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二戰中武器是哪一款,詳細介紹一下?

up00zc


這款武器最初的雛形設想,是1940年德國海軍,想和著名武器製造商萊茵金屬公司,合作一款配備給艦艇的深水反潛火箭發射器,因為炮彈為火箭推進,所以炮管極短,代號RW61,但由於實驗中威力巨大,陸軍立刻想到將其改裝為一款陸地作戰巷戰武器,成為重型步兵支援突擊炮,但到底給這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配備什麼車體,則一直未能有定論。1943年5月27日,在陸軍裝備局高層會議上,希特勒本人親自拍板,決定生產,並決定利用虎式坦克的車體,開發工作由阿爾凱特公司負責。

當然,古德里安等許多德軍將領非常反對製造這種複雜,昂貴且使用效能還是未知數的瘋狂武器,但希特勒不為所動,1943年10月20日,阿爾凱特公司交出了第一輛原型車,底盤來自一輛從前線返回需要大修的虎式初期車體,同日,在東普魯士奧爾澤武器試驗場上,與其一起亮相的還有獵豹坦克殲擊車原型車,獵虎坦克殲擊車同比例模型等新式裝備。

根據主流資料顯示,突擊虎一共才生產了18輛,這是因為後期盟軍針對德國軍火工業的空襲不斷升級,以及原材料的緊張所致,另外一點則是寶貴的虎式坦克車體必須優先滿足戰車製造的需要,能夠分給阿爾凱特公司製造突擊虎的非常有限:戰鬥室製造在勃蘭登堡的埃森-威爾克鋼鐵工廠製造,火炮在萊茵金屬公司製造,最後匯合到阿爾凱特公司進行總裝。

較之虎式坦克,突擊虎都換裝了邁巴赫HL230 P45引擎,攜彈量為戰鬥室左右六發,由於炮彈重達340公斤,戰鬥室內安裝了炮彈裝填架,12發備彈加上炮膛內和裝填架上的1發,總共14發。

突擊虎的正面裝甲厚度100毫米,由於傾角45度,相當於150毫米。左右60毫米,後部80毫米,部分車型還在戰鬥室前方和左右用螺栓加裝了厚達50毫米的附加裝甲板。突擊虎的負重輪採取了純鋼式,與虎1式和虎王的負重輪能夠實現完全互換。

由於重量增加,突擊虎的行動能力比起虎1來下降不少,公路條件下最高時速41.6公里,能夠持續行進170公里,而越野條件下,最高時速14到19公里,行程只有120公里,

戰鬥室中央為巨大的380毫米火箭炮,旁邊還有一挺MG42機槍,由無線電操作員遙控,左側為炮手潛望鏡,上方是炮手瞄準鏡。

在戰鬥室正上方,頂部裝甲有一個可以移動的長方形艙口,用於向車內補充炮彈。左邊是旋轉式潛望鏡,和後期德國坦克一樣,艙口附近有近距離防禦步兵的榴彈發射器。供乘員出入的圓形艙口在車體後部。車體戰鬥室右後方頂層,還有一具摺疊式吊車,用於把沉重的380毫米火箭彈吊到車體上部,再送入艙口。

主炮為RW61 5,4倍口徑380毫米火箭炮,炮口前端外緣上無數的小孔是為了有效排放發射導致的燃氣。使用的4581型巨型榴彈長146釐米,重345公斤,雖然射程只有6公里,但是威力驚人,1945年1月,配備了突擊虎的第1001重突擊炮連在戰鬥中,曾經用一發炮彈擊毀了三輛毗鄰的謝爾曼m4坦克。另外,由於推進劑採用的是固體火箭燃料,所以射擊時射程受周圍環境溫度影響比較名各項,比如0度時射程大約是5150米,15度時是5560米。

1944年8月13日,剛剛走下生產線的3輛突擊虎,就編為第1000突擊炮連,前往華沙,鎮壓華沙起義。在華沙斯塔洛夫卡和莫科托夫地區,突擊虎對起義軍盤踞的高大建築進行了炮轟,380毫米火箭榴彈的威力非常驚人,幾乎任何堅固的建築物都能實現一發擊毀,藏身在其中的起義者,即使不被這種恐怖的大口徑榴彈撕碎,也會葬身瓦礫之中。在9月,德軍又編成了第1001突擊炮連,10月編成1002突擊炮連,都是採用3車編制,但在12月,決定每個連的編制定為4輛。1944年12月,1001,1002兩個連參加了阿登反擊戰。


1945年3月,1001連還在伯恩和多爾沙根附近,1002連在萊茵伯格附近和美軍作戰,雖然威力巨大,但由於攜彈量太低,以及燃料補給不足,這些巨獸在耗盡彈藥後,經常被乘員爆破拋棄。很明顯,作為一種近戰支援武器,雖然突擊虎威力巨大,但由於數量太少,後勤補給乏力,對戰局的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


用戶69792950182


抗戰後,一名日本老兵在回憶錄中驚恐的回憶:在一次夜間戰鬥中,日本重機槍剛開始開火,頓時中國軍隊全線都響起密集的機槍聲,如同接上電源或者火藥庫爆炸一樣,中國人的機槍整夜的猛烈掃射,讓人感覺大地就要被掀翻了。

這則故事中的主角中國機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造zb-26輕機槍

▲可以說捷克式機槍已經成為中國軍人的標誌

雖然中國軍隊在二戰中使用的輕機槍種類非常繁多,但是毫無疑問輕機槍的核心主力就是捷克式輕機槍了。

捷克式機槍的誕生

捷克式輕機槍誕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由捷克著名的槍械設計大師瓦克拉夫.霍利克設計製造,其槍管長672mm,全長1161mm,重19斤,使用20發直彈匣供彈,發射7.92mm子彈,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可達每分鐘500發,槍管冷卻方式採用氣冷。

▲捷克式設計使用的兩腳架,被現代輕機槍所保留

捷克式輕機槍採用伸縮槍托、兩腳架、可迅速更換槍管功能,此外在測試時就展現出驚人的精度和穩定性。

▲捷克造可以快速更換槍管

該槍的提把為摺疊式設計,可調整到水平和豎直兩種狀態,以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轉移時可以把提把調整到水平狀態,方便攜帶,需要在行進間腰夾設計時,可以把提把板直充當握把。

▲中國軍隊訓練使用捷克式機槍

此外該槍的操作也非常的簡單,可以根據射擊陣地情況,將兩腳打開,然後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展開抵肩託板,打開打開彈匣座和拋殼窗處的防塵蓋,將實彈匣插入彈匣座並使其被彈匣卡筍可靠固定,向後拉動拉機柄,然後將快慢機調整成單發或者連發,裝定好表尺就可以突突突了。

捷克式機槍進入中國

1927年,才剛剛問世的捷克造就進入了中國的眼球,由於該槍用的是7.92mm的子彈,和國內大多兵工廠生產的步槍子彈可以通用,所以這成為中國引進該槍的一大原因。

1935年,中國確定該槍為中國統一制式輕機槍,前往捷克購買了該槍的全套圖紙,並在中國開始大規模生產。

該槍維護簡便,故障率低,行軍攜帶方便,對環境適應能力超強,從寒冷的東北,到炎熱的廣東,都可以很好的適應。

▲捷克式機槍在中國軍隊有很高的地位,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八路軍都有裝備,堪稱中國抗戰的標誌性武器。

捷克式機槍進行單發點射或者短點射時的精度高,很有威力,因此捷克式機槍在中國軍人手中的使用方法主要是連續不斷的三發點射,1-2挺輕機槍相互交替,長時間進行點射壓制日軍,甚至徹夜開火,阻擋日軍前進,這在本文開頭日軍回憶中的有所體現。

▲捷克式機槍是中國步兵最重要的壓制火力

在進攻時,捷克式機槍可以跟隨步兵一起迅速前進,不斷提供火力支援,在實戰中,機槍還可以由射手平端著一邊衝鋒一邊射擊。

此外面對日軍精裝的擲彈筒和步兵炮,笨重的重機槍經常被炮擊,而捷克式輕機槍可以快速轉移陣地,進行精準射擊,給予衝鋒的日軍巨大的殺傷

因此捷克式機槍是中國軍隊進攻和防守的利器。

此外捷克式機槍還是中國少數碾壓日本機槍的優秀武器,歪把子完全不是捷克式的對手。

▲就連日本人繳獲後都在使用

到抗戰結束,中國軍隊一共裝備了12萬挺捷克式機槍,其中3萬挺為原廠進口,9萬挺為自產。捷克式機槍作為中國軍隊的主要壓制性火力,可以說是為抗擊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小油瓶侃歷史


同志,拿好你的波波沙 然後一起烏拉

波波沙從設計到做工都非常具有俄式暴力工業美學範。

我就是愛衝壓件,銑削見鬼去吧。900射速毀天滅地,吊打全場衝鋒槍。雖然彈耗大,但我彈鼓大啊。

自由槍機又簡單、全槍零件就六十多個。維保超簡單,傻子都能用。

全自動潑水後坐力還不算大,因為槍本身自重大,而且槍口還有防跳器。


打準?沒問題,單發精度在二戰一杆衝鋒槍中絕對排前。7.62x25子彈本身也比9mm射程和初速高。不過誰告訴你要單發了?波波沙人生格言就是全自動糊臉,毛子動員兵缺練不是?那你一發打不準,那就潑71發,總有能打準的。


瘋狗的輕武


當然是MG42 !

作為二戰時期通用機槍的經典之作,它擁有1200-1500發/分鐘的鬼畜射速(據說理論上能達到2000發/分鐘)……

這是什麼概念?通俗地說,機槍手只要朝著一個方向扣動一秒扳機,就會有20多發子彈飛過去。而在這20多發子彈中,只要能隨便蒙中2-3發(概率相當大),敵人就絕對GG了,神仙也救不了。

所以說它壓制效果一流,快速潑散彈藥的最佳選擇,陣地戰當之無愧的輸出核心。

同時,由於當射速超過1000時人耳就開始難以分辨單發槍聲,因此其在射擊的時候發出的不是“噠噠噠噠”的聲音,而是類似於“嘶……”的連續響聲,聽上去和電鋸差不多,因此又得名“希特勒的骨鋸”。

當然,任何武器都會有缺點,這把機槍也不例外。

第一,射速太快導致槍管容易過熱。雖然可以靠快速更換備用槍管(舊槍管可以直接倒出來)彌補這一缺點,但是仍然會出現火力中斷的情況。

第二,太費彈藥。“嘶……”雖然一時歡樂,但是過後搬彈藥箱會很痛苦。



青陽樺榎


波波沙,射速快、容彈量大,一言不合直接糊一臉。

二戰時期蘇軍的標誌性武器,波波沙衝鋒槍。這東西沒別的優點,就是射速快容彈量大。蘇軍在巷戰中,就是用這東西把德軍打的懷疑人生。

波波沙這把槍可以說是專門為戰爭而生的武器,毛子一貫作風就是,槍要好用,還要皮實,還得能快速生產。二戰期間,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是這樣,而他們的T34坦克也是這樣。

波波沙衝鋒槍,配備的71發的大彈鼓,在戰鬥中保持了強大的火力持續性,而它900發/分鐘的射速,又保證了其強大的火力輸出。東線戰場上,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幾乎爛大街了,在蘇軍隊伍中,幾乎到處都是。

另外毛子武器性能歲數一般,但是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好,皮實耐用,多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波波沙衝鋒槍在蘇聯極寒的環境下,波波沙運用自如。很多槍處於不同環境下,都會出現水土不服出現故障,而波波沙卻很少出現故障,有故障也是彈鼓。

二戰時期,槍械運用上,除了美帝人手一把加蘭德,剩下的國家都是大面積使用栓動步槍的,當近距離面對栓動步槍的時候,波波沙強大的火力簡直美滋滋。那個年代,要選就選火力猛的。

雖說德軍後來的STG44也不錯,但是相比較而言,還是波波沙更適合一些,畢竟,可以盡情的掃射,射擊的技術含量沒那麼高。


軍武文齋


當然是德國V2導彈

為什麼那麼多武器我選擇V2導彈?因為當時的V1導彈並不是很成熟,後來才出現了成熟版的V2導彈,可以這樣說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彈道導彈技術都源自它。

作為世界上首款成熟的導彈武器,德國的工業讓大家知道了什麼叫做黑科技,包括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都是德國製造。V2導彈是一款液體燃料導彈,它在二次大戰中被德國製造出來,只不過由於當時制導技術不好所以該導彈並沒有起到精確毀傷的作用。

德國在二戰中製造了數千枚,然後向倫敦發射也是世界上大規模使用彈道導彈的國家,後來由於德國戰敗美國和蘇聯等國對於德國財產進行了爭奪,美國是搶到了馮·布勞恩德國V2導彈設計師,而蘇聯則是拿到了V2導彈運回國內進行仿製。

當年蘇聯援助我國第一枚彈道導彈就是源自V2導彈,所以我國的導彈技術也是源自V2,不過由於新時代導彈推進技術的改變,所以現在各國都脫離了V2不過本源基本都是一個。



李曉偉


我最喜歡二戰中的盒子炮。不僅我喜歡,二戰中幾乎所有中國軍人都喜歡這款槍,甚至把這款槍當成藝術品珍藏,比如東北王張作霖就隨身佩戴盒子炮,被炸死時,這把槍還在身邊。葉挺獨立團敢死隊的標準配置就是盒子炮,冀中軍區司令呂正操將珍藏的二十彈盒子炮當禮物送給喬明禮,甚至在影視作品中,雙槍李向陽用盒子炮打得敵人哭爹喊娘。

被歐美國家嫌棄的盒子炮,在中國發揮出極強的威力

盒子炮,也叫快慢機、駁殼槍,正式的名字叫毛瑟軍用手槍。這款7.63毫米手槍卻並非是毛瑟兄弟研製,而是由毛瑟兵工廠職員費德勒兄弟製造出來的,毛瑟兵工廠取得該手槍的專利,所以稱為毛瑟軍用手槍。但是,這把全自動手槍並沒有得到歐美國家的重視,甚至德國軍方也沒有將其列為制式武器,原因有三點。

1、造價太高,正常一把普通手槍也就幾美元,而毛瑟軍用手槍造價高達25美元,價格成本讓很多國家望而卻步。

2、毛瑟槍重量太沉,體積也很大,沒有普通手槍的便攜性好,不利於隱藏。

3、作用比較尷尬,作為手槍,威力太大,與步槍衝鋒槍比,威力又太小,各方面都包含,卻不專精。

歐美國家不喜歡這款槍,在二戰時,幾乎很難在西方戰場看到。然而,這把槍卻在中國大放異彩,可以說是為中國量身打造,而中國人也將這把槍的威力發揮到極致。

中國在二戰前,常年處於軍閥混戰,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當時中國的工業底子太薄弱,只能生產老式步槍等武器,就連張作霖的奉天兵工廠都不能完全獨立生產新式步槍,更別說全自動武器了。但毛瑟軍用手槍不在禁運範疇內,西方人認為手槍是防禦性武器,威力小,沒有太大威脅,而且這款槍造價高,其他國家都不喜歡用,這就無形中給中國開了綠燈。中國購買了大概70多萬把毛瑟軍用手槍,加上經銷商賺差價和高昂運費,購買金額大概上億美元,那個時候上億美元可是筆天文數字。

中國人卻知道這把槍的真正價值,將西方不看好的盒子炮的性能發揮到極致,所有西方人認為的缺點,在中國都成為優點。毛瑟軍用手槍的槍管長140毫米,加上槍身,總長度300毫米,是普通手槍長度的二倍,瞄準的基線長,所以精度高,射程也遠,日本的三八大蓋就是這個道理。毛瑟手槍有效射程在50-100米,如果在手槍上安裝槍托,就能提高射擊的穩定性,有效射程高達150米。另外,它是一把全自動手槍,這是什麼概念?可以當衝鋒槍使用,一把20彈毛瑟手槍能連續射擊,子彈消耗完畢後,可以迅速換彈夾,繼續射擊,近距離火力遠超任何步槍,甚至能跟輕機槍掰掰手腕。

大家一定有印象,影視劇中士兵使用毛瑟手槍時,會把手槍水平放置射擊,這個動作非常符合該槍的性能特點。毛瑟手槍的連射模式會讓槍口迅速上抬,如果平放射擊,槍口會水平方向跳動,對於用槍高手,此槍就是小型輕機槍,一個水平扇面橫掃,敵人成片倒下。德國人認為毛瑟手槍只是具備理論上的全自動功能,實戰完全用不了,卻被中國人的一個簡單動作給解決了。不僅如此,毛瑟手槍因其製作精良,所以手感特別好,老手使用其射擊,甚至都不用瞄準,憑感覺拔槍就射,準確率極高。

毛瑟手槍在二戰中不是最出名的,但在中國絕對是明星產品,其高精度,遠距離,強火力的優點非常符合當時中國軍隊的需求,也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利器。可以說,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人手中成為了經典,在中國人手裡大放異彩。











弘毅說歷史


二戰中,湧現出了無數優秀的武器,從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槍械、到天上飛的戰鬥機、轟炸機,水中游的戰列艦、潛艇,劃過天際的V-1、V-2導彈,都是二戰中名噪一時的武器。不過在我心中最喜歡的卻是一件冷兵器——抗戰大刀。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武器裝備低劣,彈藥匱乏,機槍、大炮配備嚴重不足,更不用說坦克、飛機了。中國軍隊不得不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侵略者的的進攻。因此戰場上肉搏戰經常發生。可是由於刺刀工藝要求高,必須由兵工廠生產,其數量根本不夠配備中國軍隊,所以大刀在中國軍隊中大量裝備。這些大刀中部分為祖傳之物,在清末或民國由地方鐵匠製造,部分由政府兵工廠製造。環首長柄、寬刃重身,十分利於劈殺,此外軍隊還聘請了當時最具盛名的刀術高手,設計出各種適合對付敵 人刺刀的刀術,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破鋒八刀》。

在當時,無論是中央軍、西北軍、川軍、桂軍、八路軍、新四軍、還是游擊隊之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雖然中國軍隊配備大刀,更多的是不得已為之;但是不可否認抗戰軍民對它喜愛。喜峰口大捷、盧溝橋事變、臺兒莊大捷,伴隨著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捨生忘死的戰鬥,抗戰大刀也成了中國軍隊抗日精神的一種象徵。麥新那首著名的 《 大刀進行曲》歷經70餘載,絕大多數中國人仍耳熟能詳。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
看準那敵人,
把他消滅,把他消滅! 衝啊!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東斯坦因


當然是能把地皮都能炸翻一遍的空中死神伊爾2對地攻擊機了。造就了很多德軍王牌的戰機是它,橫掃德軍坦克的也是它,斯大林就曾說過紅軍贏得戰爭的因素就是麵包、空氣以及無所不能的伊爾2對地攻擊機。空中坦克伊爾2只能用變態兩個詞語形容,幾乎就是專門為德軍坦克量身定製的一樣,下面我就來吹一下伊爾2。

該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戰前夕,1938年蘇聯航空工業總局局長提出了設計一種能大幅提升前線戰機存活率的帶裝甲戰機,於是這個活就落到了伊留申的手中,次年原型機首飛,雖然裝甲加強了,但是機動性卻大幅下降,航程也比較短,隨後軍隊高層一些人認為單發的前線攻擊機可能會比雙發的伊爾2好一些,甚至還有人提出了用高空轟炸機都比雙發的伊爾2好的觀點,伊爾2研製工作也就陷入了僵局,到了衛國戰爭前夕,蘇聯這才恢復了伊爾2的研製工作並於1941年5月正式列裝了部隊。

這種對地攻擊機裝備有3挺機槍、2門航炮、4枚火箭彈以及400-600公斤的炸彈,此外該機的駕駛艙和發動機艙也用厚厚的裝甲(6到12毫米不等)保護起來,玻璃也能起到防彈的作用,而且這些裝甲還是承重結構的一部分,使得整機比較皮實耐打,可以承受12.7毫米重機槍的打擊,此外還可以抗住一些高射炮的直射,據說在二戰期間,好多BF109駕駛員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機身滿是彈孔的伊爾2飛回去,號稱打不死的小強,固又得名“飛行澡盆”。不過伊爾2駕駛艙後部防護弱,機槍射手很容易被射殺,甚至還有傳聞蘇軍從監獄裡面招募後部機槍射手,就是不知道真假。有了這麼皮實的防護剩下的就剩舔地了。

起初伊爾2表現的並不優秀,第一次參戰有的戰機機炮出現故障,駕駛員只能用機槍掃射,而且乘員訓練並不到位,可是隨著戰事的深入,那些脫離後方戰機保護的德軍坦克就慢慢的感受到了伊爾2的恐怖,加之東線德軍的野戰防空能力較弱,伊爾2可以不用戰機護航就同步兵和坦克一起發起攻擊。德軍為了對付伊爾2更是轟炸了生產工廠,結果伊爾2的數量是越炸越多。

到了庫爾斯克會戰期間,伊爾2祭出了1.5公斤重的超小型聚能反坦克炸彈,專門攻擊坦克脆弱的頂部,此前蘇軍一直雪藏這種武器,到了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才亮出來,更加誇張的是1架伊爾2可以攜帶320顆這種炸彈,一個伊爾2攻擊機編隊那都不叫是對地攻擊了,直接就是洗地。僅僅在戰鬥開始後的7月7日當天,發起進攻的德軍兩個小時內就損失了270多輛坦克,伊爾2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到了後來德軍開始仿製這種攻擊機,只不過德軍始終沒能造出這種能舔地的利器,反而浪費了很多寶貴的資源。看來伊爾2真的是德軍不折不扣的噩夢。


武備營


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

俗話說,威力越大越正義,射程越遠越平等,數量越多越自由。美帝特色超重彈,威力不亞於大和的460,相當正義,而且跑起來還特別快,射程不夠,航速來湊,日本在密蘇里投降的時候可是心不服口也得服,4艘鴨滑共計36門,也可以說是相當自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