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詩平仄合律嗎?"本是同根生”犯了三平尾?

水泊劉唐襄光文


首先,我國的古體詩分為古詩和律詩兩種,在隋唐以前,一般都是古詩了,而從隋唐開始,律詩才漸漸興起。

其次,隋唐以前的古詩沒有嚴格的平仄格律的,一般押韻就可以了,而且押韻也不分平聲韻和仄聲韻。而且有很多相鄰的韻都是可以通押的。比如陸凱這首《贈范曄》裡的前兩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隴頭人”就是三平聲。

後來,自從沈約提出一系列關於聲韻方面的東西,人們才有意識地去創作合乎格律的詩。

最後,曹植是三國時期的人,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格律一說,他們寫的詩當然就不用考慮什麼平仄了,不合平仄是正常了,如果合乎平仄,也不是有意為之,碰巧而已。


語文伴生樹


曹植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主要生活在三國時期。那時,離南朝沈約、謝脁、王融等“竟陵八友”歸納出平、上、去、入四聲,還差250年。離有平、仄概念的時間,則還要更遠一些,所以曹植創作《七步詩》時,還沒有平仄上的任何禁忌。



曹植也是將中國傳統詩歌由四言推向五言的重要人物。儘管在那時,還沒有平仄和四聲的概念,但已有五音(唇、舌、齒、鼻、喉)和五聲 (宮、商、角、徵、羽)。當時的詩,基本上都是合樂演唱的,其聲律依的是五音五聲,故又稱為詩歌。

今人用平聲和仄聲去歸納詩歌的聲律,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方式,同樣,將凡符合平仄格律規範的詩稱為格律詩或近體詩,將不符合平仄格律規範的詩稱為古體詩,也是一種簡化的方式。這導致有些人認為古體詩不用講平仄聲律的誤解。

按今人的理論,可將曹子建的《七步詩》歸為古體詩: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儘管因為缺乏當時帶切音法的字典或韻書,我們難以探究當時的語音。但從此詩的用韻,我們仍可窺視到當時的聲律運用。

此詩的三個韻字:“汁、泣、急”,都是入聲韻字,同時也是以p綴尾(入聲)而成字音的閉口音韻。由於閉口音獨特的發音方式,特別適合表現深沉、壓抑、哀怨等較幽暗的主題,所以在唐詩宋詞中都有相關的運用,如杜甫的《春望》,深、心、金、簪四個韻字,都選用了閉口音韻,其絕筆之作五言排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更是三十六個韻字全部採用了閉口音韻。

在元曲中,對閉口音韻的使用則有著相應的規範,元人王驥德所著的《曲禁》四十條中,其中一條就是禁止開口音韻與閉口音韻混押。而在《中原音韻》中,也將閉口音單列了韻部,如“監鹹”、“侵尋”、“廉纖”。



之所以說這麼多,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不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講究聲律的,我們不能因為資料不足或水平限制,就認為古體詩可以不講聲律,任意而為。

詩始終是講究聲情的文體,不論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


詩詞書院


那年頭沒有平仄的要求,ok?


江湖人稱陳半仙


我認為曹植七步詩中的平仄韻律沒什麼矛盾,你想啊,以曹丕下今要斬他又挨於兄弟之情,不殺又怕他奪權,為了權力導致兄弟相殘,放,是為了自找臺階下,所以就出了這麼個損招,

但在七步之內為救自己一命千古一人,奇才,從時間,詩意,平仄韻律找不出多少問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從詩的意境來看,說的沒錯,合乎平仄,可能是小編自己對這首詩詞理解不夠,要不,小編自己也試試看,在無前提的情況下在突如其來情急中,也是在三五七步中來一首平仄工整意境非凡千古流傳好詩以饗讀者否?


蘭香茶803


惜丕遠唐律,戮植勿明刀;

八股千夫指,二人臊死朝。


斯文致用


平仄一般的說法是南朝的沈約提出的,在此之前寫詩,沒有平仄要求。而曹植生活在漢末到三國,比沈約早了大概二百年,所以,這首詩沒有平仄也很正常。

另外,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形成於唐朝,包括絕句和律詩,講究平仄格律。而古體詩,比如詩經的四言詩,屈原的楚辭系列,還有樂府詩,都沒有這些要求。平仄不拘,可以換韻,長短不受限制,而《七步詩》屬於古體詩,另外不是三平仄,是三平調,而三平調在古體詩不算什麼毛病。


無心隨墨


格律詩起源於南齊的永明體,成熟於唐初。曹植吟七步詩時,是不講究平仄格律的。在格律詩出現之前,不講平仄格律,只講求押韻的詩都叫古體詩,而且古體詩鄰韻通押,所以比格律詩寬鬆很多。曹植的七步詩就是古體詩,所以不存在平仄格律的問題。


九齡後1167259104


要解答這個問題,須先知道曹植《七步詩》的內容及韻律,《七步詩》的內容及韻律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

順便我們瞭解一下詩的意思,《七步詩》的譯文如下: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從上可以看出,《七步詩》平仄不合律,“本是同根生”確實犯了三平尾。但為什麼此詩一直流傳至今,讓人口熟能詳呢?

這是與此詩產生的背景和律詩產生的時代有關。

此詩有兩個版本,見圖可知。


陸新頭


曹植這首詩是仄起仄落,不是平落,所以不算三平尾。同時,該詩似乎是古體詩,不是唐興起的格律詩。


手機用戶68807423227


曹植七步詩以驚人留世,萬代留傳!此詩不在外表而在內涵!詩的意境達到了極點,至今騷客萬萬還是望塵莫及!詩的平仄合律是詩的規矩而已,歷史上有多少詩以平仄合律而留名千古?!曹植在生與死的緊急關頭七步成詩,他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悟而成為刺心合理的驚天之作!而當下的千萬騷客們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甚至是不搭調的所謂“七絕七律”,其意雜亂無章,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沒有絲毫的感人之處!甚至是驢頭不對馬嘴!太多太多的舞墨不嫌腦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