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網站看到評論說當今寫詩的人比看詩的都多,是不是真的?

吚喲哎嘿嗬


關於你問的當今寫詩的人比看詩的人都多是不是真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是真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我既然說是真的,肯定是有原因的。

在我看來,寫詩的不外乎分三種人。第一種是體制內的專業詩人,他(她)們端著鐵飯碗旱澇保豐收,這裡我就不多說了。第二種是有錢的人,他(她)們吃飽喝足之後無所事事,寫詩純粹是為了附庸風雅,找樂子。第三種是沒有錢的人,每天工作之餘辛辛苦苦地寫詩或者出詩集,他(她)們其實就是想通過寫詩來改變自己。也就是說他(她)們想通過寫詩來引起別人的注意,盼望著有一天能成名成家,最後名利雙收。

我這樣說,肯定又有人會說了,我愛好寫詩,與錢財無關,與名望無關。好了,這話我已經聽的夠多了!說與錢財無關的人,要麼你本身就不缺錢財。說與名望無關的人,要麼你本身就是名門望族。試想,一個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忙得腳板子打屁股掙錢還房貸、車貸的人,如果你說你寫詩除了愛好別無所求,鬼才相信。

上面說了寫詩的,下面再來說說看詩的,也就是讀詩的。讀詩的都有哪些人呢?在我看來,讀詩的必定寫詩,而寫詩的不一定都讀詩。也就是說,一個不寫詩的人肯定不會去讀詩,只要他(她)讀詩,他(她)也肯定會去寫詩。大家都知道,詩歌這玩藝兒,上過三年級的人都能張口胡謅幾句,只要順口,就算是詩。我這樣說,可能有些人又會說了,我不寫詩,可我讀詩。如果你真的讀詩從不寫詩的話,鬼也不相信,因為你光讀不寫你的心和手都會發癢。

在當前這個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人心大都浮躁。假如說一個不寫詩的人,看新聞都是一目十行,你還能指望他(她)有耐心去讀完一首詩?

好了,前面寫詩的都有哪些人我們說過了,讀詩的都有哪些人我們也說過了。下面我們在來總結一下:讀詩的人寫詩,有錢的人寫詩,沒錢的人也寫詩,而寫詩的人不一定都讀詩。(就像那些為了附庸風雅而寫詩的人)除了這些,剩下來的都是些:有錢不寫詩也不讀詩的人,沒錢不寫詩也不讀詩的人。你再好好看看,是寫詩的人多呢還是讀詩的人多?


同行的你


在詩歌網站看到評論,說當今的人,寫詩的比看詩的多?這是不是真的呢?以下有幾點分析,大家看到底對不對了!

其一,寫詩的人,雖然文化水平不同,社會閱歷不同,人身經歷不同,喜好寫作方面不同,稂莠不齊,魚龍混雜!但是至少自身有點文化,平時也愛看詩,後來慢慢喜歡上詩,也就順理成章的開始寫詩了!但是看詩的人!有無文化?有沒有欣賞水平?有沒有經歷閱歷?喜不喜歡的?不經意間的都可以看詩!所以看是詩的人比寫詩的人多!

其二,寫詩的人,無論好壞,至少還有點功底,有點水平,有點愛好!當然還有部分人寫的詩那就確實膾炙人口!觸景生情!發自肺腑!令人深思的好詩!這其中不乏,古往今來,唐詩宋詞,李白杜甫,納蘭性德等等大名鼎鼎的詩人!但是看詩的人呢?從古至今,多數都是泛泛之輩!芸芸眾生,只有個別鶴立雞群!所以看詩的比寫詩的人多!

當然還有很多對比性!我就不在多說了!總上述兩點,我個人認為看詩的人比寫詩的人多!有路過的各位大神!不知道你們還有什麼見解?請您留言!




心碎誰來醫


這句話當然只是誇張的說法,有個句子模式我們也常套用——“走在街上,十個人裡有九個是✘✘”,所以不必較真。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話,雖然誇張,也有著現實的基礎。在這樣一個和平時代,傳統文化也開始復興,傳統詩詞愛好者也在增多,裡面能夠寫幾句的也是大有人在。寫新詩的人也逐漸在增多。他們水平或許無法和大家相比,甚至有些人都不懂詩歌,只是附庸風雅,這就造成一個現象,好像到處都是詩人,都是詩歌愛好者。

有人說這是一個“詩歌已死”的時代,人心裡已經沒有真正的詩意,惶惶的社會,充滿各種慾望的事物,毀壞了人的靈魂。但其實也可以這麼說,其實這過於否定這個的時代了。什麼樣的時代產生什麼樣的詩歌,海子死了並不是就說明詩歌死了。一代人寫一代人的思想和感悟。只不過現在真正專注詩歌的人少了,而蕪雜的詩壇也很難讓優秀的人泛起,但也並不是沒有希望。

混亂的詩歌界,雖然看起來可笑,但不一定就完全是壞事,這也說明還是有人在關注詩歌。如果有真心喜歡,併為此痴心努力的詩人,說不定會寫出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來。


無心隨墨


我是一個詩人,我來簡單回答一下。寫詩的人的確不少,看詩的可能是不多。筆者這句話說出了詩人的無奈,同時也想說明社會可能太浮躁,人們很難靜下心來讀詩,缺少讀詩的心境。有一點我想說明,寫詩的人的確是希望作品有人看,有人喜歡,這也是寫詩的一個目的,希望以此來出名,向李白一樣“出仕”。如果能最好,顯然很多人是不能。所以我認為這不應該是最主要的目的,應該要明白自己為什麼寫詩。寫詩寫的是一種心境,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一定時期心靈的寫照,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手段,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寫詩有人看最好,沒人看也無妨,“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寫詩首先應該是感動自己,感動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不是每個詩人都有人懂,但總有懂的人。一首詩寫出來了,有幾個人看,有幾個人點贊就可以了,畢竟沒有感同身受。有時候,我拿出自己的詩來讀,也會熱淚盈眶,因為它感動了我,我讀出自己的心情,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詩人寫詩的初衷,社會是有些浮躁,可詩人有清澈的心境。寫吧,不管好不好,不要擔心沒人讀,這個世界至少有一個人會看,因為那個最懂你。




詩人的涙


應該是真的。

因為寫詩的人多數不看別人的詩,看了別人的詩,自己就沒法寫了。

不熱愛詩歌的人是不看詩的。熱愛詩歌的人又大多喜歡自己寫詩,那麼熱愛詩歌而看詩卻不寫詩的人就少了,所以就有了這種現象:寫詩的人比看詩的都多。

寫詩的人多,並不意味著能寫得好的人就多。多數寫詩的人完全是因為愛好而寫的,不是因為有詩才。

我自己就是這樣,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父親送我一個64開的筆記本,我在上面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小詩,從此開始了我的寫詩生涯。即使後來意識到自己決無詩才,始終也不能放棄。

沒有詩才而執意為之是很不好的,它使我再不願去別的領域嘗試,固執己見而毫無建樹。

許多年來,我因為這個愛好而過得很不快樂。常常地,因為寫不出好的詩歌,文思枯燥,缺乏靈感,十分痛苦和憂鬱。我長期以來都沒有心思做好日常,做人完全不能及格。

我讀詩,大多是古詩詞,也看近現代作品,但很少看同仁的,因為一旦看了,我自己就更沒法寫了。





一蓑煙雨崔俊平


前幾天瀋陽詩友畢志讓我將他的朋友圈第一條《畢志詩選》幫忙轉發一下朋友圈,我閱了一下,寫的確實不錯,多年的微信老朋友了,我於是轉發至我的朋友圈。他在他的朋友圈裡說,閱讀量太少了,大概是希望通過轉發增加一些閱讀量。

轉發之後,我在微信裡跟他說,現在是寫詩的人多,閱讀的人少,已擱筆多年,已轉發。他看後回覆說,不好意思打攪了等等似有不樂,讓我不必回覆。

我跟他說的意思是詩歌界目前的實際情況,無人閱讀,因此擱筆。他可能領會錯成詩已無人閱讀,還讓我轉發。其實我是很樂意助人的,特別是我認可的詩界友人,幫助他們是一種榮耀,若因此能扭轉振興這種尷尬的閱讀局面,也不適為詩歌做了一份象樣的貢獻。

今天在頭條上看到有人出此提問,甚是詫異,怎麼我和好友的私下聊天,競成了頭條提問,也不知出此提問的人有沒看過我和畢志的聊天,心裡再想想,怕是沒有這麼巧吧!中國人這麼多,一句話一個想法每天不知會被重複多少遍。世界雖大卻小如村莊,古亦有天涯若比鄰之說。

文學界,不僅僅是詩歌有這種窘況,小說散文亦好不到哪去,或者更差,惟有網絡小說目前閱讀量尚可。現在人都忙,上班不敢鬆懈,下班家庭雜務又多,看手機已成流行病,哪再來閒空讀書呢?唉,寫作人的悲哀!


憶餘母興化紅膏大閘蟹


這個問題有些誇張,只是個病句。應該說寫詩的人很多,但是評讀”現代詩詞作品“的人很少。

詩言志,歌永言。唐宋詩詞,我想大家讀的應該是很多的。關於唐宋以外的詩詞,你究竟讀了多少呢?現代詩歌,你讀了多少?作者瞭解多少?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敢恭維!謝謝關注!


銀號角樂團阿東


這個說法不是危言聳聽。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詩詞是屬於小眾文化。只有詩詞愛好者還堅守這塊陣地。不圖名利,沒有報酬,甚至自己還要搭錢。很多人寫詩詞是出於愛好和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讓詩詞文化傳承發揚。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現在卻被浮躁的文化淹沒。我想待整體民族素質提高了,欣賞詩詞的人就多了,中國是詩的國度,隨著國家和教育的重視,情況會改觀的,近來中央臺的詩詞大賽反響很好,詩詞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我本人從事基礎語文教育。也是詩詞愛好者,鍾情傳統詩詞,儘自己微薄之力,弘揚傳統詩歌文化。


w青山飛鴻w


不是真的,這只是一種調侃的說法!

評論者言下之意:一是說時下寫詩的人有一個龐大的群體,不管懂和不懂詩的都在寫詩,而真正懂詩、會寫詩和欣賞詩的人不多。二是當下在文學藝術當中,真正關注讀詩的人並不多,社會對詩的重視程度也不夠,也沒有迎來詩歌的繁榮時代,詩作為一個小群體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並不大,因而社會關注度相對低一點兒。

文化大繁榮離不開詩歌的繁榮,形成詩的氛圍有好的群眾基礎很關鍵,所以歡迎更多的詩歌愛好者加入這個隊伍中來,即使水平不高也沒關係,通過引導培訓慢慢提高,只要有足夠大的詩歌愛好者隊伍,一定會出現出類拔萃的詩人,同時詩歌作為高雅的文學藝術,也希望社會多多支持詩歌的發展,詩言志、言情,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業餘生活,又可以謳歌新時代,唱響主旋律,對促進文化大繁榮大有作為!


文可之


個人以為這個觀點說不上真,也說不上假,只能代表作者個人的思考,嚴謹來說,並沒有研究或數據支撐。

首先,詩的定義範圍可大可小,一句話都可能是詩,從這點來說,確實是寫詩的人比看詩的多,因為所有人都是“寫詩的人”。

其次,評論嘛,有時也會譁眾取寵,拋出一些看似有道理或能引起爭議的觀點,實際可能就是憑空想象,或者為評論而評論,沒有意義。

最後,每個人的接觸面不一樣,感受可能就不一樣,如盲人摸象,都對,都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