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本報實習記者 齊琛冏 張勝傑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做好能源生產供應工作,對於支持疫情防控大局和穩定經濟社會意義重大。

在疫情防控期間,能源主管部門對能源生產、運輸和供應早安排、早行動,使能源供應未受到疫情巨大沖擊。

功不唐捐,玉汝於成。當前,戰“疫”仍在進行,復工復產的大幕已經拉開,能源保供任務仍然艱鉅。

目前各地能源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為促進能源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各地能源主管部門的工作中有哪些特色?有什麼樣的經驗可借鑑?記者對上海、山西、河南、江蘇、青海等地推出的舉措進行了梳理。

江蘇:分階段研判供需

“調查表+大數據”推進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通過加強組織統籌、動態監測、設立專人專線等舉措,做好煤電油氣供應保障工作,確保能源“生命線”安全穩定,為全省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促進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提供堅實能源保障。

近期,針對江蘇省內復工復產後可能出現的用能小高峰,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分反彈期、恢復期、回暖期三個階段,測算出電力、煤炭、成品油、天然氣消費規模,形成“應對疫情能源綜合保障模擬測算的報告”供決策部門參考。據介紹,從實際情況看,該省經濟運行總體走勢與模擬測算報告預測基本吻合。

該省同時建立了企業復工復產電力指數,利用電力大數據統計分析技術,對比研究企業歷史用電量、當日用電量情況等數據,得出企業復工復產電力指數,為準確判斷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提供參考依據。

為第一時間掌握重點能源企業復工復產情況,2月份以來,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向省內主要能源企業線上發放調查表,重點就疫情對能源企業當前及今後影響開展線上摸底調查,跟蹤瞭解並協調處置企業在復工復產初期面臨的交通運輸受阻、防疫物資短缺等相關問題。

經梳理,目前,企業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復工延遲、用工短缺、產業鏈供應鏈恢復不暢通、項目建設延期(風電、光伏項目)以及對外貿易前景不明朗等方面。

截至3月10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先後解決了大唐南京發電廠、南京華潤熱電有限公司、南京化學工業園熱電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遇到的運輸受阻等問題。同時,針對部分企業反映的疫情期間電網持續低負荷、電網調峰矛盾突出及少部分電廠存煤過低等問題,聯合省電力公司等部門予以及時解決,確保不因小事故影響全省防控大局。

考慮疫情期間企業用電實際情況,該省還免除了電力市場交易偏差考核費用,並要求售電公司不得對與其綁定的用戶收取偏差考核費用,切實減輕疫情對企業經營和恢復生產的影響。同時,針對疫情期間用電負荷低、峰谷差大,電網調峰等困難,該省積極溝通協調落實天然氣資源,將調峰用天然氣價格由2.5元/立方米降低到門站價的2.02元/立方米,並免除發電用氣合同偏差考核。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近期,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的田灣核電站6號機組因地方防疫要求目前在陸續復工中。中核集團田灣核電站/供圖

能源生產全面恢復

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有著豐富的清潔能源。在疫情防控形勢下,一大批項目陸續開工建設:青海油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項目於2月10日開工建設,國家電投集團黃河公司海南州特高壓外送基地塔拉灘光伏項目2月13日復工,海南特高壓直流工程青海段項目於2月23日開工建設……

青海是如何做到的?

這和青海省能源局對復工的及早安排離不開。2月12日,結合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共同印發通知,從壓實各方責任、做好復工準備、創造開復工條件、加強疫情防控及安全生產、統籌項目調度6個方面出臺16條措施,對全面推進開復工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特別在嚴格履行返崗人員隔離、施工場地消殺、開復工申請、安全生產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確保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開復工。

復工的前提保障有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青海省能源局還建立專門機制,以摸清底數。與企業建立開復工推進協調工作微信群,讓青海省能源局第一時間準確掌握企業開復工推進情況,每日跟蹤開復工進展,及時彙總共性、個性問題,為企業答疑解惑開闢線上辦公新模式。

此外,在工作任務重、人員緊缺的情況下,集全局之力,專門就推動一季度能源項目的開復工,抽調人員成立工作專班,先後協調解決企業在開復工期間存在的防疫物資、人員返崗隔離、上游工程設備、地方審批手續等各類問題共40條,確保了項目有序開復工。

截至3月12日,青海省能源生產得到了全面恢復,累計產煤近57萬噸,累計發電量149.96億千瓦時,累計生產原油46.1萬噸,生產天然氣12.35億立方米。建設項目實現有序開復工,2月初以來保持開復工率持續上升的態勢。全省能源建設項目共計開復工34項,其中列入全省重大開復項目10項,已開復工9項,佔比90%。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首要任務。青海省能源局表示,將從多方面開展工作,包括完成投資350億元以上,全力推動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為助推經濟恢復貢獻能源力量;完成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基地建設任務,確保年底全省總裝機達到4049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達到90%以上等,多措並舉,消除疫情對全省能源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助力恢復經濟社會發展。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3月13日,青海省能源局專項調研督導組於西寧、海東兩市實地督導天然氣儲氣調峰項目。 青海省能源局/供圖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3月5日至6日,青海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帶隊對瑪爾擋水電站進行安全專項監檢查。 青海省能源局/供圖

山西:“人員最少化、產量最大化”

當好煤炭供應“壓艙石”

記者從山西省能源局獲悉,截至3月15日,全省公告生產煤礦復產588座,產能94380萬噸/年,產能復產率94.57%,環比增加0.27個百分點。當日全省煤礦產量277萬噸/日。

截至3月15日,全省火電開機容量3825萬千瓦,包括供暖機組容量2848萬千瓦;電網最大用電負荷2714萬千瓦,外送最大電力895.4萬千瓦,高峰期旋轉備用135萬千瓦,電力供應充足。

山西向來扮演著國家能源安全保障“壓艙石”的角色。在歷次大型災害面前,山西都能挺身而出、及時彌補全國能源供應的短期缺口。疫情期間,省內電力企業運行正常、電力供應充足,無一臺機組因煤源影響造成停機。

煤礦企業復工復產成為疫情期間服務保障全國能源需求的核心任務,“能開盡開、應復盡復”也成了對煤礦企業的新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在統籌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煤礦企業要調整組織生產方式、深挖生產潛力、按照“人員最少化、產量最大化”原則組織生產。

疫情防控期間,全省能源部門建立了能源生產供應日報告和重大事件、突發情況及時報告制度,多部門聯繫協調,推動信息共享和工作協同,及時協調解決能源企業復工復產中存在的問題,做好能源生產供應服務,確保疫情期間不短供、不斷供。

復工復產過程中,山西的煤礦企業遇到了人員嚴重短缺、防控設施不全和物資短缺、道路受阻生產物資採購和產品銷售不暢等困難,但均一一克服,最大限度地挖掘礦井生產能力保障煤炭供應,其中朔州市通過專列從江蘇徐州、山東煙臺接回職工逾千人,通過包車接回職工近3000人。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晉煤集團華昱公司提升檢修質量,保障設備開機率。李濤/攝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國網山西忻州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專業人員進行設備特巡。劉煜/攝

河南鄭州:聯手阿里雲

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兩手抓

作為全國防疫的標杆,河南鄭州率先吹響復工復產號角。3月8日,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宣佈復產率已超過80%,生產秩序基本恢復正常。而據統計,目前鄭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已達100%,河南省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突破90%。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位於鄭州鄭東新區,共有17.9萬名員工,是河南省唯一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疫情加速了該集團的數字化進程,目前集團已通過釘釘對返崗職工健康狀況“一人一檔”式管理,分級核實、彙總、統計、分析、留存、上報員工每日健康信息。

疏通能源復工復產“動脈”,這些地方這麼做!

河南能源集團新橋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遠程操作,可實現無人開採。

在這背後,鄭州市同阿里雲共同建設的數字化防疫系統起到了關鍵作用。早在1月23日,按照鄭州市委、市政府“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總體要求,鄭州市防控辦、鄭州市大數據局就聯合阿里雲開發建設了數字化防疫系統,目前已累計42大類、超過1600萬條與防疫相關的數據,形成鄭州市疫情防控的全閉環數字化綜合平臺。

整個系統主要包括髮熱門診登記信息系統、醫療物資上報與統計系統、疫情應急智能外呼系統、外來人員健康登記系統、居民小區健康登記系統、企業復工及員工健康登記系統、疫情態勢分析系統等。

針對返城高峰帶來的疫情防控風險,2月2日,“來鄭人員健康登記系統”上線,面向全國返鄭人員開放使用。2月9日,上線企業復工及員工健康登記系統,通過發文要求各企業釘釘組織在線,支持企業復工、防疫兩手抓。

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復工復產,阿里巴巴經濟體內的阿里雲、支付寶、釘釘、達摩院及相關生態夥伴均全力投入。“現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如果沒有互聯網、物聯網、數據技術,還有最新的AI診斷技術,簡直無法想象。”河南省政府參事、經濟學家張佔倉說。

鄭州市大數據局局長郭程明表示,通過與阿里雲合作,已建成覆蓋全市的交通卡口、居民小區和企事業單位的健康管理立體化閉環系統,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守護全市人民健康安全,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有效科技支撐。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綵,雙週刊,每期4個版面,每週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