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難之役?

THM0731


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叔侄戰爭,也是第一次藩王在與皇帝交鋒中獲勝的戰爭,這場戰爭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極其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皇位歸屬的改變,也影響了此後200多年明朝政治的走向。

靖難之役後最重大的影響是使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當然這場戰爭也有消極意義,戰爭本身就耗費了人力物力財力,但從深層來說這場戰爭促使了之後明朝統治的開化、清明,使百姓暫時得到了休養生息,因此無論對統治階級還是百姓而言,這場戰爭是利大於弊的。

一、靖難之役的起因

要想評價這場戰役,就不得不提起,這場戰爭的起因,從這場戰爭的起因中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戰爭的結果,也可以探索到戰爭的影響。

(一) 朱元璋的“錦囊妙計”

朱元璋是一個真正出身草根的皇帝,乞丐出身的他卻榮登了大明王朝的“第一把交椅”。在當上皇上之後,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挽救了民族,雖然出身低微,但他卻通過自己的智慧實現了興復天下的願望。

在封建王朝,所有的皇帝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帝制,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登上皇位之後,他成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這個機構由皇帝直接領導,用來監視大臣們的一舉一動。在當時的朝堂中,“錦衣衛”的名號足以讓人聞風喪膽。對於地方的統治,他設置了巡檢司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據記載,在明朝政權穩固之後,朱元璋開始了對功臣的大肆屠殺,尤其是武將,除此之外他還大興“文字獄”,實行“連坐”制度,最著名的肯定就是“胡惟庸藍玉謀反”案了,這個案子前後調查多年,因為這個案子被誅殺的大臣們不計其數。

很顯然,朱元璋的這些做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給長孫朱允炆的統治鋪平道路。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死後為了確保朱允炆統治的安穩,曾經為他留下了三個治國“錦囊”,其中有一個明確“削藩”。

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曾經為大明王朝的北伐戰爭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勞苦功高,可在父親的遺囑中,他卻要面臨被削爵的結局,於是他作出了發動政變的決定,他以“清君側”為名,打到了應天府的大門中。從根本來說朱元璋,為朱允炆所留下的“錦囊”助長了朱棣心中的怒火,推動了朱棣的謀反。

(二)大臣的慫恿

朱元璋去世後,為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一眾親信大臣,這些人極力主張“削藩”建文帝聽取了他們的建議,利用各種名目將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所分封的五位藩王手中的權力進行瓦解。在整個“削藩”運動中,矛頭直指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領導了明朝第七次、第八次的北伐戰爭,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無論是實力還是聲望都極高,建文帝在此時主張“削藩”運動,無疑是操之過急的,並且這場運動的整個計劃準備不夠充分。

(三)朱棣野心極大

封建社會時期受儒學的影響,講究長幼有序,嫡庶有別,這種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根深蒂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11歲時就被封為燕王,21歲就離開了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

當時,元朝的殘兵部隊常常騷擾我國邊境地區,極大地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而朱棣身在華北地區,距邊境地區較近,朱元璋希望他能夠帶領士兵鎮守邊境,使明朝的政權得以穩固。

年輕的朱棣在得到士兵的領導權之後,受到眾多有才能將領的指導,迅速成長為了一名傑出的軍事家,手握兵權又遠離京師,很快朱棣就成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在朱元璋去世前夕,朝堂中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老將領,並且這些人並不被朱元璋所信任。

隨著建文帝“削藩”活動的進行,朱棣心中愈發惶恐,他在目睹過皇室家族為爭權力手足相殘的結果之後,決定發動戰爭。手握重兵,又極富軍事才能的朱棣,在短短4年時間就打敗了身為君主的侄子。

朱元璋一生有20多個兒子,朱棣無疑是當中最為優秀傑出的一個,但是朱元璋思想老舊,講究尊卑傳統,他最喜歡的孩子還是長子朱標。朱棣出生於元朝末年,他的成長是伴隨著朱元璋攻下南京,推翻元朝暴政,逐鹿中原進行的,明朝建立時他也只不過七八歲,雖然年齡尚小,但是在目睹過元朝,殘暴戰爭的朱棣,已經有了復興華夏的凌雲壯志。

其實他們叔侄二人最後落得如此下場和朱元璋也有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草莽,救蒼生於水火,在登上王位之後,朱元璋深深知道外戚、宦官、相權的危害。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出手狠毒做法足了,不論是功臣良將,還是侄子外甥,都被他所不容,為了統治他建立了整個封建歷史上最為嚴厲的《大明律》。

在他的狠毒教育下,朱棣自然養成了跟他如出一轍的性格,在他們看來,親情遠不如權力重要。朱允炆作為他的孫輩,被他悉心教導,他沒有經歷過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光,他要做的就是使替朱元璋守護天下,朱元璋對他的教育,更加偏向如何治國。因為對朱元璋遺囑的維護,朱允炆最終還是被大臣所利用,年輕的他貿然發動了“削藩”戰爭,但他不知道朱棣的野心早已超越了他。

二、靖難之役的影響

這場戰爭之後,明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已經到達頂峰,國家權力積聚於皇帝一人,朱棣在為期間一直為加強皇帝專制做鬥爭。

(一)宗室待遇

朱棣稱帝后,恢復了過去周王、齊王、代王、岷王的爵位。他是因為“削藩”而起兵的,無論是為了維護“清君側”的藉口,還是為了取得諸王的擁護,他必須給予這些宗室更高的品級和待遇。

不過,朱棣是通過武裝鬥爭而奪取權利的,他自己也要避免這種狀況的重新發生,為了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固,他將這些諸王的封地,改到了內地地區,又漸漸削弱了他們的兵權。

他的這個做法十分明智,既實現了當時建文帝的目的,又沒有改變傳統制度,引起這些人的反抗,之後宗室王族與中央的矛盾漸漸由軍事上的政權威脅轉變為對財政的壓迫。

(二)遷都北京

洪武年間,北方邊境地區的防務任務由當地的諸王負責,靖難之役後,朱棣進入了內地,導致了華北地區軍方空虛。為了避免出現唐宋時期的守內虛外,或者守外虛內狀況的出現,他決定遷都北平。

(三)恢復地區經濟

這場戰爭涉及了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長久的拉鋸戰使這兩個地區的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朱棣在成功登機之後,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的賦稅,休養生息促進了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

總結: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室之間的戰爭。它的影響不僅是改變了明朝皇帝的人選,而是改變了整個明朝的歷史進程。


舊時樓臺月


靖難之役,是一場叔侄之間帝位之爭,在這場皇權的爭鬥中很難說孰對孰錯。站在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看法。

朱允炆的視角

叔叔們手握兵權,我不放心,為了便於管理,他們手中的兵權,不能保留。尤其是我四叔,他可是一位經過戰場錘鍊的帥才,他的管理能力是我無法比的。我除了是皇爺爺朱元璋的嫡長孫,皇位來得名正言順之外,可沒啥能與我四叔比的。

齊泰、黃子澄他們勸我削藩,其實是正中我下懷的。

沒想到的是,李景隆這傢伙太不爭氣,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不全對呀!這是血的教訓,人家趙括雖然是紙上談兵,但是還有骨氣,李景隆竟然在危急關頭把城門還給打開了,骨頭太軟了。

朱棣的視角

我靖難,我驕傲!我這個允炆侄子,對我們這些叔叔們,太不尊重,這個事情全是他身邊的齊泰、黃子澄這些奸臣在挑唆,我得遵照我老爺子的旨意,進京鋤奸勤王。誰知道,我進了南京城後,沒找到我大侄子。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就勉為其難登基當皇帝吧。

我既然當皇帝,我就要當好,方孝儒這個人不太識實務,他還將我一軍。我又不是趙匡胤不殺文人,只好拿他開刀了,殺方孝儒十族這個事,純屬後人給我栽贓。

他還是有後代的,我沒有斬盡殺絕。

朱元璋的視角

小四還真敢幹,隨我!允炆這個孫子畢竟經驗不足,他要是治國還欠點火候。幸虧我給他安排好了退路,當個和尚有啥不好,你看人家順治不是也是皇二代麼,人家不是也出家了麼。挺好!

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人的視角

靖難之役,只不過是朱棣這個反賊的藉口,他就是為了當皇帝。他能造反成功,肯定不是準備了一天兩天了。就算我們不削藩,他早晚也會造反。

我們得維護太祖留下的正統。

解縉為代表的貳臣

誰當皇帝不是當,只要能為百姓謀福祉就行。改朝換代後,我們說不準還能升官發財,治國平天下。多贏的局面,應該維護。

站在個人的位置上,靖難之役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許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吧。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臆測,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抱影無眠夜歸人


導語:

大明靖難之役,首先,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內部戰爭。是大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護皇權行動中,一大敗筆。常言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朱元璋為了子孫代代皇權永固,可以說絞盡腦汁,處心極慮。不惜發動三大案,殘酷打壓文武百官,開國勳貴集團。但是藩王分封制,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其次,朱元璋對藩王擁有兵權沒有限制,這個是靖難之役能發動的最根本因素。擁有兵權又不願意坐以待斃的各地藩王,必然會推舉兵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舉兵。所以,靖難之役實質是大明藩王反對削藩的一場叛亂。

但是擁有了全國兵馬的建文帝朱允炆,卻因為自己決策的一次次失誤,以及眾多豬隊友的幫助下,結

果令人驚掉下巴的輸掉這場戰爭。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衝動,讓建文帝王丟了皇帝寶座。

一,少年登基,婦人之仁。激情削藩,連環失誤。

朱允炆21歲登基稱帝時,大明天下強藩林立,少年天子內心擔憂也是正常。可形勢未逆轉,兵權未制伏,面對以燕王朱棣為首藩王集團的強勢,朱允炆太過於自信,登基一個月就馬上削藩,打草驚蛇後,必然是圖窮匕現。

朱允炆另一個缺點就是婦人之仁,作為一個帝王,面對政治對手從來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後快。朱允炆學習儒家經書太迂腐,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婦人之仁不願意誅殺,偏偏要學那西楚霸王沽名釣譽。內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個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發動叛亂時,朱允炆把婦人之仁發揮的淋漓盡致,還讓統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殺他叔叔。可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二,臨機立斷奪北平。無間道奪南京。

反觀戎馬一生的朱棣,政治,軍事經驗皆豐富老練。朱棣在北京見皇太子時,就曾假裝親熱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說: 沒有想到你小子都當太子了啊。這樣的大逆不道,朱允炆還求情朱元璋不殺朱棣。所以,朱棣已經看穿朱允炆的軟弱。當決定起事,朱棣果斷殺人奪兵權,佔領北平,擁兵十萬南下。

靖難之役,朱棣率軍血戰大寧,白溝河,濟南,東昌,夾河,決戰靈壁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收買徐增壽打開南京城門,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後。

最後總結:

靖難之役,作為大明帝國為了爭奪皇權的戰爭,它的實質是地方藩王集團與中央君權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體表現。這場戰爭的不正義顯而易見。只是優勝劣汰,燕王朱棣獲勝,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紅紅火火講歷史


靖難之役其實沒那麼複雜。

從性質來看,它就是地方藩王起兵奪取中央政權。只不過它是中國古代上千年藩王造反唯一成功的一次。“靖難”不過是朱棣給自己造反制造的合法藉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曾有規定,中央出現奸臣威脅皇權,地方藩王可以起兵除去奸臣。

從造反原因來看,朱棣的造反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無奈的一次絕地反擊。建文帝即位後根據齊泰等大臣的建議,決定進行削藩。但建文帝的削藩措施過於激進,甚至造成個別藩王的自殺。朱棣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目標太大,如果不孤注一擲起兵造反,就是坐以待斃。

那麼,“靖難之役”朱棣為什麼能夠以弱勝強,取得勝利呢?

第一,朱棣個人優秀的軍事指揮藝術,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建文帝“蠢豬”式的指揮。

第二,朱棣身邊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眾多;而建文帝任用的大將不是老邁就是如李景隆這樣的蠢材。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而由於朱元璋早年採取了藩王守邊的策略,使得朱棣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

第三,朱棣的成功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雖然朱棣個人具有很強的指揮藝術,但畢竟是“以一隅敵全國”如果戰爭長期持續下去堆朱棣也是不利的。而抓住時機,繞開守衛嚴密的大城市,突襲南京,造就了一個大的戰術突然性。再加只李景隆反叛打開南京城門,使得駐地輕易攻下了南京,取得了勝利。

最後,就是朱棣本身也是朱元璋的兒子,具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在建文帝“失蹤”之後,朱棣就理所當然繼承皇位了!




趣談歷史五千年


前段時間,一部《大明風華》登上了熒幕,影視劇從靖難之役的結尾開始,描繪了朱棣稱帝后幾代人的歷程,在影視劇的開端,可能很多人對於靖難之役並不是那麼的熟悉,那麼接下來,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歷時三年的戰爭。

首先,靖難之役的背景

既然是要說背景,那麼就要從朱元璋說起了,可以說由明初的分封開始說。在明朝初建的時候,雖然是已經做到了驅除韃虜,但是元朝在塞外的勢力依然強盛,而為了鞏固勢力,使得邊境安定,那麼就必須在邊境要塞駐兵,而且還得是重兵防守,而這樣的情況下,派誰駐守成了一個問題。

而在人員的選擇上,一方面可以選擇開國時的將領,一方面則是由朱元璋的兒子們去駐守,也正是在這樣的選擇下,朱元璋選擇了分封諸子,因為相比較而言,封王造反要比大將造反要划算,人都有私心,這就是朱元璋的私心。封王造反最起碼還能給朱家留後,大將造反朱家留就極有可能被屠滅,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其次,太子早亡,太孫少年登基

朱元璋在位時,太子朱標早亡,使得儲君的位置空出,這樣一來各皇子自然是有想法的,雖然之後冊立太孫,但畢竟太孫年少,並不足以徹底壓下諸王的覬覦之心。後朱允炆21歲時登基稱帝,作為少年天子,在明朝諸王林立的情況下,也是感受到了壓力的,而他做出的決定則是削藩,但朱允炆削藩太過急切,登基一個月就馬上開始了,並且手段過於強硬,致使諸王人人自危。

其三、朱棣對皇位的覬覦

可以說朱標過早離世,諸王對於皇位都是有著覬覦之心的,而二哥朱樉,三哥朱棡也先後去世,在朱元璋的兒子中屬朱棣最大按照傳統朱元璋應該傳位於朱棣,正是這樣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諸王,朱棣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是最強的,但是朱元璋似乎給他開了個玩笑,直接冊立了太孫,並且還留下了《皇明祖訓》,其中有一條“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起兵只不過是朱棣奪取皇位的藉口。

其四、朱允炆的婦人之仁

作為帝王,面對政治上的對手,可以說向來都是心狠手辣的,但是朱允炆在對付諸王時,卻並不是這樣,可能也是儒家思想太過於根深蒂固的原因,當朱棣入京時,登陛不拜,朱允炆不願將其誅殺,而在之後的靖難之役時,更是對前去平叛的耿炳文下令,不要傷了他叔叔,這就讓平叛將領縮手縮腳了,不僅是這樣,在耿炳文戰事稍失利,又匆匆臨陣換帥,換上紙上談兵李景隆,結果是一錯再錯。

最後、朱棣沒有打下天下,他只是打下了南京

靖難之役是一場非常奇葩的戰役,因為朱棣大軍壓根就沒有掃蕩天下,他也沒有掃蕩天下的能力。那麼他是如何奪取天下的呢?他只是帶兵南下繞過了山東直奔江蘇而來,從而打下了南京城。這麼一條筆直的路線,期間壓根就沒有佔領全國各地其他的地盤。其他地區還是該吃吃該喝喝,這對叔侄之間的戰爭,對他們來說那就是神仙打架,跟他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

事後朱棣奪取了南京城,朱允炆引火自焚後,朱棣在南京稱帝。全國其他各地的官員,也就順道參拜朱棣了。在他們心裡朱棣和朱允炆沒什麼差別,那都是朱元璋的子孫,誰來做皇帝不是做呢?從建文元年到建元三年,“靖難之役”歷時三年,以燕王朱棣的取勝而告終,而惠帝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也不知所蹤,就在1402年,朱棣在群臣的擁戴下在京師南京稱帝,即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朱棣稱帝后,為了穩固統治,恩威並施,採取了鎮壓和懷柔政策。


釋心001


01

建文帝在位期間,帝國周邊都是親族叔輩,尤其北疆的燕寧二王最為強大。建文帝以古為鑑,意圖削藩,並根據強弱將周秦等王首先削弱。

建文帝過於年輕,齊泰、黃子澄等人書生氣太重,在削藩問題上意氣用事,對付宗室親族的手段過於激烈,在藩王中產生了爆發點,反而孤立了皇室,形成了連鎖效應。

02

北平,燕王所在,常年的軍旅和政治生涯使得朱棣變得深沉,南京的削藩做法讓朱棣感到生命的危機,奪門的想法在這種危機中逐漸醞釀,終於在爆發點中開始操起了刀戈。

烽煙驟起,燕軍在華北平原的土地上接受生死考驗,但此時的明朝卻是無將可調,坐擁天下的朱允炆過於年輕,缺乏政治和軍事能力及經驗。

明初的大批功勳元老早已被朱元璋無情抹去,苟延的也已經白鬢斑斑,朱允炆不得已只能依靠李景隆之流上陣拒敵。李景隆沒有其父李文忠的軍事才能,嘴上的功夫確實厲害,在與朱棣的數年對壘中,被打得丟盔卸甲,只好撤回南京。在南下道路上,與朱棣的強敵不過是鐵鉉的濟南城。但世事難料,由於朱棣軍事和經濟力量與南京相差懸殊,以致戰爭接近四年還是壓縮在黃河以北。

建文四年,黑夜中風漸漸的冷去,朱棣在大帳中作出一個重要決定,繞道進攻南京,實行斬首行動。此時的朱棣明白,這是一件多麼危險的行動,賭上的將是自己的全部。看著地圖,朱棣也是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已經失去了藩王的支持,就連遠在雲南手握重兵且與仙逝太子至交的沐王也遲遲未動,燕軍望風披靡進軍長江,長江天塹成為平地,朱棣的戰略終獲成功。

03

南京皇城,朱允炆看著咫尺天涯的燕軍除了震驚,只剩下恐懼,華北戰略的失敗讓其無奈、憤恨與抓狂。此時朱允炆十分明白,自己的主力大軍回援已無可能,藩王的仇視更讓他無力迴天,政治的失敗導致軍事的失敗,軍事的失敗導致政權的崩離。四年的靖難之役,由於朱允炆的戰略失誤,其統治張力只有帝國本土的一半,藩王的中立或倒向,大大加強了朱棣的信心和實力,雖然實力還不足以同建文對抗,但對於朱棣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決勝時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開始渡江攻進南京,皇城大火,朱允炆失蹤,產生了歷史的謎案,同樣標榜忠誠的解縉等人卻立馬投靠了朱棣,朱棣對於建文舊臣也是較為仁慈的,許多幹吏得以保留,只有齊泰方孝孺等親族被殺,方孝孺誅十族之事仍存有疑點,有待考察。

04

1402年,華夏轉折的一年,朱棣登上大明帝國的帝位,是為永樂皇帝,大明帝國開始走向輝煌與強盛,五徵漠北、南下安南、六下西洋、創立內閣、永樂大典,經略東北,朱棣誓要將大明帝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其文治武功盛極一時。

靖難之役,不僅是朱棣的一次成功,也是藩王奪位成功並穩固政局的一次成功,藩王並沒有像西晉般成為隱患,以致帝國毀滅。朱棣登位之後也實行了削藩,但其手段較為溫和,削其軍權而保其榮華爵位,大大降低了藩王反抗的可能性,軍權在手的朱棣也獲得了五次北伐的勝利,為大明帝國打下了二十多年的平安局面。朱棣開創的君王守社稷,也為鋼明起了開頭,其直系血脈的二代君王(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皆效仿他但都遭遇失敗,但鋼明始終讓華夏文明保持延續,在中華五千年長河中留下重彩一筆。





漢族日曆


導言

“靖難之役”並不是助長革新的文臣集團與守舊的親王、武臣集團之間的鬥爭,所謂藩王、武臣集團也純屬子虛烏有。實際上,建文君臣並未實行過什麼新政,而朱棣也並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難之役”的實質是爭奪皇位,削藩是其爆發的根本原因。

爭奪皇位是“靖難之役”的根本原因

說“靖難之役”是朱元璋親手種下的惡果並不為過。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國以後,為了維持和鞏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確很勤勞。他一個人幹了皇帝和宰相要乾的事情,還嚴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權強化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權的過程中,卻為自己的帝國留下了一個嚴重隱患——大封諸子。

“眾建諸侯,屏藩王室”的體制,自西周以後,歷史一再證明,這是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禍亂相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於一己私利,錯誤地認為宋、元“孤立無援”因而導致迅速瓦解,於是大封諸子為王,使他們星羅棋佈在全國的要衝之地,特別是邊防線上。

這樣,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有可以加強邊防。儘管明朝的封藩與以往不盡相同,“分封而不賜土,列爵而不臨民”,但諸王的政治地位卻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間,他們還可節制封國內的文武吏士。

不僅如此,他們還握有兵權,其護衛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塞上諸王的兵權更大。他們“皆預軍務”,有的還可以節制大將軍,而“軍中事大者方以聞”。更有甚者,朱元璋還給了諸王“清君側”的特權。

既然如此,諸王的權勢自然會迅速地膨脹起來,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特別是沿邊諸王,更是嚴重地威脅著皇權的穩固。大封諸子為王帶來的隱患,明眼人早就看出來了。雖然洪武九年時朱元璋相對制定了一些限制諸王權力的措施,但這些措施看起來仍太過軟弱無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皇位繼承人。於是,圍繞皇位問題展開的矛盾鬥爭便日益尖銳起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圍繞皇權的鬥爭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準諸王赴京會葬,只哭臨本國。後又下令王國所在文武吏士,悉聽朝廷節制,唯護衛官軍聽王。

從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後廢周、齊、代、岷諸王為庶人,迫湘王闔宮自焚,同時加強對燕王的防範。建文君臣一連串的舉動,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與道衍和尚謀劃賬中,共圖大舉。建文元年七月,公開樹起反叛大旗,誓師稱“靖難”。

事實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勢必削奪虎視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奪取帝位,則必然要尋找藉口反叛,決不能坐以待斃。譚遷引屠叔方的話說:

“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又況秦晉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挾肺腑之尊......變所從來,非無故矣,況乎沖齡御極,主少國疑,強宗亂家,視同赧獻......正所謂養虎貽患,蓄癰必潰者也。故論者以建文之失在於削藩,而予則以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這就是“靖難之役”的實質,或者說根本原因。它同革新與守舊之爭絲毫沒有聯繫。

從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訓誡將士的文告中,也很難看出他是為了反對建文帝革新而起兵,這是因為,建文君臣根本就沒有實行什麼新政。


江畔初見月


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地方擊敗中央的案例,中央軍在國家穩定時期不敵地方軍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屈指可數。它應該說是明初政治上各種矛盾的一場總爆發。

第一,靖難之役的根本是朱元璋錯誤愚蠢的皇子分封制度導致的。漢行分封,釀成了七國之亂,晉行分封,導致了八王之亂。朱元璋幹冒天下之大不韙,非要逆歷史潮流而動,只能是讓自己親自選擇的接班人飲下了這杯苦酒。當然,明初的政治有其特殊性,派遣皇子分封作為一種備選手段是可能是朱元璋另有深意的國家舉措的,但是他將自己的二十幾個皇子全部分封到了大城市擔任藩王,這就是大錯特錯。國家的全部力量都被這些諸侯王蠶食殆盡,作為皇帝的朱允炆實際上更像周代的周天子,根本沒有實際的皇權。二十幾個藩國全部都在大城市,經濟無法供給到中央,所以削藩是必然的。所以說,靖難之役從根本上來說就無法避免。

第二,靖難之役早期和漢代的八王之亂極為類似。漢景帝誅殺了晁錯,戰況立刻好轉。惠帝不肯誅殺齊泰黃子澄,就使得自己一敗塗地。這證明皇帝和社會的關係已經非常疏遠,皇帝只有做出實際的舉動才會獲得百姓的支持。但是建文皇帝選擇了沉默,就自然得到了百姓的厭棄。這也是明太祖時期的高壓政策所導致的,地方官員紛紛束手。在靖難之役中,有許多地方官紛紛主動獻城投降燕軍。這說明在地方官的心中,無論誰做皇帝都一樣,在洪武皇帝的陰影下,自保才最重要。因此,靖難之役也可以說是對於洪武政策的一次總檢討。


經典守望者


我很贊同部分答主提出的觀點,即靖難之役壓根不是什麼革新與守舊的衝突,也不是什麼正統與非正統的鬥爭,就是很簡單的朱棣要奪朱允炆的皇位。

這是因為朱棣具備做皇帝的底氣,一方面其有一定的軍事力量,長期駐守北方,也讓他自己具備領兵作戰的能力,另一方面他比朱允炆年長,人情世故要更老練。這一切都讓朱棣在朱允炆即位之後蠢蠢欲動。

不過蠢蠢欲動是一方面,做不做是另一方面。由於朱允炆削藩太過於激進,導致了各王的反彈。原本究竟要不要反叛的朱棣,最終還是決定了反叛。

朱允炆能力的欠缺、用人不當,是最終敗給朱棣的關鍵。


張傑談史


靖難之役,是歷史必然的。我簡要說說幾個特點。

1.唯一一例大一統王朝下,外藩通過戰爭的方式擊敗朝廷中央軍攻入京城奪取皇位的例子。

2.匪夷所思,改變明史的一場戰爭。

3.具有歷史先進性,文人執政被推遲了幾十年。瞧瞧像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些人也就會勸建文帝削削藩,這麼大的基業,四年就給葬送……

4.朱棣滿滿的求生欲,不靖難坐著求死呀?建文帝剛即位就開始大動作削藩,磨刀霍霍對待他的那些藩王叔叔有多狠,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嚇的湘王甚至還自焚了……所以才說靖難之役是

必然的事情。

5.歷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才有了鄭和下西洋,而朱允炆別說政治經濟軍事,只怕是皇帝還沒入門。

6.說個大家少提到的,靖難之役後遷都北京,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又從南方轉移到北方。或許這同樣是歷史必然規律,中國歷史上北方一直是政治中心軍事要地。

7.但凡建文帝點正常的腦回路,朱棣也不至於贏了,靖難之役朱允炆一系列騷操作可謂讓人懷疑人生。也不知道朱元璋有沒有懷疑過自己這個傻侄子是不是隔壁老王種的可能……

說白了,靖難之役是朱棣的聰智、運氣與朱允炆的愚昧又打戰沒帶腦子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另外,他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使得明軍錯失幾次斬殺朱棣的良機,一切皆為氣數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