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審稿人的審稿重點,提升論文撰寫質量

今天為大家帶來我們的特約編輯張老師在論文寫作方面的推文。張老師做過IEEE、IET、Springer等旗下期刊的審稿人,多次參與審稿工作。今天張老師結合自己長期的審稿工作總結了他在審稿過程中所關注的重點,希望能夠有助於科研同行的論文撰寫。本文主要是結合張老師自己關注點的順序進行闡述,其它審稿人可能略有不同。

第一關注重點:論文的摘要、引言末尾對於論文工作的描述以及文章最後的結論。

這三部分基本上都是對於論文工作的描述,因此接受期刊的審稿任務以後,我一般會首先同時閱讀這三部分內容。

論文的摘要

對於論文的摘要,我關注的點:①論文解決的問題。這個點一方面簡單地闡述了作者寫該篇論文的意圖,另一方面也間接體現了作者論文的意義,因此這個點一般不可或缺。②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方法(作者的方法)以及步驟。在拋出需解決的問題後,那麼緊接著作者就需要明確地闡明解決問題所需使用的方法,並且還需要高度概括性地簡述一些重要的處理步驟,在這裡作者須提及與傳統處理方法的不同點,進而讓同專業的讀者能夠清楚地看到作者方法的創新之所在。③作者方法相對於傳統方法的優勢。這一點主要是與第②個點中與傳統方法的不同點形成對照關係,主要是對比新方法與傳統方法處理結果,總結新方法相對於傳統方法的優勢。④作者的方法進一步能夠取得的效益。這一部分主要是介紹作者的方法所能帶來的科研效益,可以是有關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可以是關於國防的促進作用。一般來說,前三點一般都是摘要不可或缺的內容,而最後一點可有可無,但是如果恰到好處地談到了效益,一般來說是可以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Introduction末尾對於論文工作的描述

一般來說,Introduction主要是對和作者方法相關聯方法的綜述。在綜述的末尾或者論文結構介紹之前,一般都會將主題過渡到作者的方法上來。注意這裡有兩個重點詞組“過渡”和“作者的方法”,也即是我所關注的重點。①強調“過渡”一詞,主要是再次看作者有沒有闡述清楚該篇論文要解決傳統方法的那些不足或者缺陷,另一方面看作者綜述文獻過程中是否用力過猛,發散地羅列了傳統方法的很多不足。部分人認為羅列很多不足可以展示作者的專業深度,實際上羅列不足而未給出解決方案的做法恰好是審稿人的攻擊點。這是因為所羅列的問題並未得到相應解決方案的實驗驗證,所以作者看到的不足談不上是缺陷。學術論文中得出的結論要有理有據。從這個角度出發,論述傳統方法的不足時要緊扣作者的意圖也就是論文中需要解決傳統方法的哪些缺陷或不足,避免發散性的綜述文獻。②強調“作者的方法”,這裡一般是將摘要中有關作者方法的步驟進行詳細地敘述,關注此內容可以進一步地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結論

實際上這一部分主要涵蓋兩點內容:論文工作總結和方法的缺陷討論。論文的工作總結是基於方法和實驗結果所得出的,不要為了突出作者方法的優勢而放大傳統方法的缺點。在總結完論文的工作以後,還要針對論文方法的缺陷進行討論,甚至可以針對缺陷指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或者下一步的解決缺陷的研究計劃。讓讀者明白作者是完全瞭解方法的優缺點,而不僅是掌握了方法的優點。

第二關注重點:模型與方法

該部分內容是作者方法的理論體現,是論文的主體內容之一。由於接收審稿任務的論文,其研究內容與本人基本一致,因此對於該部分的審閱比較跳躍。我一般關注作者新方法的模型是否闡述清楚,公式的推導有沒有錯誤,部分重要的數學符號有沒有相關的物理解釋。如果這一部分存在理論錯誤,肯定會直接拒掉這篇文章。在模型與方法基本都正確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作者方法與傳統方法或者相類似方法的關聯性討論,這個關聯性一方面體現了作者方法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作者方法在傳統相關方法基礎上的發展,因而關聯性討論可以在對比中直接展示作者方法的創新之處,這比作者用描述性的文字敘述論文的創新點還要鏗鏘有力。

第三關注重點:實驗與結果評價

實驗

該部分是針對作者提出的“模型與方法”而設計的驗證性實驗,因此既要強調實驗的全面性,又要強調實驗的典型性。全面性,即設計的實驗能夠涵蓋模型和方法中所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實驗結果一般是不差於傳統方法的結果;而典型性,即實驗針對某些關鍵的因素(這個因素一般就是作者方法針對傳統方法進行改進的點),其實驗結果明顯優於傳統方法的結果。上述“全面性”和“典型性”一般是作者方法、傳統相關方法以及經典的公認最好方法三種方法對比基礎上進行闡述的,這裡經典的公認最好方法一般是作為標準,而傳統相關方法是對照組。對於“典型性”實驗,一方面需描述從對比結果中得出的直接結論,讓讀者“眼服”;另一方面還需結合作者相對傳統相關方法的改進,從理論上深入論述對比結果或結論的原因,讓讀者“心服”;另外對比分析(即實驗對比)的相關結論還需與“模型與方法”中關聯性討論(即理論對比)的結論相一致,形成“前後照應”的關係(如果論文的工作考慮到這一內容,至少都有修改的機會)。這再一次讓讀者在實驗對比中發現作者方法的優勢,而不需要作者過多地強調論文方法的優勢。

結果的評價

基於實驗結果的闡述都可以歸納為定性的範疇,因而還需針對實驗結果採用公認的定量評價方法評估作者方法、傳統方法以及公認最好方法的性能。這樣的指標評價一方面可以較為客觀地評價各種方法的性能,另一方面其實也是變相地再次向讀者展示作者方法相對於傳統方法的優勢,實現了方法優勢的多角度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