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牧區的新鮮事——西鄂爾多斯草原見聞


老牧區的新鮮事——西鄂爾多斯草原見聞

春到草原,萬物復甦。


陽春三月,記者在西鄂爾多斯草原上看到,隨著疫情逐步穩定,草原上到處可見忙忙碌碌的身影,當地的人們正在積極地投入到火熱的鄉村振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在深入採訪中,記者不斷被一些新鮮事兒吸引著、感動著。


種養殖算起精細賬


今年51歲的鄂托克前旗昂素鎮昂素嘎查牧民阿拉騰瓦其爾一直是當地的養殖大戶,家裡有5000多畝草場,600多隻羊和10幾頭牛。家裡三口人,獨生子已經在呼和浩特市參加了工作,每年賣牛羊的純收入就有40餘萬,不愁吃不愁穿,有一輛小轎車、一輛小貨車,在嘎查裡,他屬於那種讓人羨慕的“好活人”(意即生活舒適)。


可就是這個養了半輩子牛羊的“好活人”去年突然請回了幾個外地人,而且還把原來種飼草料的地種上了一些樹苗苗,說是叫什麼“鈣果”。嘎查裡的牧民對此非常不理解,紛紛說他放下舒服日子不過找難受了,瞎折騰。


大家說的也是,放著安安穩穩的掙錢日子不過,反而去冒風險做自己沒做過的。阿拉騰瓦其爾說他也理解周邊牧民們的這些說法。


但他有他的打算。他現在的牧業生產規模已經頂到了發展的“天花板”,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今後的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重複。


“我才剛過50歲,在牧區還算年輕的,還有闖一闖的條件,想發展一些新的掙錢項目,沒準兒能走出一條更好的路子來呢。”阿拉騰瓦其爾說。


這兩天,他和山西的果樹專家在微信上詳細聊了好多次,對70畝的鈣果和16畝油桃進行了技術諮詢,現在苗木長勢很好,按照專家的預估,他家今年的鈣果可以收入30萬元左右。


老牧區的新鮮事——西鄂爾多斯草原見聞

牧民的育苗大棚


去年開春,阿拉騰瓦其爾還花了近兩萬元買了一把三絃、一把揚琴,家裡接入了wifi,建了一個有烏蘭牧騎隊員參加的學習群,這段時間和妻子娜仁其木格每天宅在家裡練習,玩得不亦樂乎。


與阿拉騰瓦其爾相比,鄂托克前旗城川鎮馬鞍橋村的牧民白志明就“玩”得大多了。


他看到當地飼草料供應不足,同時牧民勞動強度大,養殖規模難以繼續擴大等問題,在農牧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2018年,他籌資500萬元,建起了一個牧草飼料加工廠,將玉米秸稈、檸條、苜蓿草等8種原料加工成顆粒飼料,目前的產量是日產15噸,每噸的價格是1300元。


城川鎮副鎮長王偉算了一筆賬,以毛重50至70斤的綿羊為例,普通飼料育肥需90天,飼餵白志明生產的顆粒飼料只需80天,節省飼料錢50元。更重要的是,飼餵顆粒飼料將牧民單人生產力提升了4倍左右,也就是說,飼餵普通飼料現在每個勞動力可以養羊的數量200只到300只,顆粒飼料能達到800至1000只。這對提高當地牧業生產規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持。


鄂托克前旗旗委書記辛曉瑞告訴記者,現在鄂托克前旗的牧民都開始認真思考養什麼、種什麼,怎麼養、怎麼種的問題了。旗委政府為了更好地引導農牧民、服務農牧民,將原先每年年初召開的農牧業工作會議提前到前一年11月份開,會前派專人調研市場需求,會中請來農牧產品經紀人、外地農貿市場老闆進行現場預測需求、簽訂合同。


“算精細賬,應該是鄂托克前旗農牧業生產的一場革命。”辛曉瑞說。


外出者紛紛回家鄉


牧區生活的單調和辛苦,讓許多牧民的孩子非常迷戀大城市的繁華與熱鬧。這些年來,西鄂爾多斯草原上年輕的牧民子弟們在銀川、呼和浩特甚至北京、深圳等地打工的不在少數。每年年根兒回到草原的他們春節一過就紛紛回到打工城市,開始了週而復始的生活,草原只是在他們醉酒後的歌聲裡一遍一遍的吟唱。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家鄉的不斷富裕和創業機會的增多,讓越來越多的牧民子弟選擇返回家鄉發展。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草原上的時候,巴爾斯走進自家的羊棚裡,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飲羊、喂牛,打掃棚圈,雖然現在飼餵都實現了自動化,但由於養殖的牛羊數量多,也夠他忙乎好一陣子的。


巴爾斯是昂素鎮巴彥烏素嘎查溫貢牧業社牧民斯仁扎布的小兒子,今年剛剛30歲,是一個90後。2007年高中畢業後,在駐北京的部隊裡服役3年,復員後,在呼和浩特市一家民營企業打工,給老闆當司機。


老牧區的新鮮事——西鄂爾多斯草原見聞

回鄉青年牧民巴爾斯暢想新生活


雖然待遇也不錯,工作也不累,但是2015年,巴爾斯還是謝絕了老闆多次挽留的美意,決定回到家鄉從事牧業生產。


“每年春節回家,看到家鄉發展的越來越好,養殖也能掙到大錢,自己幹總比給別人打工舒心些,再說父母年齡也大了,三個姐姐都在外地工作,需要我回來照顧”巴爾斯說。


巴爾斯現在養著300多隻羊、8條牛,還種著70多畝水地,去年的牧業收入20餘萬元。他今年準備結婚,女朋友是同一個嘎查的牧民女兒,兩人相約要在草原上幹出一番事業來。


20歲就離開家鄉跑運輸的兒子宋建軍今年舉家遷回了老家昂素鎮巴彥烏素嘎查,這讓今年64歲的宋培智著實高興了一段時間,兒子離開時還是個孩子,現在他的孩子都17歲了。這幾年老宋家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每年純收入30多萬元。今年過年,老宋備了許多食物,準備請上週邊鄰居好好慶賀一下兒子回鄉種田放牧,由於疫情影響,只能作罷。老宋的聚會計劃雖然沒能實現,但一點也沒影響他的心情,記者在採訪中,他幾乎每說一句話就要爽朗的笑一會兒。老宋說,這幾年黨的政策好、承包的草牧場又30年不變,自己年齡一天天大了,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了,如今兒子回來接過牧羊鞭、繼承草場承包權,一家人幸福美滿的生活在一起,多好!


據鄂托克前旗旗委宣傳部副部長張紅豔介紹,2019年,全旗外出打工的年輕人有近200人回鄉從事農牧業生產。


“近年來,當地人居環境、生產條件和道路交通等持續改善,原先偏遠的牧區現在和外界連接的越來越緊密,使創業機會不斷增加,人口不斷迴流。同時,這些回鄉的年輕人,也帶回了發展的新理念、農牧業生產的新技術。”辛曉瑞說。


老牧民幹出新花樣


多少年來,在牧區,男人放牧養殖,女人操持家務,除此之外,牧民幾乎再沒有什麼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這兩年,這一切都在悄無聲息的改變著。


今年55歲的蘇雅其其格和其他牧民的妻子一樣,多年來一直和丈夫一起,在昂素鎮巴彥烏素嘎查放牧養殖。前幾年,不甘圍著鍋臺轉的她學著當起了“月嫂”,要知道,在牧區,伺候人的營生是大家瞧不起、沒人乾的。但倔強的蘇雅其其格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反而把這件伺候人的營生做的風生水起。2019年1月,通過考試,她拿到了全國職業人才認證管理中心頒發的“高級母嬰護理師”職業證書,成了當之無愧的“高級專業月嫂”。


一年多來,她在呼和浩特、包頭、錫林郭勒等地當“月嫂”,每月收入1萬多元,不僅如此,她還帶著5、6個徒弟,兼著“月嫂”經紀人。由於她踏實肯幹,又天生愛乾淨,找她當“月嫂”的人非常多。這兩天疫情穩定了,每天都有好幾個僱主發微信聯繫她,讓趕緊去。


“憑本事吃飯,沒有什麼丟人的。”蘇雅其其格說。


與蘇雅其其格住在同一個嘎查的牧民斯慶達利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牧民。今年57歲的她前年丈夫因病去世,兩個孩子都已在外參加工作,家裡平常只有她和90歲的老阿媽一起生活。


丈夫去世後,斯慶達利一個人撐起了這個家,放牧種地樣樣不誤,要強的她還學會了開拖拉機、改良種羊,這幾年,她家的純收入每年都在30萬元左右。

斯慶達利家建了一個種羊改良站,為當地牧民提供優質的杜波種羊。她家現在育有100多隻種羊,這些羊從人工授精到接生管護,再到飼養售賣,都是她一個人完成。每年僅賣種羊一項,就可以給她帶來近20萬元的收入。


“只要有決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斯慶達利對她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在鄂托克前旗境內的省道317一個服務區內,有一間大約300平米的屋子,在一般人眼中,這裡應該是超市、飯店、旅店等營業賺錢的地方。記者在這裡卻看到,幾位蒙古族中年人正在潑墨揮毫,寫起了書法。


今年41歲的唐孟克除了放牧養殖外,他還是當地遠近聞名電焊工,手藝高超的他每年僅電焊一項就收入10餘萬元。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名“畫家”“書法家”。


老牧區的新鮮事——西鄂爾多斯草原見聞

牧民“書法家”書寫家風家訓


近年來,這裡的牧民興起了“家風家訓”熱,幾乎每戶牧民家裡都在客廳醒目的地方掛著一副裝裱精美的家風家訓,內容都是熱愛祖國、與人為善、勤勞智慧、尊老愛幼等。


每隔半個月,唐孟克都要與同嘎查牧民阿拉騰布拉格等幾人來這裡,給牧民書寫“家風家訓”,順便切磋下技藝。


“我們不靠這個掙錢,只是想讓牧區生活增添一份藝術氣息”。生活富起來的唐孟克今年還準備在旗府所在地舉辦一場個人書法繪畫展。


據鄂托克前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銘介紹,這兩年,他們利用縣級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等平臺,廣泛開展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在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激發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


來源:鄂爾多斯日報融媒體記者:任君 李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