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證對應”不講究臟腑經絡,那麼為什麼會有“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的條文?

脖寰e5lD5291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解釋:

1、首先是條文的考證問題。眾所周知,現在比較通用的《傷寒論》本子是經過王叔和整理的,有些條文不是《傷寒論》中的原本,而是王叔和加的。(比如30條問曰、師曰,這個明顯指的是學生問張仲景,而不是張仲景問他的老師)這條是不是《傷寒論》的原文就值得考證了。因為《傷寒論》總體講的是中藥方面的論治,而不是針灸上的,整本用針法的條文也沒幾條,這就不禁讓人懷疑這些針法的內容是不是後人加的。

2、假如原本中就有這一條。從“方證對應”來看,這個“經”字指的不是經絡,而是表裡不同的部位(詳細看胡希恕先生的書)。傳的意思不是按經絡傳,而是由表傳裡,有陽傳陰。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針陽明有關的穴位(可以是經絡穴如厲兌、下合穴如三里、俞募穴如胃俞、脈口穴如解溪等)可以防止疾病從陽轉陰。

3、反證法。如果覺得《傷寒論》的解釋一定得和經絡掛鉤,那不可能只有陽明有關,六經都得有關係。也就是說,你得了少陽病,理論上講針肝膽經;得了太陽病,針膀胱經都要管用才行。而事實上通常都是不管用的。所以說即使不用“方證”思維,用普通的臟腑經絡氣化思維來理解,這個經絡也不能很好的解釋通整本《傷寒論》。

鑑於《傷寒論》是本實用性很強的書來說,像出現的這些針法、經絡學說都不能很好的解釋《傷寒論》並應用於臨床,所以我的個人建議是不要刻意追求這些條文的解釋,脫離整本書去解釋一條條文沒有意義的。像這條用經絡、臟腑、方證都能解釋,但是推廣到其他條文就很多不適應,說明有些解釋的方法還是偏離了仲景原意,這種解釋即使看上去再美、再好,也不要去沉迷,一切以臨床實踐為第一。畢竟中醫是一門實踐科學而不是理論科學。


酸棗仁的仁


你這方症對應不講究經絡是什麼意思?每一味藥都有對應的經絡,不是說你不講究,他就沒有。


用戶綠葉仙翁


為什麼仲景太陽病,僅有此條"經盡","再經",條文,此條經文仲景是用來說明,所論足六經絡,經盡再經,不從《內經》足經絡而論。


手機用戶名1553933705


膽約之則


一理三丗


因為足陽明胃經屬土,土為坤,坤為大地,地可容萬物。所以病到陽明就不在傳了。便秘的病人可能幾十年都不緩解,但不會傳經了。個人理解僅做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