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它的武器最後流向何方?

水芝子


在蘇聯的官方戰史中記錄的日軍交出的武器有:坦克686輛、飛機861架、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迫擊炮和擲彈筒2474門、輕重機槍13099挺、步槍30萬支、汽車2321輛。其中絕大部分的輕武器和火炮都先後移交給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隊。



在1976年出版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中寫到:蘇軍指揮部將繳獲的原日本關東軍(包括朝鮮、庫頁島日軍)的武器裝備轉交給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總計火炮和迫擊炮3700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12000挺、汽車2000餘輛。從這一數據來看,基本和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數量相吻合,可以說蘇軍將近乎所有的日軍武器裝備都轉交給中共軍隊也不為過。


比較有爭議的就是移交給中共軍隊的步槍和重武器(坦克和飛機)的數量問題,蘇聯方面的幾種說法中提到援助給中共軍隊的步槍數量達到70萬支,遠遠超過了蘇軍實際繳獲的數量(30萬支)。當時日軍一個滿編的步兵師團(2.2-2.8萬人)所裝備的步槍總數是9400多支,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支。日本關東軍擁有24個師團外加9個獨立混成旅團,總兵力在75萬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新編成的,武器裝備非常缺乏,按照最高的人槍2:1的比例,日本關東軍的步槍數量也最多隻有30萬支出頭,就算加上朝鮮的幾個師團和15萬左右的偽軍,總數絕不可能超過40萬支。當然也有人指出多出來的是關東軍庫存的,以備長期的作戰中補充消耗之用,這個說法也不太可能站得住腳,當時日軍為了加強本土的戰備,開始從海外戰場運回大量作戰物資,主要就是針對中國戰場所儲備的原準備對蘇戰備的物資,所以不太可能給關東軍留下數十萬支步槍的儲備的。


另外就是重武器的移交數量,如果真的按照蘇聯的說法,向中共移交了600多輛坦克和800架飛機以及2000輛汽車,那麼意味著在東北的中共軍隊將有能力組建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和空軍了,規模相當於蘇軍的一個坦克集團軍和空軍集團軍,即便沒有這樣的能力(後勤補給問題),組建許多獨立的坦克部隊(營、團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是東北戰場乃至於後來的其他戰場也沒有見到中共投入大量的坦克部隊,所以蘇聯的這一說法很難成立,較為貼近事實的是蘇軍將坦克、飛機這些重武器的大部分都運回國內銷燬鍊鋼了,只有極有數量移交給了中共軍隊,總數不會超過100。

總的來看,蘇聯給中共的武器“以輕武器及少數火炮為主,重武器則大部運回國內”。


戰略論




第一,蘇聯把少部分看得上的武器運回了國內。

第二,部分武器被蘇軍拆卸後就地掩埋。

第三,把大部分武器移交給了中國。



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革命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所以斯大林並沒有明確提出繳獲的武器到底歸國民政府還是中共蘇維埃政權。



抗戰勝利後,內戰的陰雲籠罩著華夏大地,毛澤東主席敏銳的意識到了東北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於是一方面派林彪等一批高級將領乘坐美國一架運輸包裹信件的飛機快速抵達東北,急調華北,華中部隊挺近東北,同時積極和蘇聯政府接洽,商談關東軍武器的問題。最後蘇聯政府表示對關東軍的武器交接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是說蘇聯只需要把武器給中國,至於給共產黨或國民黨,蘇聯不會太較真。



由於毛澤東主席眼光超前,東北民主聯軍提前趕到東北,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少部分裝備被海運抵達東北的國民黨軍接收。



因為接收了大量關東軍武器,東北民主聯軍十餘萬人在短短三年內就發展到百萬之眾,而且裝備精良。就在毛澤東主席帶著胡宗南部在陝北的山溝溝裡打轉時,東北民主聯軍(後稱東北野戰軍及第四野戰軍)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力量,率先發起遼瀋戰役,正式敲響了國民政府覆滅的喪鐘。


毒刺劍客


關東軍被蘇聯擊敗後,它的武器流向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最初披露這一數字來自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指出“蘇聯的援助是人民解放軍力量壯大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轉交給人民解放軍( 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 3700餘門,坦克 600 輛,飛機 861架,機槍約 12000 挺,汽車 2000 餘輛等等) 。爾後,蘇聯又向人民解放軍提供了大量蘇制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

不過這個數字可信度不高,因為蘇聯方面的資料不能以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聲明或者百科全書抑或是某些蘇軍將領的回憶錄作依據,因為這些數據公佈的時機並不那麼客觀和純粹。

相對於後來的回憶,蘇聯在打敗日本關東軍之際發佈的戰報更加可信。蘇軍戰報顯示: 整個遠東戰役繳獲飛機 925 架、坦克 369 輛、野戰炮 1226 門、迫擊炮 1340 門、機槍 4836 挺、步槍 30 萬支、裝甲車35 輛,摩托車 2300 輛、各種軍需倉庫 742 座。

此外,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只是表面強大,大多數精銳部隊調往太平洋戰場,此時擁有的22個師團大多數是丁種師團。其擁有的武器裝備數量綜合判斷也不會高於蘇軍戰報宣佈的數字。

從目前公開的當時我軍在東北的林彪、高崗、彭真電報以及一些高級將領回憶錄綜合來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從蘇聯方面獲得了大約 30萬支步槍,1.3 萬挺機槍和 1000 多門火炮的援助。至於坦克、飛機方面的援助則不能從相關的文獻當中予以證實,因為我軍在國共東北作戰中始終未出動過如此多的飛機和坦克,也沒有別的材料佐證只是蘇聯在上世紀70年代單方面宣佈而已。

這些援助的武器為我軍在東北地區站穩腳跟並迅速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對於當時力量還不強大的我軍來說,這時期的蘇聯軍援無疑是雪中送炭。不過蘇聯援助武器的層次並不高,其中輕武器多、重武器少。


將蘇聯軍援與中共戰爭期間繳獲的武器數量進行對比,可以發現蘇聯軍援所佔之比例並不高。

抗戰結束後,中共已經擁有不少武器,全軍裝備馬步槍 44.7 萬支,短槍 4.4 萬支,衝鋒槍 2678 支,輕機槍 4.6 萬挺,重機槍 1699 挺,迫擊炮 1559 門。

解放戰爭期間,中共又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僅 1946 年 7 月到 1947 年 2 月,中共就繳獲長短槍 38.9 萬支,機槍 3.96 萬挺,炮 6166門。

據統計,整個解放戰爭期間,中共軍隊共從國民 黨 軍 手 中 繳 獲 各 種 炮 54430 門,長 短 槍3161912 支,機槍 319958 挺。

將蘇聯軍援與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的繳獲進行比較,步槍約為 10% ,機槍約為 3.8% ,炮約為 2.4% ,考慮到中共軍工也生產了大量武器彈藥,如將其統計在內,那麼蘇聯軍援在中共武器彈藥總量中的佔比將更低。

從戰爭發展的持續性來看,得到槍炮等武器裝備並不能一勞永逸,還要有強大的彈藥補充能力。槍炮等軍械可以重複使用,但彈藥卻是一次性消耗品。蘇方移交中方的日式彈藥是有限的,據 1945年 7 月末統計,關東軍所擁有之彈藥僅僅能夠維持十三個半師團一次會戰之用。

現有的解密資料表明,美國情報當局早就明確知曉中共從蘇聯手中獲得了大量日式武器彈藥,但是他們認為,國民黨軍日式武器彈藥數量已然不多,即便是我軍繼續從其手中繳獲日式軍械,也無法維持其彈藥補給。因此美方估計 1947-1948 年中共的武器彈藥最多能支持其擴充 20-30 萬人。正因如此,美國在知悉蘇聯給予中共武器裝備援助時,並未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他們認為,中共的軍工生產無法克服彈藥供給不足這一嚴重障礙。

但事情發展卻與他們的預想相去甚遠,我軍在軍工生產領域採取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策略,果斷放棄了槍炮等複雜軍械的製造,將主要精力集中於炮彈、炸藥、手榴彈的生產,從而源源不斷為前線提供彈藥補給,最終戰勝了對手!


榮華之武器堂


蘇聯移交了部分給東北野戰軍,但具體的相關數據爭議很大。

1945年10月,中共10萬大軍挺進東北,由於是輕裝行軍,所以到東北時武器彈藥都非常匱乏。於是東野要求蘇軍司令部,移交繳獲的關東軍武器。

雙方達成協議後,分別於1946年3月和6月,在大孤山半島移交了兩批武器。第一次交割了大概15車廂武器。

第二次因為山東戰場吃緊,所以武器移交完,就由一霍姓商人租用美國“自由號”商船,秘密運送到了山東沿海制定地點。

除了前兩次屬於“援助”外,其他日軍武器都是由東北局以易貨貿易的方式,向蘇軍購買。至於每次交割的具體數量一直是個謎。

據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回憶中交代:蘇軍一共移交了3700門大炮、迫擊炮和榴彈炮、861架飛機、600輛坦克、1200挺機槍、70萬支步槍及部分松花江分艦隊的軍艦。

對於大炮和機槍的數量爭議不大,但步槍、坦克、飛機的數量卻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首先,二戰末期的關東軍基本是一群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雖然號稱“75萬大軍”,但武器彈藥奇缺。按機槍配置來推算,步槍的數量應該不超過40萬支。

其次,雖然有部分武器運到了山東,但由於租用的是美國商船,所以基本都是輕武器,並沒有飛機、坦克等重武器。

也就是說只要是移交的飛機、坦克,基本都留在了東北。但東野在攻打錦州時,所有的大小坦克加起來,也不過15輛,這和蘇軍元帥描述的600輛懸殊巨大。


至於飛機也與事實不符,當時我軍部隊全國僅一支空軍,就在東北。然而這支部隊除了幾十架教練機外,戰鬥機一架都沒有。

由上分析數字可以看出,老毛子除了移交了部分輕武器外,其他重武器應該都拉回了蘇聯。

總得來說,我們從老毛子那裡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就是武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拿貨物換回來的。

想反老毛子來到東北,掠奪了我們不少東西。據近年來的解密資料顯示。老毛子短短一年多時間,除了那些日軍重武器外,還“偷走”了我們價值30多億的金條及20多億的工業設備。



花木童說史


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它的武器最後流向何方?


1945年8月,蘇軍出動150萬軍隊,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向位於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一場戰役下來,關東軍被擊斃8.3萬,被俘60餘萬,號稱強悍無比的關東軍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其實,由於太平洋戰場形勢吃緊,從1942年開始,日本就不斷的抽調關東軍實力最強的甲級師團,1945年1月抽調13個師團,4月抽調7個師團,等到蘇軍進攻之時,關東軍的常設師團已經被抽調一空,戰鬥力可想而知,面對蘇軍的進攻,基本上是一觸即潰,短短十幾天時間,蘇軍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擊潰不可一世的關東軍。

關東軍消滅了,武器都流向哪裡了呢?

國民黨和美國堅持認為“從東北70萬投降日軍那裡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直接或間接的落到了中共手中!”

由於武器裝備屬於高度機密,因此我國的黨史、軍史很少提及,但數量如此龐大的武器歸屬問題不可能無跡可尋,綜合各種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關東軍的武器大概有三個去向。

一是大部分的輕武器流向了中共

在東北的戰鬥中,解放軍得到過蘇軍的幫助,這是不爭的事實,蘇軍將大部分的輕武器交給瞭解放軍,全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

1945年8月到11月,曾克林部從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軍火庫運走了2萬支步槍、1千挺輕重機槍、156門各種火炮,抗聯周保中在接受長春大本營軍火庫,運出步槍5萬支、輕機2千挺、重機8百挺、彈藥1200餘萬發,周家美部解除偽滿軍隊一個旅五千人的裝備,輕重機槍216挺、步槍3200支等等,1945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槍接受了12萬支,還有些炮。”解放軍入關時10.7萬人,出關時32.4萬人,除了各種損耗,半年內長槍多了12萬支,機槍多了3500餘挺,火炮400多門,這些都是蘇軍援助的。

1946年4月到7月,東北抗聯副司令肖勁光到旅順,蘇聯駐旅順軍事委員會將存放在大孤山的15車廂武器進行移交。

1947年6月到1948年8月,東北局軍工部長何長工和蘇聯代表談判,採取“一噸換一噸”的方式,將囤積在滿洲里準備運往烏拉爾鍊鋼的大批蘇軍繳獲的日本裝備接收過來,朱瑞通過當年克拉辛炮校的同學關係,用農產品向蘇軍換來日軍裝備彈藥,兩個月時間內,蘇軍向我軍發送了數十列火車的日軍舊裝備,基本上滿足了兵力飛速增長的東野需求。

小部分裝備流落民間

關東軍自知必敗,實施了破壞一切的“第四號計劃”,撤退時炸燬了西車安、西雞寧的火藥庫、油庫,車安被服廠一個師團可用一年的衣服付之一炬,藏匿和銷燬了大量武器彈藥,由於時間倉儲,數量難以統計。

隨著關東軍的潰敗,偽軍樹倒猢猻散,東北成了權力真空,一些來不及接收的軍火庫被老百姓和土匪鬍子搶劫一空,土匪隊伍迅速壯大,北滿三分之二的城市落到土匪手中,他們裝備精良,有的設有騎兵,甚至配備了坦克、裝甲車和迫擊炮。

解放軍還通過“撿洋落”的方式收集了一些散落的日軍武器,東北炮校數千名幹部在蘇蒙邊界的蘇日作戰區“撿洋落”,冒著嚴寒,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個人就蒐集了20多門火炮,表彰為“搜炮英雄”,除了完整的裝備,還有大批的零部件,東北民主聯軍航校成立時,從深山老林挖出不少日軍埋藏的材料和航空油,硬是拼出4架初級教練機和10多架高級教練機。

1947年4月,東北土匪基本被肅清,殲滅土匪10萬,繳獲槍支5萬多支。

大多數重型武器運到蘇聯

由於繳獲的武器裝備太多,很多武器都是露天存放,交接是成堆估算,不會一支一支的清點,所以數量上有很大出入。

在解放戰爭中,很少見到飛機、坦克、重炮這些重型裝備,主要是因為蘇軍將這些裝備都拉回國內,完好的繼續使用,絕大部分都回爐鍊鋼了,因為在和德軍的戰爭中,蘇聯的工業消耗巨大,尤其是鋼材,繼續補充,而這些現成的重型武器裝備就是最好的原材料。

不但是日本的武器裝備,就連東北大量的工廠設備,也被蘇聯當成“戰利品”,強行拆除,拉回蘇聯去了,蘇聯曾在公開場合聲稱“所繳日本武器已掃數運回俄國”,國民黨曾經在史料中推測“在東北所獲武器,約有四分之一分批交給中共,以輕武器及少數火炮為主,重武器則大部分運回國內。”

這些繳獲的輕武器有力的支持了東北解放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時間久遠,數量龐大,不可能有精確的數字了。


葛大小姐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斯大林命令華西列夫斯基掛帥,率領150萬大軍向中國東北挺進。

8月9日,蘇軍先後從貝加爾、黑龍江沿岸和濱海地區進入中國東北境內。駐守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疏於防備,被蘇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在短短一週的時間內,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關東軍近10萬人。

8月15日,隨著裕仁天皇宣佈投降,關東軍剩餘的60萬部隊,全部成為了蘇聯的俘虜。

(蘇日戰爭)

那麼,總數近70萬人的關東軍武器裝備,最終到底流向了何方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關東軍雖然總數高達70萬,但他們卻遠遠做不到人均一條槍的戰鬥配比。

有人可能會說,關東軍被譽為“皇軍之花”,是日本最強悍的部隊之一,怎麼可能裝備如此落後呢?

實際上,早在1945年5月,日本軍方就已經開始坐不住了。當時德國宣佈無條件向盟軍投降,而美國也在同日本的島戰中連戰連捷。因此關東軍抽調了7個機械化師團回到日本本土,準備同美軍進行玉碎決戰。

自從太平洋戰爭開打以來,關東軍就開始不斷抽調部隊參與島戰。當這最後7個機械化師團被調走後,關東軍只剩下45萬兵力。並且幾乎全部都是老弱病殘。後來日本重新招募了25萬在東北的退伍軍人加入了關東軍。關東軍被重新編成24個師團,總人數達到了70萬。但這些人不僅作戰素質低下,甚至連基本的武器裝備都無法被保障。

在與蘇聯的作戰中,關東軍的槍支總數不到40萬,基本上是兩個人共用一條槍。關東軍投降後,蘇軍將關東軍留下的武器裝備全部繳獲。根據蘇軍官方給出的情報,蘇軍一共繳獲了飛機900餘架、坦克300餘輛,各種火炮近3000門,同時還有步槍約30多萬支。

(華西列夫斯基)

對於同德國人搏殺了幾年的蘇軍來說,繳獲這點武器裝備,實在是提不起他們的興致。因此,蘇軍將飛機坦克和火炮之類的重武器留了下來。至於那些輕武器,則有很大一部分支援給了中國軍隊。

根據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記載,蘇軍當時將數千門火炮、數百輛飛機坦克和30萬支步槍移交給了“東北人民自治軍”。

那麼,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這支“東北人民自治軍”又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實際上,華西列夫斯基所述的移交裝備,可能卻有其事,但武器裝備的數目卻肯定是不對的。東北人民自治軍是在抗戰結束之後,由我黨在東北領導的一支軍事武裝力量。它也是著名的東北野戰軍、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前身。

之所以說華西列夫斯基的話不對,主要是由於在之後的遼瀋戰役中,我軍根本就只有幾十輛坦克。而在遼瀋戰役之後,我軍才成立了第一個“坦克師”,其中坦克總數仍然不足200輛,並且還有一大半是從國軍手中繳獲的。至於槍支具體支援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並不多。

那麼,為什麼蘇聯不願意支援中共軍隊裝備呢?

(斯大林)

實際上並非斯大林不願意,而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

在二戰接近尾聲時,盟軍各國大佬舉行了雅爾塔會議。雅爾塔會議是一場瓜分勝利果實的會議。蘇聯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後,肯定想分得最大利益的。而這是需要其他幾個盟國同意的。

當時代表中國參與會議的,是以蔣中正為首的重慶政府。站在重慶政府之後的,則是強大無比的美國。斯大林想要得到中國的支持,首先肯定要承認重慶政府。哪怕重慶政府陣營不對,但在表面上,肯定也要認可的。

日本投降之後,美蘇兩國的共同敵人已經徹底消失。但當時首先佔領日本的是美國人,雅爾塔會議中,劃分給蘇聯的北方四島還沒有到賬。因此蘇聯絕對不會冒著刺激美國的風險,公然向中共軍隊移交物資。

而且在日本人投降之後,蘇軍曾在東北進行了一場瘋狂的搜刮。當時東北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工業設備,全都被蘇聯人擄回去了。不過,由於人力物力有限,蘇聯也在東北放棄了一些像步槍之類的輕武器。這也就意味著,我軍確實從蘇聯手中得到了一些武器,但數量卻並不如後來蘇聯人描述的那樣多。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敗後,繳獲的武器都哪裡去了?

如此重要的問題,居然成了各說各話的羅生門,真相究竟是什麼?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的軍事裝備是最好的,並且還能通過海路支援山東和江蘇的華東野戰軍,這對於我國的解放戰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東北野戰軍的武器到底從哪裡來的,是不是直接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呢?

中蘇關係破裂時,蘇聯方面一直強調給我們的武器有“步槍 70萬支,輕機槍 11000挺,重機槍 3000挺,大炮1800門,迫擊炮2500門,坦克 700輛,飛機 900架,軍火庫 800個”。與此同時,美國方面也認為70萬關東軍的武器大都直接間接給瞭解放軍。真相真的如此嗎?

蘇軍到底給瞭解放軍多少武器?仔細研讀原始資料,發現僅蘇聯方面就有四種說法,除了前面一種,還有三種。第一種是蘇聯紅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回憶錄中說“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680座軍用倉庫及松花江區艦隊的全部艦艇”。蘇聯出版的《北京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則說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 600輛,飛機 800架,汽車約2000輛”。《蘇聯軍事百科全書》則說蘇軍指揮部把繳獲原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轉交給人民解放軍(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筒 37000餘門,坦克600輛,飛機861架,機槍約12000挺,汽車2000餘輛,等等)。

知事認為,蘇聯無論如何不可能交給解放軍37000門火炮,如果真有這麼多,東北野戰軍絕無可能會被打到松花江以北,反而有可能在1946年之前就秒殺國軍。即便是3700門和4000門大炮的說法,也實在是多得可疑。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蘇聯移交給解放軍的裝備可能確實有,但絕不會超過關東軍的裝備數量總數。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又24個師團70萬人,這些人到底有多少裝備?關於飛機,焰在《最後的秋季———對日軍進攻與受降》一書中提到,關東軍當時只有“160輛坦克、600多架飛機,但可用飛機只有 155架,另有 500架是教練機”。鑑於關東軍並沒有和蘇聯空軍發生激烈空戰,這種說法應該靠譜。

關東軍的火炮有多少,如果把大炮、迫擊炮和擲彈筒全部算上,也就是1800門上下。可是大多數情況下,迫擊炮和擲彈筒應該算是步兵火力,不算在炮兵中。

至於關東軍的槍支,總數量也不可能達到70萬之多。即便是以日軍裝備最充分的狀態,一個2萬多的師團,金裝備步槍機槍9000多支,其中機槍只有300多。按照比例計算,即便是連偽滿洲軍隊和警察都算上,總的槍支數量也就是30多萬不到40萬。

好吧,即便是加上關東軍的庫存,以最大水平進行估計,蘇聯繳獲關東軍的武器,飛機不超過600架,坦克不超過160輛,大炮1800門以下,步機槍不足50萬支,機關槍有12000挺以下。

蘇聯對於解放軍的態度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全部奉送,大開倉庫,時間是1945年8月到11月。到11月底,東北局給中央的彙報是,蘇軍給的援助有限,槍10萬,炮300。這一數字基本可信。

第二階段,蘇軍的支援主要是彈藥。1947年4月東野擁有長短槍237910支,輕機槍7768挺,重機槍1495挺,各種炮1219門,坦克25輛,比1946年5月多出長短槍7.7萬支、輕重機槍4500挺、炮 650門,坦克25輛。這期間,東野的主要任務是剿匪10萬,多出來的裝備主要來自於繳獲和撿洋落。其中朱瑞的炮兵部隊撿洋落蒐集到700門火炮。

第三階段,蘇聯拿準備鍊鋼的日軍武器換我國農產品,兩個月給了數十列火車的武器裝備和彈藥。1948年遼瀋戰役前,東野總兵力超過100萬,有長短槍40多萬支,重火炮660門。武器裝備比原來多出了二倍!這些武器已經超過了前兩個階段的總和。

如果把大部分的新增武器算到關東軍的舊武器上,我軍從這裡獲得的武器裝備,大約是步騎槍30萬支左右,各種炮1600多門(含迫擊炮、擲彈筒),坦克20輛左右。

也就是說,蘇聯把大部分的輕武器給了中國解放軍,重武器大部分運送回國了。

蘇聯不是慈善家,尤其是通過《中蘇友好條約》獲得外蒙,答應不支持解放之後,蘇聯對解放軍的並不多。相反,蘇聯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工業設備當做戰利品拆走、破壞。數據顯示,蘇聯從東北拿走的各種各類的工業設備總價值共約合189934947美元。這1.9億美元的設備意味著什麼?要知道當時中國全國的GDP也就才100多億!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東北野戰軍確實從蘇聯那裡得到了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但對於總數量超過150萬的東北野戰軍和各路地方部隊來說,蘇聯提供的武器,既不是主要來源,更不是唯一來源。東北人民的解放,是東北人民和解放軍共同努力的結果,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的結果。

再者說,關東軍的武器,本來就應該給堅持抗戰的八路軍,國軍躲在大西南消極避戰,在日軍投降中獲得了超過200萬日偽軍的裝備,這樣明目張膽搶奪勝利果實的仗,該找誰算?


歷史知事


首先,得搞清楚關東軍留下了多少武器

根據蘇聯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11卷記載,如上表所示,關東軍投降後,蘇軍繳獲的武器裝備有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口徑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30萬支、迫擊炮(包括擲彈筒)2474門,炮彈和迫擊炮彈774106發、輪船和駁船121艘、汽車2321輛,蘇軍共接收各類倉庫722座。




日本方面對此有不同記載,比如據林三郎所著的《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記載,在蘇日交戰之前,關東軍總共只有160輛坦克、150架戰機和500架教練機。即使關東軍在八月與蘇軍交戰中一輛坦克、一架飛機也不損失,也湊不齊被蘇軍繳獲的“686輛坦克,861架飛機”

根據戰史研究自情自報的原則,在不涉及他方的前提下,日軍自身的情況應採信日軍自身的說法。也就是說,蘇軍為了增強自身參戰的分量,爭奪戰後話語權,誇大了關東軍的實力。如果說飛機、坦克數量出現了這樣的誇大的話,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他武器的數量也有注水的嫌疑。因此,1945年的關東軍其武備水平恐怕並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光鮮。(因為此時的關東軍已經向太平洋戰場和本土進行了多番抽調,實力已大不如從前)



至於這批武器的流向,中共應該接收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槍炮。1945年11月下旬,陳雲等人向中央報告說:蘇軍提供的武器已有“槍10萬,炮300”。1946年蘇軍從東北撤退時,又將一批槍炮移交給中共,這批武器中的步槍可能以萬計,火炮和迫擊炮可能以百計。不過當時東北的局勢較為複雜(比如來到東北之後收編的武裝力量多次發生叛亂),早期東北戰局也並不有利於我軍(比如從山海關到四平的失敗),這其中的很多武器可能是接而不收,收而未獲。不過總體上講,應該還是拿了很大一部分關東軍槍炮的。

至於飛機,坦克什麼的,我軍拿到的就很少了,畢竟像這些技術兵器,當時的我軍實際上也並沒有使用的能力。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天空始終被蔣軍所掌握,即使到了淮海戰役期間,蔣軍空軍依然可以每天出動運輸機120架次,空投糧食240噸彈藥160噸合計400噸物資來支援陳官莊的杜聿明集團,而解放軍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阻止他們。

當然啦,如果有人非要信蘇聯送給了東野600輛坦克什麼的,那我也沒有什麼辦法。

不過國軍好像反對這種說法。(下圖出自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印的《國軍裝甲兵發展史》)



“另有620部戰車及389輛裝甲汽車留置大陸被共軍捕獲。共軍亦俘獲大批的國軍裝甲兵官兵及技術人員。共軍並在此基礎上,共軍創建自己的裝甲部隊。”

解放軍的裝甲部隊是在俘獲國軍裝甲部隊裝備和人員的基礎上創建的,這是解放軍的對手國軍自己說的,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想槓的人可以游到對岸找國軍去槓。

至於中共接收的槍炮彈藥對最後的勝利有多大幫助,似乎也不必高估。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有德蘇英美援助,抗戰後壟斷了關內日軍的受降權,又接納了大批美援,非說中共去關外撿了些破爛就是打敗國府的決定性因素,似乎很那個啥。

我們就以炮彈為例,據國民政府兵工署資料(表中的年度是民國年號,35年度即1946年,以此類推),從1946年到1949年的“勘亂”作戰中,國軍共損耗迫、步、山、野、榴炮彈12659579發。三年算下來,平均每個月消耗炮彈351654發。

而據蘇軍資料,關東軍被繳獲的所有炮彈也不過774106發(而且這個我們剛才分析了,還有注水的可能),就算一發不剩的全給中共,也就差不多相當於國軍兩個月的損耗。

如果說有人相信解放軍拿到相當於國軍兩個月消耗的炮彈就可以保證推國軍三年的話。那也行,畢竟人各有智。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蘇聯出兵東北後,關東軍迅速土崩瓦解,70萬關東軍繳械投降之後留下的武器裝備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而這批武器,誰都想要。

關東軍的武器呢,蘇聯想要,國軍想要,八路也想要。而這些武器主要就是兩個流向,一個是運往了蘇聯,一個是給了八路。

蘇聯到了東北後,大筆一揮,這些,都是我們的戰利品,我們都要拿走。這裡麵包括了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和東北的很多工業設施。而在這點上,南京方面,根本就是不敢吭聲,蘇軍為非作歹,南京也不敢管。

對於蘇聯而言,關東軍的裝備其實就是一堆廢銅爛鐵,沒過幾年,蘇軍AK47都有了,誰要關東軍這三八大蓋和九九啊,蘇聯人針對這些武器裝備,只有一個處理的辦法,拉回去,回爐重造,鍊鋼鐵用。

蘇聯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就給八路嚇一跳,這簡直太浪費了,咱們的戰士還拿漢陽造呢,蘇聯這就把鬼子的牆拿去鍊鐵了。隨即開始交涉,最終達成的是用廢鐵換關東軍的部分裝備。以一噸換一噸的原則,交換武器裝備。當時很多部隊開赴東北,都是空著手去的,然後直接接收關東軍的物資。

然而,換來的也就關東軍一半的裝備,剩下的還是被蘇軍帶走了。八路接收和蘇軍帶走的是兩個主要去向。還有些武器,被日軍藏深山老林裡了,還有一部分被老百姓土匪什麼的搶走了,可以忽略不計。

二戰結束後,無論是德軍還是日軍,剩下的武器裝備都是一大堆,蘇聯人的處理辦法都很乾脆,直接回爐重造。


軍武文齋


主要流向當然是去了蘇聯,這裡大家要搞清一個概念,在當時蘇聯面對打交道的中國不是現在的新中國,而東北地區則是蘇聯明確承認過的偽滿洲國,又是國際社會包括當時的中國政府,強烈要求蘇聯出兵的,蘇聯出兵後佔領東北地區,並視其為自己的戰利品,我們現在作為中國人,在自己的立場可以質疑,爭議這種做法,但直接說蘇聯侵略東北,掠奪東三省是肯定不對的,他在東北拆機器,繳獲物資,法理上也是日本人的。



蘇聯方面對國民黨政府並不感冒,沒理由幫你白出兵,當時國民黨政府顯然也不會給什麼補償,那麼從中立的角度講,蘇聯收刮東北是粗暴了點,但說不上無恥,他要愣佔著不還給民國政府,接著日本人搞滿洲國都很有條件,當時連溥儀都在他們手裡,非要這麼幹,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這麼搶物資,其實民國政府反而鬆了口氣,知道蘇聯沒打算常留。這時候也是通過第三國際,與我黨聯繫,我黨大批人員出關,這時候從國家層面,顯然是不合適扶持我黨的,所以中間還是第三國際在做這件事,到現在,還有很多出關幹部去找蘇軍,蘇軍軍官沒個準話,然後一通燒刀子一灌,給漏個口風說某某地方有個倉庫,我們人手不足沒法守衛,結果該部隊得到一倉庫物資的傳聞,更多的是關於我們過去的部隊空著身子,到處撿洋澇的傳聞,仔細想想,蘇軍是傻子嗎?怎麼就不懂打掃戰場,而且洋澇怎麼就盡被你撿去了?


但是這些都是小打小鬧,真正厲害的是“一噸換一噸”,中共負責收集糧食農產品,交換蘇聯要拉走的他們看不上,要回爐的裝備,這事就拿到檯面上都可以面向國際社會交代:我拿要回爐的戰利品換急需的農產品,這沒問題吧?至於換的人跟你們政府有矛盾,那不是你們自己的事嗎?我那知道你們的彎彎繞繞?有了這個藉口,才有了國家層面的出手,比自己去小打小鬧強的多,(提出這個“一噸換一噸”的何長工,正是最近有個驚了故宮龍脈不肖孫媳婦的那位何長工。)但是說看不上要回爐的物資,也不能睜眼說瞎話,把飛機大炮都給留下來,所以主要留下來交換的,步兵輕武器為主。再者說了,當時過去的幹部戰士,要接收飛機重炮這些裝備,老實說也玩不轉。後來兩黨之間恩怨摩擦較多,當時接收也不是很講究,所以這個接收數字上,雙方提出了數字差異很大,各有各的私貨,這個其實沒必要爭,可以兩邊的都不聽,大致估算一下關東軍原本還能剩多少裝備即可,這時的關東軍已經末路黃花,人是老老小小七十五萬,武器裝備自己也已經配備不齊了,真正的精銳和裝備都已經暗中抽調到南洋戰場,靠留下來那點,即使全部留給四野,也不足以武裝四野百萬大軍。


所以,在這裡有個盲區,“一噸換一噸”裡,換來的真正精華,其實並不是那些關東軍遺留裝備,關東軍留下來的武器不算少,可是彈藥已經非常緊張,真正武裝起四野百萬大軍,且讓四野成為裝備最強的一大軍區,靠的是換來的軍工設備和日本兵工廠戰俘!我們的軍隊,也正是從這時起,開始擺脫了一人只能發三五顆彈藥,打三槍就得衝上去拼刺刀的艱苦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