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之下“穩外貿”,不能只圍著數據“打轉”

■ 觀察家·保“六穩”促復甦系列評論

疫情之下,政策層面的目標應該從“穩住外貿數據”轉向“穩住外貿基本盤”。

海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對我國經濟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指標恐怕就是外貿。近日,海關總署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中國1-2月出口同比回落17.2%,進口回落4%;貿易逆差70.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順差414.5億美元。

國人關注的是,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社會循環逐步恢復正常,復工復產也在加速推進,外貿能否同步恢復,“穩外貿”的目標能實現嗎?

必須承認,外貿是國內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國內經濟活動的恢復還不足以推動外貿的同步恢復。

我國的進口和出口之間存在較強的聯動效應。在外部需求緊縮導致出口下降的情況下,為出口而進口的那部分也必然下降。

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對進口增長速度的追求同樣是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在此背景下,政策層面的目標應該從“穩外貿”轉向“穩住外貿基本盤”。這是兼顧國內外疫情發展態勢和經濟走勢的深刻轉變。

在穩定外貿基本盤的政策導向下,重要的不是穩定外貿增速,而是穩定外貿對於我國經濟的基本性作用和功能。

在出口方面,需要區分幾種不同情況精準施策。現在出口企業面臨的困難,不僅包括復工復產及生產經營環節的困難,還包括產品進入國外市場時面臨的各種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

第一種情況,復工復產有困難,國內各地其實已經採取了大量措施,包括幫助減稅降費和定向信貸支持等。

第二種情況,生產能力恢復了,但沒有國外訂單。對此,就需要通過提高出口退稅力度和增加出口信貸安排等,將國外需求轉變為對我國產品的購買,從而維持國外市場的需求黏性。

第三種情況,國內有供給、國外有需求,但疫情導致跨國交通物流受阻。這需要加強與目標市場國在疫情防控政策上的協調,有序恢復和保障跨國交通物流渠道。

第四種,國際市場上有需求,而其他供給來源因疫情衝擊而中斷。這需要我國在政策層面支持國內供給能力的恢復和擴大,幫助國內企業搶佔這部分國際市場份額。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些都是適應國內供給和國外需求動態變化的底線操作,而不是主動刺激出口擴張。未來一段時間內主要國外市場的需求將會持續萎縮,這當中的很多障礙是我國自身政策力量無法企及的。如果現在主動刺激出口企業生產能力擴張和出口增長,未來可能很快就要面對生產嚴重過剩的問題。

世界經濟的衰退難以避免,我國必須依靠足夠規模的內需增長來對沖外需的大幅下降。在產業、財政、貨幣金融等多維度政策的共同發力下,國內消費和投資等最終需求具有很大的擴張潛力。

但國內需求的擴張離不開進口的支撐。穩定進口渠道和進口來源,是當前穩定外貿基本盤的重點工作。在短期中,迫切需要解決疫情衝擊下跨國交通物流的中斷問題。這是企業無力單獨解決的,需要通過政府間的協調來解決。

在各國經濟遭受疫情嚴重衝擊的情況下,我國目前所具有的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疫情防控物資的供給能力以及國內市場率先反彈的內需力量,都是我國主動發起和推進與各國政策協調的有利條件。

此外是長期導向的機制建設。在更大範圍內發揮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的作用,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推動與更多國家商籤高標準自貿協定,商建貿易暢通工作組,營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總之,在穩定外貿基本盤的政策導向下,追求的不是外貿增速,而是在維持外貿渠道的基礎上發揮外貿的基本功能。

□於春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