提供物資,已經傾向於同盟國一方。

不過當時美國國內民眾都不支持參戰,一直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民眾才開始支持開戰。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和德國宣戰,成為了二戰中的主力軍之一。假如沒有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參與二戰的時間肯定會向後推延,對於當時的美國來說,只要戰爭還沒有決出勝負,美國越是晚參戰,對美國好處就越多。


軍武小咖


第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生產國,國力雄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美國人民因此不想參戰,更願意躲在大洋彼岸過自己的好日子。

第二,蘇聯並不只是德國的死敵,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死敵,美國希望蘇德兩敗俱傷,所以對歐洲戰局持觀望態度。

第三,美國正在全力以赴調整自己的亞洲策略,以確保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包括援助滿了中華民國政府以拖住日本,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逼日本和談。
羅斯福總統作為一代偉人很早就看清了局勢,所以力主參加歐戰,但議會就是不同意,羅斯福總統也是毫無辦法。但是讓世界都感到震驚的是,日本選擇和美國開戰,來奪取東南亞油氣資源,於是日本的神助攻讓羅斯福總統有了充足的理由參加戰爭,一個二戰下來,美國幾乎成了所有參戰國的債主。


毒刺劍客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發生在亞洲和歐洲戰場。二戰爆發以後,美國遲遲沒有表態參與戰爭,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才正式宣佈參戰。那麼,二戰爆發後美國為何遲遲不參戰呢?

銘蘇先生認為,美國當時沒有參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美國剛從大蕭條中恢復,不想參戰。

1929年至1933年發源於美國的大蕭條席捲全球,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創,美國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美國的痛苦、恐懼和絕望,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大蕭條之際上臺,實行羅斯福新政,試圖重振美國的經濟,恢復社會生產秩序。

二戰爆發後,美國經濟剛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這個時期的美國致力於本國經濟的發展,不想參與亞洲和歐洲的戰事,以免使剛恢復的經濟重新遭到戰爭的影響。美國當局為了避免捲入戰爭,奉行孤立主義,這樣可以在戰爭中獨善其身。

二、美國奉行孤立主義,不想捲入戰爭。

在歐洲和亞洲都爆發戰爭以後,美國孤立主義盛行。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旨在使美國保持中立的皮特曼決議案,該決議案規定:戰爭時期禁止美國輸出武器裝備和信貸,而有效期為兩年的"現購自運"條款則授權總統要求在美國購買非軍事物資的交戰國付現金並用本國船隻裝運。

美國的孤立主義和中立法無異是對德日侵略擴張的默許和縱容,這個時期美國雖然沒有參戰,但是美國通過向交戰國出售軍需物資賺取鉅額利潤,這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生產規模的擴大。美國從向交戰雙方出售各類物資嚐到了甜頭,卻一直未明確表態參戰。

三、美國一直在觀望,看參加哪方對自己有利。

美國地處北美大陸,遠離戰事頻發的亞洲和歐洲地區,這使美國的地緣環境非常安全。美國的鄰國實力都弱於美國,無法對美國構成直接的威脅,其他國家要想進攻美國本土,需要跨越上千公里的海洋,美國可以進行防禦和攔截,所以要想進攻美國本土確實非常困難。

由於二戰對美國本土沒有直接的威脅,所以二戰爆發以後,美國一直在坐山觀虎鬥,不想過早參與戰爭。在美國對歐洲的戰略中,美國不想使歐洲任何一方過於強大,這也是美國的歐洲均衡戰略。在英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不想容忍德國佔領整個歐洲,所以在法國陷落之後,美國向英國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參議院對於是否參戰問題還是爭論不止。1941年6月,參議員哈里·杜魯門在美國參議院發表講話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將要贏得戰爭,我們應該幫助俄國。如果俄國將要贏得戰爭,我們應該幫助德國,以這種方式讓他們儘可能多地互相殘殺。”另一派則認為,如果蘇聯一旦陷落,德國就會擁有豐富資源,再也難以被打敗。最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決定支持蘇聯抗戰。1941年7月羅斯福發表講話,譴責德國暴行的同時表示要對蘇聯進行積極的援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和英國向日本宣戰。次日,德國和意大利則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在歐洲大力援助蘇聯,但是美國卻遲遲不在西歐開闢戰場,自然是讓蘇聯和德國先進性廝殺,待兩敗俱傷以後美國再來收拾殘局,這也是西方國家有意讓蘇聯去奪取柏林的重要原因。

美國的參戰無疑改變了二戰的戰場格局,加速了德日法西斯國家的潰敗,但是美國也憑藉二戰一躍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同蘇聯主導了戰後兩極世界格局。美國在二戰中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巨大的國際利益。


銘蘇先生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相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說是完全升級版的世界大戰,全球幾乎所有的主要大國都被裹挾其中。但是我們可見的是,美國一直到了1941年才正式介入戰爭。當時同盟軍幾乎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了;亞洲戰場也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為何美國來得如此之慢?他們又在幹什麼?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美國的戰前政策

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美國的戰前政策說起了。在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中,他將整塊歐亞大陸視作一整個大棋局,而在二戰時代,當時的世界中心還是在歐亞大陸,只不過有往美國轉移的趨勢,不過重心仍是在歐亞大陸。當時基本上各國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而美國將美洲視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不是很願意幹涉歐亞大陸的事情,這也形成了美國的外交政策,即孤立主義。

在一戰時代,以威爾遜等人為首的國際主義者懷揣著極大地熱情進入了一戰,然而最終的結局卻給這群國際主義者澆了一盆冷水,國聯的失敗以及美國實際上對世界形勢無法造成大的影響的挫敗感。於是在美國國內誕生出了一種陰謀論:美國捲入一戰實際上是大政客、大資本家、大軍火商的陰謀。因此這便在美國形成了一種反國際主義的浪潮,導致孤立主義佔了上風。美國總統為了迎合這股民意,因此只能將美國的國家政策調整為孤立主義。(其實也是為了競選總統需要)最為明顯的表現是1935年的《中立法案》的通過。《中立法案》中是如此規定的:

“強制武器禁運條款……對軍事衝突中的侵略者和受害者一視同仁……”

可見美國已經不願意捲入到動盪的世界之中了。在1937年,國會通過了新的《中立法案》,確定了“現款自運”的原則,即交戰國只能從美國購買非軍需品,需要用現金,而且需要自己承擔運輸責任。這樣美國便可以將自己從世界大戰中摘得乾乾淨淨得了。

二、間接參戰的美國人

此後希特勒咄咄逼人,與英法簽訂了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之後更是在1939年悍然撕毀《慕尼黑協定》發動了閃電戰入侵波蘭。這個時候敏銳的政治家羅斯福已經感受到了希特勒的野心,因此開始反對《中立法案》,放棄武器禁運,儘可能地幫助英法。但是這個提議被強大的孤立主義者給打斷,最終總統只能做一個小的修訂案,即允許交戰國以現款自運的方式購買武器。(因此說實話,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說美國大發軍火財)

到了1940年,德國開始進攻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最終繞過馬其頓防線進攻法國,之後法國淪陷。在《光榮與夢想》中記載了此時的美國是如何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聽到了法西斯的進攻以及英法等國的哀嚎,因為文化上的相近,美國人民不由自主產生了對於英法的同情之心,因此國內孤立主義開始逐漸下降,而贊成支援英法的呼聲逐漸上升。在法國戰敗後,據統計,將近70%的美國民眾相信法西斯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威脅。

這個時候羅斯福順應著這一股風氣,開始調整政策,積極增加對於盟軍的支援以及開始整軍備戰,此前美國國內的常備兵僅僅之有10萬人,是完全不足以支撐起一場世界大戰的。在羅斯福的呼籲下,1940年5月份美國追加了10億美元用於國防支出;之後羅斯福又力排眾議為丘吉爾提供戰爭物資,為了繞開“現款自運”的條款,羅斯福以在英國領土上建立美軍基地為條件,換給了英國50艘驅逐艦。(這個基地即便是在戰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後美國國內產生了一個新派別,即干預主義派,這一派反對孤立主義,主張積極介入世界大戰之中。圍繞了194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干預主義者與孤立主義者也開始競爭。最後結果是羅斯福連任。

當時的英國已經奄奄一息,根本無力承擔“現款自運”的要求,因此英國要求美國租借給他們物資,之後租借法在美國國內通過。此後隨著德國開始入侵蘇聯,這一《租借法案》又對蘇聯生效。這樣通過著《租借法案》,美國物資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與蘇聯。

此事引發了德國人的忌憚,在1941年9月,德國海軍已經與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上交火了。當時羅斯福下令所有美國艦船可以向德國潛艇開火。10月份,德國潛艇擊沉了美國的“魯本·詹姆斯號”,這一事件引發了美國人的憤慨,美國也發動了對於德國的海戰。與此同時,美國與英國簽訂了《大西洋憲章》,其目的便是“以暴力推翻納粹暴政”。可以說此時的美國參與世界大戰僅僅是個時間問題,或早或晚,美國遲早會捲入到歐洲戰場上的。

而美國也開始不斷備戰,在1941年3月,美國購買軍火的總資金已經達到了260億美元。而美國的工業也開始呈現著復甦以及迅猛發展的勢頭。重工業重新僱傭了300萬名工人,開始生產軍工設備,大大緩解了美國的就業問題。

但是此時美國人的生活仍然是不太好,經濟仍然存在重大問題,美國離超級大國還有著非常遠的距離。當時美國國內仍有將近900萬人失業,30%的黑人青年仍然需要救濟,即便是這個時候離經濟大危機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是經濟危機的陰影依然沒有消失。在當時的美國,每7個美國人有1部電話,每5個美國人有1輛汽車,四分之一的家庭沒有通自來水,三分之一的家庭沒有馬桶。可見此時的美國也並非我們所想象中的人間天堂。美國真正地因為戰爭發了大財,是在其正式介入戰爭之後而並非是在之前。

三、珍珠港事變

在美國捲入歐洲戰場之前,日本已經開始主動想要將美國拉入戰爭之中了。日本之所以急迫地想要將美國拉入戰爭之中,是因為日本人想要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結果遭到了美國的警告,面對著美國的警告,日本人表現了無視,因此美國就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財產,並且對日本實施禁運。日本的戰爭經濟非常依賴於美國的石油與鋼鐵,因此日本只得將目光轉向東南亞以解決資源困境,於是便決定對美國開戰。

在1941年12月,日本發動了賭博式的進攻,即珍珠港事變,在這場進攻中,日本大獲全勝,美國損失了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88架飛機,死亡了2000多人。針對此事,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了嚴肅的講話,此後在國會投票之中以參議院全票通過,眾議院388:1的票數通過了對日宣戰,之後日本盟友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國宣戰,此後美國全面捲入了世界大戰之中。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美國二戰期間遲遲沒有參戰,並不是說他在忙什麼,而是因為國內強大的保守主義與孤立主義的勢力而導致美國無法參戰。在無法直接參戰的時候,美國通過賣軍火、租借軍事物資、擴充國內軍備等手段間接參與二戰並且隨時準備著直接參與戰爭。我們可以說即便是沒有日本發動的珍珠港事變,美國人也會參與二戰,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但是因為日本人發動了二戰,美國人才提前加入了二戰之中,並且形成了東亞戰場與歐洲戰場兩個戰場,而美國的經濟也是在這樣的戰爭之中才復甦起來的。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