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导读:包袱瓶知道的人不多,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烧于清朝康熙年间,流行于乾隆、嘉庆两朝。因为包袱瓶凭借其独特的器形,优美的纹饰,美好的寓意,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也是后世争相仿制的精品!

其器形特点: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就像是在瓷器上“打”了一个大蝴蝶结,显得体态柔美,华容婀娜,构思奇特,精美娇艳,令人难忘。又因“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

当年马未都还不是收藏家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瓷器,着实让他吃了一惊!从那之后一直念念不忘,后来有机会拥有了这样的平直而且还是一对!且看看是怎样的包袱瓶?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马未都为包袱瓶的独特美震撼了!

马未都看到这样的瓶子,就围着瓶子转了很久因为他无法想像,以坚硬表现柔软能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瓷器本身是硬质的,而丝巾是软质的,在瓷器上把丝巾包过来的时候,像真的一样非常柔软,那个皱褶起伏都做得异常精彩,器物在丝巾的衬托下更显生动活泼,这是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清嘉庆 粉彩花卉纹包袱瓶

从那以后,马未都就想念念不忘,有朝一日一定要拥有一个这样的瓶子:后来不但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机会终于来了,1996年的时候,马未都从拍卖行拍下了这样的瓶子,而且还是一对。同时让他欣慰的是,花的钱比预算的还要少,那时候的人对这款瓷器的认知还不高,认为它仅仅是一个瓶子,却欣赏不到它还是一个极为精美的工艺品,还不能完全体会包袱瓶以坚硬表现柔软的能力和技艺,堪称一绝。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清嘉庆粉彩缠枝莲纹包袱瓶

清嘉庆粉彩缠枝莲纹包袱瓶 观复博物馆藏

这对瓶子在瓶身肩部装饰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带,丝织物的褶皱起伏细腻精到,用坚硬的瓷土来表现柔软的丝织物,用色彩鲜艳柔和的粉彩来表现丝织物的美感,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审美的极致。这对嘉庆时期的包袱瓶还保留有乾隆时期的工艺特征,画面繁缛,色泽艳丽明亮,底足署“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如今存放在观复博物馆内。

这种瓷器的美感给人的第一冲击力非常震撼。在瓷器上把这个丝巾包过来的时候,丝巾形制活灵活现,看起来非常柔软,质感栩栩如生,器身皱褶、起伏被刻画地非常精彩。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布纹褶皱清晰,一飘带围绕瓶颈扎起,系成蝴蝶结状,造型富有创意,独具特色。施釉肥厚,釉彩艳丽,就像一条大丝巾从瓶的肩部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结,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瓷瓶的雍容华贵之感。

如此奇特又蕴意深刻的瓷器,在收藏领域当然也是极受欢迎!

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历史一样。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造瓷业也日渐荒芜。清初,兵荒马乱,天下尚且不保,更没有闲暇顾及瓷业。到顺治年间,天下渐渐安定,造瓷业才慢慢恢复。不过,恢复之后,发现造瓷业劳民伤财,顺治皇帝体恤万民,恢复没几年之后,就停顿了。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到康熙年间,国力渐渐强盛,造瓷业才开始完全恢复。加上康熙个人比较喜欢瓷器,造瓷业渐渐兴盛起来。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清朝出现了盛世,造瓷业也十分发达,开始对瓷器进行再创造,继而是创新。彩绘纹也开始流行,这一时期,像“胭脂水”、“古月轩”,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这种纹饰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


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理,清朝的国力到乾隆后期渐渐衰落,嘉庆便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起点,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瓷器也渐渐呈现出衰微的气象。所以,嘉庆朝名瓷便不多了。嘉庆以后,更不待言。

马未都:第一次见这样的瓷器,念念不忘,后来拥有了而且还是一对

结语:如今的收藏界,包袱瓶的价格一涨再涨,清朝官窑所制包袱瓶价格当在百万元之列,就连普通民间烧的包袱瓶也已经达到了六位数。故而,包袱瓶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抢手货,值得珍藏,如果您手上有这么一件,恭喜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