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待生死之事?


生與死,是一對老冤家,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必有生。

自從有了人類,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生與死進行了一場長期的、曠古未有的生死較量,它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以各自特有的形式向大自然超示了它們的存在。

一個人從母親的肚子裡一出來,就向大自然宣佈了這個生命的誕生,這個生命的個體經過少年一一青年一一中年一一老年這幾個階段的演化,最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跨入了另一個門坎一一死亡。

人的生命歷程,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有的更為短暫,只有十幾二十年的春秋。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應如何面對它,走完自已的人生之路呢?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有的人活在這個世上,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他們位卑未敢忘國憂,他們熱愛自已的祖國,熱愛自己的人民,樂於奉獻,服務社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有的人活在這個世上,圖的是個人利益,他們奉行著“人不為已,天誅地滅”的處世哲學,為此可以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甚至賣國求榮,忘記了自己的祖宗。

這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決定了不同思想道德觀念,他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也會作出各自不同的選擇,誰也無法改變他們,左右他們,唯有他們自已改變自己。

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有句這樣的話:“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一個人在大義面前,要捨生取義。

我們面對死亡,又有多少人不害怕的呢?人一旦失去了生命,什麼東西也就沒有了。但面對生與死,他們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信仰追求而作出各自不同的選擇。我們可以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坦然地面對死亡而捨生取義,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個人的貪慾而害怕死亡而苟且偷生。

有的人活著,他們已經死了,因為他們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成為漢奸賣國賊,他們是一具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如秦檜、汪精衛式的人物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雖生猶死。

有的人死了,他們還活著,他們為了人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赴湯蹈火、捨生忘死,他們品德高尚,精神永存,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如同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那樣永垂不朽,名垂千古。例如岳飛、文天祥、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雷鋒等人物,他們雖死猶生。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這是誰也無法逃避的殘酷現實。生有何歡?死有何懼?讓我們坦然地面對它,在我們短暫的生命旅途中活出精彩而有意義。


ab溫馨之家


生於死我可能會有多一點真實的感觸,2009年一天,我在田地幹活,隔壁就是我叔家一大片蘋果園,休息的時候隨手摘個蘋果也沒洗直接吃了,小時候在田裡真是餓了渴了都是摘了衣服擦擦就吃!我當時確實確實沒有在意!過了一會就感覺不舒服了,渾身沒力氣還嘔吐!胃裡是難受整個人癱了,結果家人吧我送到村裡衛生院!還是不斷吐,確實能聞到有農藥味,我媽突然想起來趕緊給我叔打電話問蘋果樹是不是打藥了!因為是早上打的藥,下午我誤食“毒蘋果”!洗胃的時候我還有意識,等我醒過來時候已經在重症監護室第二天了,並且醫生下過病危通知書了!看到兩個手上全是針,從鼻子下去一個食管,還要從那根管子裡面打清洗的藥,周圍病床上全是重症病人,那個時候真的很怕,每次來醫生我想問他,我都會問醫生會不會死!醫生鼓勵,並且安慰著在裡面每一位病人!

後來想想在生死麵前太脆弱了,每個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會恐懼,求生慾望得很強烈!




逝去的青春365


生與是自古都是一個較大的話題,但是我就不在此長篇大論了。因為有關於生於死的文章和書籍如汗牛充棟。我就簡單的談一下我的看法。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因為家裡沒有錢,我到一個私人的小煤礦去挖煤,那時候全是用人力挖,然後背出來。有一天,我正好要背煤出來的時候,就聽見有人說井下抽水間電機燃起來了,快跑啊,然後我什麼都不要了拼命往外面跑,一路上還看見有的人揹著煤跑。我跑到外面之後發現自己全身發抖,但是看見有的人還在說笑。哪個時候我不明白,他們怎麼笑得出來,他們為什麼還揹著煤跑,現在我明白了,這是一種生活的無奈。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看了太多的悲歡離合,我越來越覺得生死就是這麼一回事。

一個人好不容易在世間走一回,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要活給別人看,現在有太多的人就是活給別人看的,那樣太累了!

一個人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回,就要做出一點有益於這個世界的事情。無論這個事情是大是小。盡到自己的努力就好。如果能認更多的人因為你而受益就更好。

一個人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回,就要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是他們讓你我來到了這個世界。在他們有生之年盡到自己的孝心,不在呼你能給他們什麼。只要你能把心交給他們就行。其次要感恩自己的老師,同學,同事,朋友及身邊的每一個人,那怕是仇人也要感恩。因為如果沒有他們,你的生命就不會那麼精彩!

如果我們真正的做好以上幾點,那怕生命隨時離去又有何憾呢?


求職指導師


題主你好!非常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人吃五穀雜糧,生老病死自然規律。無需計較。

大約在6年前,我家隔壁有一個大學生在外地讀書然後就在外地工作,每年回家一兩次,這一年的端午前夕,他回家了。因為在上一年公司比較忙過年也沒有能回來,這次回來是放的年假,年假是一個月。這一天他開車去市裡面,在出門不久他給家裡人傳來了噩耗,他出車禍了。這天早上有一點毛毛雨,那是一個右轉彎下坡,他正常行駛在遇到彎道前他減速,車子不受控制的到了對方車道,撞到了一輛大客車,客車準載39人,實載14人。大客車順勢往右打方向想要避開,結果直接翻車了,往右側側翻致下面一條公路了,14人全部送往醫院,而他沒傷一根汗毛。他哽咽著述說這一切,猶如親臨現場。

聽了以後我覺得人生一輩子生與死就是一瞬間,我們無法控制人生的自然規律,所以用平常心對待吧!最後祝看到這個回答的所有陌生人生活愉快!


川蜀農村一哥


七絕一首

《感悟生死》

2020年3月23日巳時

紅旗庇佑吾一生,

飽暖安居幸福中。

幾許英傑先我死,

蹉跎碌碌古稀齡!


雨後嬌陽534


生死很大,也很小。越是優秀的人越把生死看得很淡。年少時就見過親人離世,甚至去過醫院安放故去之人的地方,當時心裡卻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是自己最愛的家人。

日本有部電影(入殮師)講訴替往生者最後送行的故事,非常的人性化,但是現實不太可能做到那麼完美。也不太喜歡以前必須穿壽衣的傳統。曾經聽朋友講過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離世了最後換衣服的時候非常之不堪,感覺人跟動物沒有兩樣。

日本是個老齡化的社會,在一個紀錄片中長壽村的老奶奶跟記者說自己活這麼久真是太無趣了。宋美齡享年105歲,據說她最後的晚年過得非常不好,不斷的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先自己一步離開這個世界。

想必真正想要長命百歲的人並不多吧。


播客來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用戶834385170623


做為我,以傳統的六十歲算老人,過了六十早死晚死就無關了。你要這麼想,如果人老不死除非別生,不然地球容納不了。而且自己活個兩百歲,子孫也應當全健康平安,不然子孫們的死亡自己活著的痛苦壓力是一般人承受不了。年齡一大,身體衰老,要人伺候,誰有耐心伺候你百多年,死,是最美的歸宿,無了操愁,無了鬥爭。無了煩惱。


老來紅47


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那麼多人匆匆離去,但誰也無法代替誰感受死亡。

我少年時代參加過很多葬禮,感受過親人和友人離去的痛苦,但那是從相聚到永別,從擔憂到痛苦,是在親密的牽絆中斷之後,自我情緒上的崩潰。然而縱使是最親近的人,在臨終之際,所散發出的死亡氣息,對“我”們這個個體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我聞到的死亡氣息,並不足以讓我在面對自己的死亡時豁然開朗。

兒時深夜無眠,想宇宙深遠,自我如此渺小,一旦死去,就是虛空,萬物不再可感,萬事不再可追,連虛空這樣的概念都不再能感知。這種經歷,我想不光是我和題主,甚至幾乎所有人都會有。我們從小是讀著唯物主義長大的一代,我們不相信有靈魂。所以對我們來說,死亡沒有歸宿,死亡只是歸零。

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幾千年的哲學,都是為了解決這三大問題而存在。解決了嗎?我覺得沒有,大家只能拿出比較折中的方案,比如,勸你去信個教,相信你的靈魂能在死後被妥善安排往某處,但那其實還是永生的概念。很多人老了之後突然皈依宗教,大抵是這個緣由——畏懼那迎面而來的,無盡的未知和虛空。

羅素晚年寫《我為什麼而活》,但就它在哲學史裡講蘇格拉底的態度,我覺得它也不願意往死亡不可知論裡走。它情願構思出一個神曲裡limbo一樣的地方,幻想在那裡可以和偉大靈魂們相聚。

話說回來,這麼多年,這麼多人,大家都熬過來了。因為這是件無法反抗的事兒。人往往在年輕和老年時最為畏懼死亡,因為這兩個時期閒暇最多,腦子和身體都會空下來,一空下來,可能就不由自主往某些地方拐了。

所以要我說啊,你並不是讀書太少,因為讀再多的書,再多的哲人,恐怕都無法解決你這屬於全人類的困惑。你只是太年輕,太無事可做。你身上還沒有揹負中年人事業和家庭的重託,你還沒有來得及讓別人的人生擠佔你的自我空間,你甚至也沒有想到一個足夠偉大的夢想去認真地實現自我。所以你全心全意想自己,想自己的生涯終端,你害怕,你痛苦,但是無濟於事。

努力往前活吧,小朋友。等到你願意為了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業付出自己的一切時間精力,等到你的人生跟他人的人生產生密不可分的交集,等到你也有了像麥哲倫同學那樣的經歷。你接受著生,承受著死,還要思考著揹負一切繼續向前走,你的步伐會越來越沉重,落下的腳印卻會越來越深。

到那個時候,你就無暇再去畏懼自己的死亡了,不是嗎?

你可能會更想好好體驗這與親密之人,與所愛之事,所能盡力交集的,實實在在的一生。

而不是去展望那虛空。

祝好。


情感聲音若辰


怕。。。。。。

不敢怎麼想,怕睡不著覺,總覺得臨睡前的今天似乎有點遺憾,而明天又會在睜眼的一剎那瞬間來臨。

也許是對這個世間有更多的期望,或者擔心離開時同出生般沒有任何記憶。因此,對鬼神之說也會在心湖中產生了一絲期盼,期盼還能再看看未來的風景,期盼下一個精彩紛呈的“我”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