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代的陶瓷底部不上釉是白胎的呢?為什麼?

令通


嚴格的講,陶瓷不能並論,區分陶與瓷的差別,才好回答問題。

陶器燒製溫度一般在1000攝氏度以下,吸水率高,釉陶出現在西漢,盛行於東漢至唐,宋遼之後基本上被瓷器取代。陶器施釉使吸水率明顯降低,故日常用陶器施釉到底方可達此效果。

瓷器燒製溫度多在1200度左右,吸水率低,原始瓷始於商周,曾經斷代,在東漢以後開始盛行至今。瓷器燒結程度高,無釉也不滲水,故早期瓷器僅器身上部或外部施釉以增加光澤及美觀,並沒有必要施滿釉。

漢代的釉陶為低溫鉛釉,多呈綠色,一般為滿釉支燒或墊燒,器底或口沿可見小墊餅或墊圈痕跡。鉛釉陶器入土後常出現銀色的返鉛現象,是斷代及鑑定的依據之一。唐代以降,陶器多用作冥器,而非日常生活用器,不用擔心滲漏的問題,故大多底部不上釉而露胎,如唐三彩、遼三彩及明三彩。

商周原始瓷釉稀薄,易剝脫,且多不是滿釉。東漢兩晉時燒瓷業逐漸成熟,至隋唐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形成,瓷器大多施釉不到底,多為玉璧底,故多為墊燒,這個時期匣燒的出現,提高了成品率。到了宋代,瓷器釉色至為重要,很多滿釉器如汝窯及部分鈞窯使用支釘燒技術。定窯的覆燒技法是為了增加生產效率。元代以後,半釉器增多,並且大部分圈足不施釉,或刮釉,可使用墊燒法制作。這些不同的燒製工藝,因時代不同、窯口不同而異,種類繁多,不可能在此逐一介紹。

下面以幾件釉陶來作說明,瓷器涉及面太寬,這裡就不舉例了。

1-3. 漢綠釉盤口壺,底滿釉,有反鉛銀釉斑。仔細觀察,可見口沿三處色淺部為支燒點,故此器為口朝下支燒。由此可見支燒法在漢代已發明,宋代汝窯的支釘燒有可能是在此基礎上改進的。

4-9. 幾件遼三彩冥器,造型獨特,釉面多有明顯銀色返鉛現象,施釉不到底,墊燒法制作。











卓然堂


底部不上釉又是純白胎的陶瓷,基本上是景德鎮的高嶺土才燒得出來,也就是宋到元朝開始有。宋代湖田窯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為什麼是白色的?因為高嶺土裡鐵元素含量低。


P與N


這個陶瓷用4O度放大鏡看不到氣泡,沒有冰裂逄會是古懂嗎





令通


唐三彩!邢窯!定窯早期!影青!宋以前底部很少上釉!元代卵白釉!也不上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