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王爾德:“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憑窗倚望的時間多了起來,時而晴朗的天,時而灰濛的煙,使人特別容易懷舊,腦海裡也一直響著秦海璐在濛濛細雨中,撐著黑色的雨傘演唱《三套車》的畫面。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於是,我第四次打開了《鋼的琴》,在重溫的同時也一同看了《鐵西區》,潛意識之中就萌生了一種:《鋼的琴》就是文藝版的《鐵西區》之感。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東三省曾是全亞洲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它曾作為新中國的最主要的工業基地,在建國初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進入了90年代後卻開始顯現出頹廢之勢,身處國企改革之時的東北老工業區,大批的工人下崗,工人階級深受打擊,斷井殘垣之間,到處都是迷茫的臉龐,而《鋼的琴》就是以這樣的背景基礎上創作的文藝輕喜劇。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該片是由張猛執導,王千源、秦海璐主演的劇情長片,主要講述了:下崗後的鋼鐵工人陳桂林,在落魄之際,妻子卻回來與自己離婚,並與自己爭奪女兒的撫養權。由於女兒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著誰,所以在經歷了借錢、偷琴後,陳桂林決心造一架鋼鐵結構的鋼琴挽留女兒的故事。

之前就寫過一篇關於《鋼的琴》的觀後感,但是總有一種“話沒有說盡”的感覺。許多創作者也圍繞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拍攝的技巧、鏡頭語言的運用等等都做了許多的解讀。但是在這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便是電影中關於隱喻蒙太奇的運用。

隱喻蒙太奇:通過鏡頭或場面的對列進行類比,含蓄而形象地表達創作者的某種寓意。這種手法往往將不同事物之間某種相似的特徵凸顯出來,以引起觀眾的聯想,領會導演的寓意和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

《鋼的琴》中的隱喻蒙太奇有很多,土豆白總結了三個最明顯的隱喻:煙囪、摩托車、鋼琴。然後加以自己淺顯而又業餘的理解,談談這些隱喻的背後,關於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什麼?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煙囪:一個時代終將逝去,留下滿地的無奈與辛酸

在電影中,鑄造廠裡的兩根大煙囪一共出現了四次。

  • 第一次,是在陳桂林一夥人計劃去學校偷鋼琴之前。

在酒桌上,幾人討論起關於煙囪要被定向爆破的事情。淑嫻提到許多人不同意炸掉,甚至還寫了聯名信。

說明當時人們對於記憶中的煙囪和過去的時代有一種留戀的心理,也為接下來汪工一行人對於煙囪的挽留埋下伏筆。

  • 第二次,是陳桂林萌生建造鋼琴後。

他拿著去圖書館找到了俄語書《鋼琴製造》去找曾經留蘇的汪工翻譯時,汪工再次談及鑄造廠的煙囪要被炸掉的事情。

此時的汪工從之前淑嫻提及的模糊的人群,變為具象的個人,而汪工就代表了不同意炸煙囪的那批人,那些留戀過去時代的人們。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陳桂林說:“你有價值,他就不能被炸。”

這價值就隱含著被社會拋棄的那群工人,他們在社會變革中從主人翁變成了棄嬰。猶如煙囪一樣,他們失去了價值,在夾縫中掙扎迷茫求生。

  • 第三次,是汪工召集了以前的工人們,討論如何保留將要被炸掉的煙囪。

此時,新舊時代的矛盾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卻通過這樣的形式讓我們得以想象,想象他們極力挽留的不易與辛酸。

其實在這群工人眼裡,這兩根菸囪不僅僅成長的記憶和回家的座標,更像是一個被遺忘的朋友。

“我不知道該竭力地挽留,還是該默默地看著他離去。”

汪工的這句話就是當下失落的工人階級的憂傷與無奈,體現了人們對於時代逝去的不捨。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汪工在黑板上畫下了對於留下煙囪的各種設想方案。比如設計成火箭、長頸鹿、甚至蹦極的項目。看上去荒誕可笑,但是臺下的人們沒有一個面露輕鬆之色,而是表情凝重。

他們也知道時光荏苒,社會的變革之下,為了發展的進程他們必須要離開,但是他們仍舊想做點什麼,暗示自己一切也許並沒有改變。

  • 第四次,是煙囪在爆破的當天。

所有人都來見證,似乎是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轟然倒塌。

可以看出,從談論,到不捨,再到挽留,最後爆破,暗示的就是當下時代逝去後,社會上人們的心態。

時代逝去,他們無法跟上新的時代,但是又無力阻止滾滾而來的歷史大潮,畢竟歷史的齒輪不會為誰停留半步,一切都有告別的時候,只留下一地的辛酸與無奈。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摩托車:面對逝去的時代,至少還有無聲的陪伴

“我爹給我起這個名兒,陳桂林。就是希望我能像桂林山水一樣甲天下。結果,沒甲了,夾生了。”

電影中的陳桂林,就像是那個逝去的時代之下的縮影,他曾經的體面如今變得一文不值,在時代浪潮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中曾經這樣描寫那個年代:

在一些老工業基地,往往一家兩代人都在一個工廠,在過去幾十年裡,他們自認是“工廠的主人翁”,從來沒有培育自主謀生的技能。一旦失去工作,馬上成了流氓無產者。

我想,陳桂林應該曾經自豪的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過,有他心愛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他曾經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產業工人,幻想著一直生活在體制之內。

他沒有犯過任何錯誤,卻要承擔完全不可能承受的代價,成了社會的邊緣人。

在開頭夫妻二人談及離婚的場景,對立的構圖之下,陳桂林旁邊就是那臺扎眼的

藍色小摩托,與身旁光鮮亮麗的妻子身旁的寬廣馬路形成鮮明對比,暗示著主人公的落魄處境。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但是,在極度窘迫的情況之下,陳桂林依舊沒有放棄在社會上求生的本能,一直騎著他心愛的小摩托遊走在斷井殘垣之間。

小摩托從始至終一直陪著陳桂林,

無論是去荒郊野外演出,還是去替兄弟出頭。摩托車陪著他走過廢棄的廠房,去接女兒下鋼琴課,去載著父親看夕陽,去找兄弟借錢,小摩托見證了陳桂林在失去體制後的所有的掙扎與頹廢。

另一方面,小摩托也對應著陳桂林的父親,和這輛藍色的摩托車一樣,隱藏在主線劇情之下,屬於一種不易察覺的默默陪伴。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陳桂林的父親全程總是一言不發,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坐在陳桂林的摩托車後座上。這樣一老一少,一動一靜,所代表的正是新時代的到來和新的改革的進行,並與曾經的輝煌下的殘破與靜寂形成對比。

在最後陳桂林進行鋼琴調試的時候,摩托車毫無徵兆的爆炸以及父親的去世,印證了這一個隱喻關係,此時全影片的新舊更迭才算徹底的完成。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到這時候,一直陪在陳桂林身邊的力量也消逝去,一切徹底的無可挽留。陳桂林坐在空曠的家中,悵然失落,他終究還是要去面對今後的人生。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鋼琴:用鋼琴演繹一個時代,餘音是對人生的思考

在電影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隱喻貫穿始終,那就是鋼琴。無論是正常彈奏的鋼琴,還是用硬紙殼畫的鋼琴,還是最後陳桂林為女兒造的鋼琴,鋼琴演繹著那個時代。

  • 硬紙殼的假鋼琴

雖然自己沒有了甲天下的希望,但是陳桂林想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一位鋼琴家。

女兒每週上著價值不菲的鋼琴課,但由於經濟的拮据,陳桂林買不起動輒就幾萬塊的真鋼琴。所以經常在晚上去女兒的學校裡偷偷地練琴,導致學校的老師受到驚嚇而被驅逐。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陳桂林便用破紙板給女兒做了一個假的鋼琴,用這種苦中作樂的方法讓女兒“雲練琴”。

雖然窘迫,但是硬紙殼中隱藏著的是濃濃的父愛,他有他的執著,他把自己的夢想放在女兒身上,那是他在時代浪潮中最後的倔強。

  • 真實的鋼琴

既然沒錢買鋼琴,那就去學校偷鋼琴,結果被保安當場抓住。在被捕的時候,導演用心理蒙太奇的表現手法,讓陳桂林返身走回原地,在鋼琴前的雪中獨奏來替代了被捕時候的狼狽不堪。

這樣刻畫的目的,無疑是想保留住他僅存的尊嚴。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他曾經用自己的熱血澆築著人生,但到頭來那些曾經無私奉獻的人們開始面對生存的考驗,而依靠投機倒把賣假藥的商人卻如魚得水。

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人生該何去何從?陳桂林開始陷入了對人生意義的思索。

  • 鋼鐵鑄造的琴

但無論如何,為了留住女兒,為了曾經的夢想,為了僅存的尊嚴,他說服了幾個哥們,在季哥承包的廢棄工廠中開始一起重操舊業,開始造鋼琴。

“我還是那句話,沒有敢想敢幹敢拼的精神,就不是我們工人乾的事兒!我們有困難也要上,沒有困難我們創造困難也要上!”

憑著這樣的信念,他的鋼的琴計劃正式啟動,帶著不服輸的工人氣魄,帶著對那個熱血年代的懷緬,他以鋼的琴的名義,試圖尋找自己在這個時代中的一席之地。

此時的鋼琴賦予了陳桂林自我救贖的意義。他通過造鋼琴,緬懷那段光輝的歲月,在不堪的生活中得到心靈的救贖。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其實,陳桂林心裡清楚,小元不是一架鋼琴就可以留住的,就像那個輝煌的時代一樣。

所以,在經歷了煙囪爆破,摩托車報廢,父親去世之後,似乎他已經明白,這就是生活,再艱難也是生活。生活應該向前看,即使身在沼澤之中,他也擁有繼續仰望星空的權利。

於是,整部電影在女兒演奏的《啄木鳥》的鋼琴餘音中落下了帷幕,導演沒有交代最後女兒到底跟了誰,但是似乎一切已經不那麼重要。

這一切雖然是陳桂林作為邊緣人物在現實面前的無奈,但也是他積極生活、順應變遷的勇氣。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


一地衰敗的鐵西區過去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關過去了,兩千萬下崗工人的人生也都過去了。現在,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點憂傷,留在一部叫做《鋼的琴》的小成本電影裡。——吳曉波

《鋼的琴》就是一部關於逝去的時代譜出人生思考的奏鳴曲,導演張猛也曾經說過:“這是一部旨在緬懷逝去那個時代的東北電影,這也是以當時歷史為依託的電影。”

電影中處處營造著機械又荒誕的氛圍,以樂景寫哀情,告訴我們什麼叫喜劇的內核是悲劇。但是張猛卻做到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的內核是悲的,但格調並不消極。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的確,無論是時代象徵的煙囪,是無聲陪伴的摩托車,還是賦予人生意義的鋼琴,它們都旨在傳遞對於時代逝去後,關於人生的諸多思索。

導演無時無刻都在讚揚著勞動者的尊嚴,他們忍受著體制改革帶來的陣痛,沒有陷入自憐自艾的情緒裡,也沒有拋棄希望努力地生活著。影片反映的正是底層人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向我們傳遞一種信念。

那就是,對那個逝去的時代,我們留戀那些值得珍貴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接下來昂起頭繼續勇敢地面對生活,就像陳桂林最後對女兒說的那樣:

越簡單越好。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也如同開篇在葬禮上的演奏,由悲傷的《三套車》換成喜慶又簡單的《步步高》一樣積極對待。

“那叫老人加快步伐吧”

“走那麼快去哪兒啊?”

“你管她去哪兒呢!”

我們不知道命運和時代的大潮流向何處,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生活。逝去的已經逝去,雖然無力挽留,但是接下來將面對的是更廣闊的世界,也許並沒有想象的那樣淒涼。

因為,平凡有平凡的簡單,只要心有目標,終有迎來人生蛻變的一天。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時代的逝去,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什麼?來自《鋼的琴》中的三大隱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