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都·最氧三明】護苗成長的“膜”術


【中國綠都·最氧三明】護苗成長的“膜”術

採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撫育的杉木

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裡,高大筆直的樹木中包裹著一條山路,沿著山路盤旋而上,處處春意盎然……走進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琵琶丘工區,目之所及,滿是蒼翠。

在一片紫薇樹下,每棵樹的底部都覆蓋了一塊黑色的膜,膜的四周用4個釘子固定著,緊緊地貼著大地。從遠處看,這些樹就像一個個筆直的士兵,穿著黑色的“靴子”,整齊劃一地站在山坳裡。

這些膜到底起什麼作用?

“這就是我們推行的鋪蓋控草地膜技術,主要用於保護苗木的生長。”同行的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源培育部經理宋德榮解釋道。宋德榮是一名老技術員,今年49歲,有著20多年的造林經驗。

採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老宋是敢於“吃螃蟹的人”。

以前,每到杉木造林的季節,宋德榮總有一個苦惱:春天山上瘋長的蘆葦等雜草,總是比苗木長得快,沒過幾天苗木就被它們“吞噬”了。這不僅遮住了苗木生長所需的陽光雨露,也“掠”去了它們的養分,還影響工人鋤草,“一不留神,工人就把苗當野草除掉了,容易誤傷苗木。”

3年前,宋德榮開始想法子解決這個問題。可如何解決,一開始他並沒有頭緒。後來,他觀察發現,道路苗木綠化遮蔭網,可提高苗木成活率;煙田裡的除草膜,對煙苗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這讓他突然有了靈感——在造林撫育過程中,如果也鋪上地膜,對苗木是否起作用?

對宋德榮的這一設想,公司經考量後,決定在琵琶丘工區劃出72畝林地來做對比試驗。其中,36畝作為幼林撫育採取控草地膜推廣的試驗區,另外的36畝按常規方法撫育,兩個區域同時進行苗木栽植和造林撫育。

可農作物和苗木畢竟存在差異,必須要找到適合造林使用的地膜才行,宋德榮開始在全國的地膜生產商中尋覓合作伙伴。

經過查詢比對,宋德榮最後在網上“相中”了山東的一家地膜生產公司。雙方溝通後,很快達成合作意向。隨後,金森公司定製了一款專門用於造林的地膜,並要求3年後地膜可自動降解,不汙染環境。經過長期的磨合,雙方一直合作到現在。

“一開始試驗的地膜採用兩種規格,一種是80釐米×80釐米的,另一種是60釐米×60釐米的,經施工鋪蓋發現,前一種規格的尺寸大於挖的穴,硬地不易下釘,經過多次試驗後選擇了第二種規格 。”這塊看起來不起眼的地膜,已是宋德榮團隊不斷改進的成果,“原先地膜是整捆寄過來的,我們再進行人工裁剪,現在改用機械剪裁,並開好口,這樣既降低了成本,也便於工人安裝。”

3年過去,實驗成果已初見成效。幾步之遙的兩片試驗區裡,“風景”迥異:在採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的試驗區裡,杉木不僅地徑普遍更大,高度也更高,有的最高可達4米多;而採用常規方法撫育的杉木,長勢效果不顯著,有的高度甚至不足1米。

“採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撫育的苗木,長勢比常規撫育的苗木高約60釐米,地徑大約1.7釐米。”看到實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宋德榮的笑容一直掛在臉上,他說:“對苗木來說,有了這把‘保護傘’,夏季可防高溫暴曬,冬季可防霜凍,大大提高了它們的成活率。”

經過管理對比,宋德榮算過一筆賬,採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的投入成本,相比較於常規撫育,可降低成本15%,每畝少133.6元。以試驗地面積36畝為例,3年共節約成本4809.6元。這對每年造林約1萬畝的金森公司來說,可以減少不少投資成本。

最近幾年,隨著公司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苗木撫育不再使用人工鋤草,而是採用機械化運作。如今使用鋪蓋控草地膜技術後,不僅控制了苗木周圍雜草的生長,也保護了苗木不再被機械誤傷,同時還保護了環境,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涵養水源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這種‘圈地管理’辦法,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林地整體的管理質量。”年過半百的金森公司造林施工隊員伍陳生,十幾歲起就跟著父輩造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造林“土專家”,他對這項實用型技術十分認可。

望著眼前一棵棵迎風挺立、新綠初綻的樹苗,宋德榮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打算改變以往擴穴培土撫育後,再鋪蓋控草地膜的培育方法,嘗試著將剛栽植好的苗木不擴穴培土,提前鋪蓋上控草地膜,改進試驗。

●本報記者 鄭麗萍 通訊員 謝裕紅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