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陵水新村漁排。王軍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漁民的生活離不開一個“魚”字,魚之於漁民,不僅僅是賴以餬口的營生,更是融匯在生活裡的習慣、習俗。

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木船換成了鋼製漁船,設施設備的完善,保障了漁民在海上的行船安全。不過,過去的漁民留下來的和魚有關的習慣,仍舊延續。在吃魚的習俗方面,無論是烹飪手法、吃魚的忌諱,亦或是吃魚時不同的講究和不同的寓意,都豐富和體現著漁文化。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海南人吃魚講究的是新鮮。王軍 攝

吃魚之妙:吃出魚鮮味美

海鮮的絕妙之處就在於一個鮮字。如何能把鮮味全部“逼”出來?可以看看長期生活在海上的漁民怎麼吃。

對世世代代在南海耕耘的瓊海市潭門鎮漁民來說,一個鮮字,是大海賦予他們享受的特權。今年已經50歲的潭門漁民盧家躍,已經在海上闖蕩了32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漁船設施簡陋,出海的條件十分艱苦,一船五六個漁民一同出海,只能帶一些不易爛的瓜菜,而蔬菜、肉類在船上無法儲存,根本吃不上。

“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船上唯一能‘打牙祭’的就是魚了。”盧家躍說,漁船上的漁民吃魚,通常就是清理乾淨後直接丟進水裡打邊爐。好在大自然賦予魚類獨特的鮮味、美味,所以即便是用清水煮出來的魚,一樣是佳餚美饌。

現在,盧家躍出海捕漁的木船早已淘汰,換成了鋼製大漁船,但吃魚的方法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已經變成遊客來潭門嘗海鮮的一種方式。在潭門鎮的海鮮大排檔裡,一鍋清水,就能還原一鍋南海魚鮮。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同樣以清水煮魚,在萬寧也造就了遠近聞名的一道美食——萬寧鮮魚湯。得益於海岸線的曲折多灣,又有眾多溪河入海,萬寧的海產豐富鮮美,這其中尤以小海魚最為出名。萬寧的小海魚湯,選幾種最新鮮的小海魚,砂鍋滾水入鍋,甚至任性地不加蔥姜等壓腥的調料,僅僅加一點鹽,就能煮就一鍋甘甜、鮮美、清香的魚湯。飲過飄著一點魚油花的魚湯,再夾一口滑嫩的魚肉入口,滿嘴都是原汁原味的鮮甜!

而在臨高新盈鎮,以打邊爐的方式煮出一鍋魚湯,一家人圍爐而坐,是海邊居民逢年過節時必不可少的小儀式。漁民黃朱維介紹,如今漁船上條件好了,有了冰箱、小廚房等,外出打漁也能蒸、煎、燉等做出花樣來,“不過我們覺得最省事,最能體現出魚的鮮味的,還是用清水煮出來的那口魚湯。”

如同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逐水草而居”一般,有著“水上游牧民族”之稱的疍家人世代“逐海而居”,捕魚為生、以船為家。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三亞紅沙碼頭是三亞疍家人的聚居地。今年近60歲的疍家人鄭川裡自小就和父母居住在三亞海畔,曾經是漁民的他,如今在海邊開起了海鮮大排檔。儘管賴以謀生的行當發生了變化,但鄭川裡介紹,在魚的吃法上,他們仍舊延續了疍家人的傳統——過春節時,要吃手打魚丸。疍家人一般將新鮮的馬鮫魚肉手工剁碎,加鹽、生粉等佐料拍打成肉泥,捏成一個個圓滾滾的魚丸。魚丸可煎可煮,用來涮火鍋最受歡迎,鮮美Q彈。

魚丸的製作相對麻煩,於是疍家人有時就地取材,把魚肉戳成一個個白色的圓團,便是意味著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潭門海鮮。謝向榮 攝

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自古行船半條命”,漁民和大海的相處,總是充滿了變數。因此也衍生出了不少禁忌。

說起吃魚的禁忌,鄭川裡的神情嚴肅起來:“最重要的一點,也是絕對禁止的,就是‘翻’魚。”住在陸地上的人們,吃完魚的一面,總習慣翻起另一面繼續吃。而這,對於疍家人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大海陰晴不定,我們對‘翻’的禁忌,其實就是害怕翻船。”鄭川裡說,疍家人生活在海上,他們更敬畏海的“脾氣”。疍家人怕“翻船”,所以忌“翻”字。即便是吃大魚,吃完一面,也不能把魚“翻”過來吃另一面,而是要說“順轉這條魚”,餐桌上的人配合著把魚夾高,讓其他人吃另一面的魚。

實際上,幾乎是所有的漁民對“翻”字都有著同樣的禁忌。不僅是吃魚不能“翻”,生活裡,也儘量不說“翻”。

在臨高的金牌港,漁民之子鄭相峻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一樁趣事:“小時候和朋友打‘公仔’(記者注:一種紙質的牌,用手在地上拍產生氣流,將另一面翻過來即為贏),玩得激動起來,就大喊‘打翻過來!打翻過來!’。當時我父親正好出海打漁聯繫不上了,而我不知道這個情況。母親在家等得十分著急,聽到我這麼喊,非常生氣,直接拿起掃把揍了我一頓。”

鄭相峻說,對於“翻”的禁忌,貫穿著漁民的全部生活。小時候他覺得這是迷信,長大後他才明白,漁民的這一禁忌裡,既有對自然的恐懼和敬畏,又包含著生活的不易與無奈。

不僅不能說“翻”,在海南的不少沿海地區,漁民在擺放湯匙時還不允許讓匙背朝上,同樣也是因為禁忌翻船。

而三亞、東方等地的漁民吃魚時還有一個講究,那就是魚端上桌後,就不能再挪動,挪動意味著魚跑了。

美好寓意:鍋底有魚就有餘

臨近傍晚,在東方市八所國家漁港中心,漁船紛紛回港,這是漁港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這時候,在岸邊買魚,能買到最鮮的魚。

漁民符科營已經以海謀生30多個年頭,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如今通常是四五個漁民組成一個團隊,一起出海捕撈。他們出海捕魚,已經不同以往,不再往北部灣腹地深入,漁民們常常把往返的時間控制在一個白天之內,極大地提高了安全係數。

“賣完魚,就是漁民們犒勞自己的時候。”符科營說,從回港靠岸,到把漁獲送到魚販子手上,再到清理船上的衛生,幾個漁民分工合作,高效有序。伴隨著落日的餘暉,漁民們就要享受一天的美味了。

符科營介紹,東方市的漁民有在漁船上吃魚的習慣。幾個漁民圍坐在一起,通常是一份魚煲再配幾個小菜,就是一頓豐盛的晚宴。

“過去要出遠海的時候,船隻很大,人也很多,船上會有船老大。那麼魚煲裡最大的魚要給船老大吃,船上的主心骨肯定要吃最大的,大家都要聽船老大的指揮,才能有更好的收穫。”符科營說,而今,幾個人出海,只要默契分工,一樣收穫頗豐,他們的小漁船也就不再設有船老大。不過吃魚的時候,鍋裡的魚不能全部吃光這一習俗仍舊是有的,“這個習慣已經遵守了很多年了,從我爺爺那輩就說,‘鍋底有魚,才會有餘’。”

美好的寓意裡,蘊藏的是漁民們對豐收的渴望。魚和餘的同音,讓漁民們更相信,“魚來不斷”,生活會越過越好。

在每年的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時,三亞、東方、澄邁、海口等地的漁民,還會舉行祈福活動,以祈求一年出海平安,魚蝦滿倉。


海南食魚習俗:吃魚不可“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