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自殺?鴻門宴上為何沒殺劉邦?

林相辰


當時的情況是項羽帶兵與漢兵短兵相接,被逼到烏江邊,戰士都快死盡了。項羽帶的兵拼死拖住漢兵,給項羽製造了一個逃走的機會。他當時有3個選擇:逃跑、投降、自殺。



項羽問什麼選擇自殺?而不選其他兩個選項呢?這是項羽的性格決定的。


項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項羽天生神力、才氣過人。但是他驕傲自負到了極點,覺得自己什麼東西一學就會,卻又什麼都不肯深入去學習。學來學去,看起來什麼都會,實際上都是略懂皮毛。


前期項羽做事一帆風順,成績斐然。他就給自己貼上了“無敵”的標籤。即使後來兵敗,如此驕傲的項羽當然也不會選擇向什麼都不如他的劉邦投降了!


那麼他為什麼不選擇暫時退卻,他日東山再起呢?


四面楚歌之時,他對虞姬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我是無敵的,落到這步田地之時因為運氣不好罷了。



被灌嬰一路追殺到只剩二十八騎的時候,項羽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我是無敵的,落到這步田地之時因為天要亡我呀!


烏江邊,項羽打退了敵人的一波攻擊,絕處逢生,江東父老接他渡江回家。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天要亡我,我怎麼能活?再說八千子弟盡死,我有何顏面面對江東父老!遂揮刀自刎。


其實項羽是把所有失敗的鍋都甩給老天,畫地為牢,圈住了自己,自己把自己逼死的!


鴻門宴項羽沒殺劉邦,有三個原因。



一是項羽壓根看不上劉邦,認為他是鄉巴佬,成不了大事,不在意劉邦這個小人物的生死。既然劉邦都認慫了,放過他也無所謂。


二是項伯的求情,項羽對身邊的親信是非常好的,能給個面子就給個面子。既然項伯都開口了,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只是沒想到最後把自己“順”進去了。


三是劉邦太能演了,能屈能伸。在項羽面前伏低做小到了極致,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給項羽拍馬屁拍得很到位。最後更是借尿遁法,提前跑了。


所以,項羽在鴻門宴中沒能殺得了劉邦。


木易八未


劉邦是個可以說是個江湖痞子,早期沒有錢,沒有權,還曾在街邊當過乞丐。這都是他的劣勢, 而且最重要的是和項羽比起來,他沒有家庭背景,沒有人際關係。但是這些能成為他的優勢。他的出身讓他懂得更多人情世故,這成為了他結交眾多朋友,名人志士願意為他效犬馬之勞的重要原因。曾在街邊乞討讓他的臉皮從年輕的時候就變得很厚,厚臉皮的人往往更容易贏,有一句話不是說當你放下面子的時候,成功就離你不遠了嗎。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故事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劉邦奪取江山,項羽選擇自盡的典故也廣為流傳。關於這方面的文獻豐富,現在這個故事也被拍成過電視劇電影等,被人們廣泛討論。大家都為故事的結局唏噓不已,一代梟雄在還有一線生機的時候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一個曾經的街頭乞丐卻成為了一大朝代的開國皇帝,這一切是多麼不可思議。而且,劉邦這個人很聰明,有那種普通人的小聰明,也有普通人不能及的大智慧。他在經歷事情的時候往往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再加上身邊有有勇有謀的人輔佐,自己又善於聽別人的建議,相信他很早就保證必定稱王的心態和決心了,成大業可以說是穩操勝券,所以後來的結局並不是意外,而是完全在劉邦的意料之內。

相對來說項羽的性格就讓他不太適合在那個時代稱王,也可以說是遇到了劉邦,所以自己只能敗下陣來。項羽不適合聽取別人的意見,比如他的叔父,是一個非常有遠謀的人,給了他很多建議,但是他只是繼續剛愎自用,沒有采納叔父的意見。而且項羽雖然力能扛鼎,其內心卻很細膩,甚至還很優柔寡斷。他和劉邦相比就沒有大男人的當機立斷,常常因小失大,所以做出的選擇往往不利於自己的前途。

所以,項羽沒有劉邦聰明,也沒有劉邦善於用人。而且項羽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臉皮太薄。這也成為了他自殺的直接原因。他在逃命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老伯,老伯願意借給他一匹馬讓他逃走,可是他卻認為逃跑太沒面子了,即使是自己死了也不要逃跑,還有就是逃跑了之後不知道自己去哪,回到老家又覺得自己沒有臉面面對他們。就是這樣的想法讓項羽在最後的關頭選擇了自殺。


彡桃子君


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被劉邦打敗後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項羽是個爭強好勝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鴻門宴為何不殺劉邦?答項羽沒有認識到劉邦的危險性。項羽雖然和劉邦一起打天下,但是劉邦打的勝仗相當少,項羽對劉邦的軍事能力知根知底,菜鳥一個。劉邦之所以能和他平起平坐,只是楚懷王為了平衡楚國內部力量搞的政治平衡,並非劉邦有和項羽拼一下的實力,劉邦當時連雍齒都打不過。劉邦能進咸陽,是因為項羽把秦國幾乎所有的軍事力量都吸引了,他是靠買通秦國守將入的關,不是靠打。所以項羽一直看不起劉邦,劉邦也沒有讓項羽看起來的能力。鴻門宴看上去危險,其實有驚無險。項羽出了名的殺人不眨眼,剛起家為了奪權一個人殺了會稽太守上百人,攻城必屠城,怎麼會在意區區一個劉邦。如果他認識到劉邦有危險,早殺了,還用范增叨逼叨。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韓信投靠了他。沒有韓信,他一輩子就是個漢王,老死從漢中出不來,跟後世的諸葛亮一樣。所以就劉邦那副熊樣,不配項羽殺。


品好劇


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對不起家長的父老鄉親,對不起楚國人,項羽的成功主要得到家鄉父老鄉親的支持。後來其實項羽本身並不壞,主要是他身邊的謀事都相殺劉邦,因此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而且他以為劉邦是一個流氓,對他以後的發展沒有什麼影響。





彝族文化傳播


項羽自殺因為無顏江東父老,蓋世偉業轉眼成空,心灰意冷,自責愧疚。為何不殺劉邦,因為劉邦的人才濟濟,去赴宴之前就做好準備,項羽身邊的近臣分析透徹對症下藥,知己知彼。萬一談崩也有大將願意以身衝鋒突圍


全屋傢俱


烏江自刎,大勢已去。婦人之仁,項伯求情,另外沛公從小路溜了。(我承認抄的是《史記》)


我行田野


先說觀點:第一,為什麼自殺?全盛時期的項羽都已經輸了,作為僅僅帶著28騎的敗軍之將,回去還有什麼意思?已經翻盤無望了。

第二:為什麼不殺劉邦?前期殺的人搞得破壞已經太多了,步子邁太大容易扯著蛋,所以先放一下。治國策略也有關係,項羽想的是回到諸侯時代,不是大小通吃,所以留著劉邦也未嘗不可。最重要的,當時項羽眼中的劉邦也就是一個運氣比較好的人,沒什麼戰國貴族背景,可能都不在第一批需要處理名單裡。

項羽的失敗,最主要是不得民心。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什麼時候都適用。仔細分析一下秦末霸王和漢王的戰績很能說明問題。劉邦經常打敗仗,劉邦逃跑連子女都要丟下車,就這樣,還是屢屢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他得民心。沒有了軍隊,馬上可以再搖人。劉邦雖叫沛公,民心不在沛縣,而是關中,約法三章這個詞大家應該都熟悉!在項羽得對比下,關中人明顯看劉邦更順眼。古代最怕亂軍,劉邦約法三章的時候,項羽在做什麼呢?坑殺秦軍二十萬,從一個鉅鹿抗秦英雄瞬間變成一個全國人民懼怕的反動軍閥。坑殺秦軍二十萬,在關中燒殺搶掠,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像1933年的小日本,大部分人會歡迎小日本嗎?坑殺秦軍二十萬,順便也坑了秦末最後一位名將章邯,身為將軍不能保護自己的手下,失去了軍心,帶一支沒有歸屬感軍隊,還怎麼打勝仗?一代名將迅速的墮落了。士兵的認同感很重要!


《史記》卷六十五《吳起列傳》

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就幾個統帥活著,還投降了,居然還當了大官,還錦衣玉食。後面誰還會給你賣命。所以章邯隕落了。

項羽本人是通過鉅鹿之戰使得個人威望達到頂峰!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這段話簡單翻譯就是項羽太猛了,把大家都嚇壞了。破釜沉舟做個小注釋:項羽從殺宋義開始,已經沒有回頭路了。如果打輸了,沒有聲望加持,穩死。

可以說,鉅鹿之戰讓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大家敬他也畏他。個人認為此時敬多於畏!如果有支持率的話,這應該是項羽支持率最高的時候。

到了他為了攻入關中,坑殺秦軍二十萬,諸侯對他已經是畏大於懼。得饒人處且饒人,殺俘首先不祥,其次也不符合我們的傳統。通過這件事,各路諸侯已經就開始很怕他了,如果再想到他是靠殺宋義上位,大家更怕。秦地的人是恨。

等到火燒阿房宮,聲望進一步下跌,通俗的比喻應該就像欺負人的胖虎,有武力,大家都怕,但是都不親近。等到再殺楚懷王,這時候,全天下,除了他的江東父老,已經沒人會站在他這一邊了。同時他殺了楚懷王,楚地所有人都還會站在他身邊嗎?

分封的時候也不公平,要知道做老大最怕的就是做事不公,所以造反的人很多。

項羽沒有在全盛時期好好韜光養晦,剛過易折,鼎盛時期尚且打輸了,四處烽火,疲於奔命,打到最後二十八人,再回江東,其實已經沒有必要了,民心已失。 劉邦也不會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

不殺劉邦很簡單,還不到殺的時候,或者說不必殺。項羽要的不是一統天下,所以沒必要殺光天下諸侯。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

作為天下第一高手,他難道看不出項伯在保護劉邦?個人認為鴻門宴後面警告性質更濃一點,警告劉邦不要搶了老大的風頭。不然的話,項羽別說四十萬,四萬人也可以打得劉邦滿地找牙。鴻門宴絕不是婦人之仁,而是項羽審慎考量了的結果!


一生的時光去愛你


被劉邦採用韓信之計,指揮漢軍以十面埋伏圍項羽的楚軍於垓下,楚軍大敗。項羽覺得無言見江東父老,不願過烏江,自刎在烏江邊上!


成功始於勤奮9


在楚漢相爭之前,打仗都是要下戰書的,跟約架一樣,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不見不散!項羽本人武功高強,兵多將廣,反觀劉邦,就幾個小弟,殺狗的樊噲都是門客。項羽是真心瞧不起他,暗殺他有悖霸王名號,並不是婦人之仁!


Rongyaozhang


通過新三國影視劇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第一,劉邦面臨的巨大風險,其責任在於劉邦,而不在於項羽,是劉邦對形勢判斷失誤導致的。一是劉邦錯就錯在沒有搞明白一個道理:槍桿子裡出政權。你劉邦想做關中王,你有這個實力嗎?二是劉邦在利益面前昏了頭。其實,人生的最大風險是對利益的過度追求。劉邦陷入危機的導火索就是他派兵守關激怒了項羽。他為什麼派兵守關,就是想當關中王,是被關中的金錢和美女迷住了雙眼。儘管他從表面上看是退出了咸陽,但咸陽的金錢和美女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內心。正因為如此,他也沒和張良商量,就輕易派兵守關,幾乎陷入滅頂之災。所以說,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是敏感的,是弱智的,又是充滿僥倖的,總認為沒有什麼問題,鋌而走險。而結果是,這種僥倖心理往往會換來意想不到的惡果。

第二,項羽非常明白當前形式,雖然他擁有較強的實力,但並不是當時天下所有諸侯的對手,不滿項羽的大有人在,不殺劉邦是為了顯示他的氣度,以便吸引更多諸侯投靠壯大勢力。

第三,項羽在內心深處就沒有殺劉邦的打算,這是劉邦逃脫的根本原因。

  在破釜沉舟之後,各路諸侯都很佩服項羽,都紛紛來投靠,項羽實際上已經成為各路諸侯的總盟主。殲滅了秦朝最精銳的戰略機動部隊之後,以項羽為首的盟軍下一步的作戰方向是哪裡呢?很顯然,就是秦朝首都咸陽,只有拿下咸陽,才說明秦朝被推翻。在這一點上,項羽和各路諸侯的想法應該是一致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選擇。

有的朋友講,項羽破釜沉舟西進,出發點就是要和劉邦比一比,誰先入關,誰先拿下咸陽,那個時候,劉邦和項羽之間就是競爭對手了。因為楚懷王事先有約,先入關者為王。項羽入關的目的就是想做關中之王。其實並非如此,項羽當時已經是天下之盟主,他如何看得上一個關中之王,他西進就是為了復仇、為了滅秦、為了彰顯自己功勳。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根本就沒有把一個劉邦看在眼裡,更沒把劉邦看成自己的敵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還認為劉邦是自己的人,因為他和劉邦都是叔叔項梁的手下,並且在一起共同戰鬥過,合作非常愉快。現在自己代替叔叔項梁成為楚國的上將軍,劉邦也自然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對劉邦既無防範之心,也無打擊之意,甚至還有較好的感情基礎。這也是後來為什麼項伯稍微一講情,項羽就放棄殺劉邦的一個最重要的感情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