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諮詢:父母怎樣智慧對待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

兒童心理諮詢:父母怎樣智慧對待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

2歲的瑤瑤最近越來越不聽話,動輒大發脾氣。


帶她出去玩,如果她沒盡興,就哭鬧著不願意走;

在玩具店,如果她看中某個玩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即使買了也會氣哼哼地把玩具狠狠摔在地上;

吃飯時,給她夾菜,讓她多吃點,她就發脾氣,甚至砸東西。


軟硬兼施都不見效,瑤瑤媽媽被氣得瀕臨絕望,卻無計可施。


孩子2-3歲,是一個讓家長頭疼的階段。


從前萌萌的小傢伙,突然就變成了“小惡魔”——脾氣大、反抗意識強、固執、難哄。


這說明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一個“逆反期”。


“逆反期”孩子往往不聽話,總與父母作對,還經常用“不要,不行”等話語來對抗父母。


這是每個孩子必經階段,如果順利度過,孩子會逐漸成長為一個既獨立自主又懂得遵守規則的幼兒。否則,可能變得驕縱任性或過分順從、退縮。


這個階段,父母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針對性地改變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渡過這個階段。


1

一、孩子不聽話,並非淘氣,而是成長的表現


2歲,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不聽話”,是成長的標誌。


嬰兒期的孩子無法區分自己和外界,以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而到了2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了“我”的存在,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不同於他人的想法、願望。


為了體驗、證明自己的獨立,他們開始說“不”。這個時期的反抗是正常的發展,並非孩子故意淘氣,而是意味著他們開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3歲前沒有叛逆過,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反抗的程度越強。


因此,當孩子叛逆了,家長不要急於生氣,而要告訴自己這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


2

二、接納孩子的“不”


這時候若希望與孩子和平相處,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與大人不同的想法和要求,而不是一遇到分歧、反對和不從的時候,就勃然大怒或冷漠忽視。


如何接納?


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在接納孩子“不”的同時,給到孩子選擇的權利。


比如,當瑤瑤玩得還不夠盡興,父母可以先和孩子商量,再玩5分鐘就回家,並及時提醒孩子“現在該走了”。


如果孩子仍不順從,可以蹲下來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她:“我們說好的,現在時間到了哦~”。


如果孩子發脾氣,可以堅定地抱住她,平靜地注視她,允許她發洩的同時,與之共情:“媽媽知道你很想玩,現在結束你覺得很生氣、難過,但我相信瑤瑤會遵守時間的,現在回家的”。


3

三、責怪孩子發脾氣前,先反思自身行為是否合理


2歲孩子尚未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情緒不經大腦皮層的處理,而是通過肢體直接宣洩出來,直接的行為表現就是發脾氣伴隨破壞行為。


但是,一般孩子不會無緣無故亂髮脾氣。在責怪孩子發脾氣前,父母最好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行為,當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促使了孩子發脾氣?


比如,當“瑤瑤大哭大鬧,把玩具狠狠扔掉”,這個行為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


瑤瑤喜歡某個玩具,但家長不願意給她買,是怎樣的原因呢?是怎麼拒絕孩子的呢?


後來瑤瑤哭鬧後又買了,是怎樣的原因導致父母無法堅持自己的原則而選擇妥協了呢?


如果這個玩具並不適合孩子玩,那麼,即使孩子怎麼鬧,家長也應該堅持原則。但如果本來就可以給她,本就有商量的餘地,孩子一鬧就給,是否也會讓孩子覺得發脾氣就可以讓父母妥協呢?


4

四、父母的榜樣作用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及其它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應該是孩子高尚情操的榜樣,崇高人格的榜樣,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樣。


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雙標的“榜樣”作用:


要求孩子生活規律,自己的生活作息卻很混亂,常熬到到深夜;


要求孩子不能隨便發脾氣,自己卻脾氣很差,動不動就發火;


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專注,自己卻一邊玩手機,一邊聊著天……


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行為方式,都受到父母真實狀態的影響,畢竟這才是孩子眼中真實的父母、真實的世界。這也是很多父母道理都對,但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的原因之一。


若父母自身能起模範作用,孩子也會隨之改變。做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孩子也才能夠成為父母心中的可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